北大街、放生桥

北大街、放生桥

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全长千余米,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背靠漕港河,旁临放生桥。早在古镇形成初期,就以水陆两运称便而闻名,成为百年来兴盛不衰的商业中心。1991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北大街修建成上海市郊第一条明清步行街,修整后的北大街旧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石板条路逶迤不断,老店名店两旁林立,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放生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位于朱家角镇东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五孔石拱桥,相传为慈门寺僧性潮化缘修建,清嘉庆年间圆津镡院僧觉铭募款重修。桥建成后,性潮在桥堍筑放生亭,立放生社,每逢农历初一为寺僧放生之期,桥下禁下置网,故名为放生桥。放生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孔直径8.8米,三孔直径为6.2米,被誉为“沪上第一桥”。

地址:朱家角镇北大街、北大街160号东侧

邮编:201713 电话:59240233 传真:59240208

网址:http://zhujj.shqp.gov.cn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

公共交通:沪朱高速专线、朱徐线、旅游4号线

临夏北大街夜市回归,食客们不能错过的“深夜食堂”

夜市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逛夜市更是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摊贩们在路边支起红棚子

演绎着市井中最亲切的《深夜食堂》

当食客们初来乍到

夜市打卡必须安排

纵情于拥挤热闹的大街小巷

美食美景尽揽于怀~

临夏的「北大街夜市」

也终于回到人们的视野

这一抔撩人的烟火气

又再次弥漫于街头

快跟着A萌君一起去看看吧

1

北大街夜市位于临夏中心广场西北角,晚上八点半,北大街夜市外陆续点起小灯泡和煤气炉,人声渐响。大大小小身怀传统美食绝技的人们开始摩拳擦掌。

△北大街夜市(资料图)

不同于白天的餐饮,北大街夜市是贴地气的小小窗口,除了让本地人放松休闲,也让外来游客快速切入“本地生活”频道。

△北大街夜市两边街道(资料图)

△各路行人在夜市品尝美食(资料图)

2

只见一家家外观整洁的小吃摊依次排开在道路两侧,每家都有统一的棚亭,棚亭的最前方是各家摊点的经营招牌,摊点周边路面整洁卫生,顾客的谈论声此起彼伏。

△开夫力老字号烧烤醪糟(资料图)

在这汇聚了临夏市最具特色的各类小吃,种类繁多,主要以炸,烤,炒,煮的方式为主。例如:烤羊肉串、烤羊腰、烤羊蹄、砂锅、水饺、凉拌鸡爪、凉面浆水面炒面片烤鱿鱼羊杂碎、法子面肠煮洋芋、煮玉米、醪糟等。

△师傅在烤羊蹄

△串好的鲜羊肉

△被火加热的砂锅

△热气腾腾的砂锅成品

△北大街手艺人包饺子

△新鲜出锅的热饺

△金黄鲜艳的凉拌鸡爪

拌面干净且泛着油光

△烧烤摊菜系丰富,种类繁多

△师傅翻炒出锅的发子面肠

烤饼

△临夏夜市口感独到的醪茶

△锅中的发子

△爆炒毛肚

△炸土豆

牛奶鸡蛋醪糟制作过程

3

△资料图

夜色喧嚣下,约上三五好友围坐在北大街夜市摊点,品着美味的临夏地方小吃,吹着有关于青春的牛皮,充满孜然味的打嗝声,共同创造着属于夏天的特定记忆。

烤羊肉串

牛奶鸡蛋醪糟

△煮洋芋

△煮玉米

△烧烤系列

4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夜市,华灯初上时便少了炊烟聚集的快乐,散落的人群无处可去,而生活宛若清汤寡水一般了无生趣。

更别提打破人际壁垒的欢畅交谈,和那令人兴奋的乍见之欢以及期待已久的久别重逢了。

失去夜市的临夏,在无形中也丧失了许多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好在,它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里。这里有人间烟火,有喜怒哀乐,更有临夏人的大度与宽容。

且在夜市,且在江湖

更在人间

五月临夏

我在北大街等你

探店!汉中这家小吃店藏在北大街里30年,一碗炸酱面排队抢!

优质美食领域创作者

有些小吃

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

它可能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

也可能在繁华的商业

门面不大却能承包你的一日三餐

这家小吃店是逛北大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曾经无数次路过的地方没想到还开着一家30年老店!

味美料足的包子

包子的种类很多,菜包子、鲜肉包子、米粉肉包子、芽菜包子等平均价1.5-2元

无论从和面还是包包子,所有繁琐程序都是店家亲自上阵!



包子个头不大不小,绵软的口感搭配上店里的蘸料,能让人一个接着一个吃。

爱吃米粉肉,还爱吃包子,那不用多说,直接来一个米粉肉包子,绵软的口感搭配上店里的醋碟!笑死,根本停不下来....

什么?不要带馅的又不喜欢白馒头?

那吃花卷啊!

他们家除了包子还有花卷,个头挺大,新鲜出炉的花卷软糯好吃,弹性十足~

老板强烈推荐的炸酱面

老板说他们 店里买的最好的莫过于炸酱面了,小碗10元/大碗12元~

面条也是传统的手擀面,炸酱面酱料粘稠、红亮,这样才能既保证色泽,又保证入味。

素面裹上炸酱拌匀,酱香味渗透进每个缝隙里,爽口弹牙~

大口塞进嘴里,感受面条和佐料的交融,妙啊,除了炸酱面店里还有牛肉面、梆梆面、排骨面、肉丝面等供你选择!

差点忘了,店里还有各种米线、麻辣粉、鸳鸯粉、馄饨、水饺、米粉等等,可谓是花样繁多,欢迎品尝~

汉台区北大街当铺街口

边走边看食天下,寻找人间那不一样的美味

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管城街为啥不叫“北大街”?

从前,郑州有个非常繁华的大十字口,十字口往东叫东大街,往西叫西大街,往南叫南大街,那么往北叫什么?

如果不是郑州人,你肯定会说是北大街。不过对不起,它不叫北大街,而叫管城街——郑州的北大街,是另外一条街。

那么,为什么和东、西、南三大街交汇的不是北大街?管城街的名字又是怎样得来?旧时郑州流传的顺口溜“擦脂抹粉衙前街”又是什么来历呢?今天的“无限极关爱行·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大河报记者就来到了郑州的千年老街——管城街。

最老的街道,最新的名字

管城街可能是郑州老街道中改名次数最多的老街道了。

明朝时叫时丰街,清朝时叫衙前街,民国时叫中山前街,解放初叫市府前街,文革时叫向阳路,直到1983年,才叫现在的名字管城街。”走访时,管城街社区主任马军告诉大河报记者。

作为郑州最老的街道之一,管城街这个名字却是历史最短的。河南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解释了管城街各个时期名字的含义:明朝时叫时丰街,取年年丰收之意。清朝时叫衙前街,因为街在郑州州衙门前面,民众习惯叫它衙前街。中山前街,是1927年冯玉祥做河南省督军时,为纪念孙中山的功绩改的名字。1948年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原来的州衙里,这条街又改称市府前街。到1958年,市政府搬迁到中原路新址后,这里成为管城回族区区政府所在地。在文革时期,管城回族区曾改名叫向阳区,这条老街又改名叫向阳路,取意颗颗红心向太阳。到了1983年,才更名为管城街,以其地系古老的管城街道,故以名之。

(管城区政府院内的老槐树,树龄已有300多年 资料图)

今天的管城街,位于郑州老城中部,南北走向。北口是管城区政府,南头与东、西、南三条大街交汇成十字口,街长360米,宽约20米,街宽路净,两旁大树浓荫,快慢车道间,以花木栅栏隔开,步行其间,让人感到格外清爽。

“大十字街原来可以说是郑州最热闹的地方了,四通八达,人来人往,吃的、穿的、用的,要啥有啥。”住在管城街上的赵梅兰老人说,管城街自古以来,都是郑州的政治中心。现在管城街北口区政府所在地,在古代一直是郑州的州衙所在,也是历代政府官员 生活、工作的地方,可以说是郑州的政治、经济中心。

今日的管城街,不仅商贸繁荣,而且美味多样。街道两边饭店林立,由于这一片是回族同胞聚集地,牛羊肉自然成了这里的主角,随便一家店里,都可以充分感受牛羊肉的浓厚与鲜香。其他诸如老式油香豆沫油茶等民族特色的美食,在这里都能尽情品尝。赵梅兰老人说,他小的时候,最爱喝的就是这条街上的豆沫,每天早上都会拿着铝饭盒去买豆沫和油条回家,一家人围坐一起,香喷喷地吃一顿早餐

赵梅兰老人见证了管城街近代的变迁,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为了社区事务热心张罗,我们给她送上了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为关爱老人而备下的生活用品套装。

既与南大街相对,为啥不叫北大街?

那么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管城街不叫北大街?而北大街却是另一条“不相干”的街

管城区文化旅游文物博物专业馆员郑晓旭解释说,在过去,郑州的四周筑有城池,城墙上东、西、南、北各开一个城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就分别连通郑州的四座城门,这些街道也构成了老郑州最早的城市格局。

据《嘉靖郑州志》记载,唐武德年间,管城“围九里三十余步,门有四:东曰寅宾,南曰阜民,西曰西成,北曰拱辰”。其中,东大街连通寅宾门,南大街连通阜民门,西大街连通西成门,北大街连通拱辰门。

(60年代管城区曾改名叫郑州市红旗人民公社,位置仍在今天的管城区政府所在地 资料图)

但是在城市格局上,阜民门和拱辰门并不在一条轴线上。通过现在保存的清乾隆十三年(1748)《郑州城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南大街从南门(阜民门)向北延伸后和管城街相接,直通郑州衙署,北大街则是一条独立的街道,从北门(拱辰门)向南延伸,最后通到了火神庙。南大街和北大街互相平行的。后来郑州流传了一句歇后语叫“郑州的城门——不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管城街社区主任马军告诉记者,在解放后,东、西、南三条大街都进行过改造和拓宽,只有北大街一直保持原貌,街道仅容许两车错行,由此可以想见,旧时这四条大街的规模也大抵如此。

此处又非“女儿国”,为啥说“擦脂抹粉衙前街”?

此前,大河报记者在走访东大街时,曾听老辈人们说过,在清末民国期间,郑州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擦脂抹粉衙前街。”

对于“穷东街,富西街”,我们在此前的报道中已经做过解读,那么“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擦脂抹粉衙前街”又作何解释 ?

衙前街就是现在的管城街。作为《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一书的主编,孟宪明介绍说,在清末民初,管城街上曾有一家尚金钟粉店,专卖脂粉。老郑州城区的年轻妇女、新媳妇、大闺女等都来这里选购中意的脂粉,尤其是谁家闺女离门,或谁家娶新媳妇,都要专门跑到这家店里买脂粉,因而这个店就名扬郑州城乡。“擦脂抹粉衙前街”的顺口溜,说的就是这个事。

管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郑晓旭还有另一种解释。他说,管城街在历代都是州、郡、县的官署前街,在这里居住的也多是官员富贾,古时候能够用得起胭脂的也大多数这类人,因此才有擦脂抹粉一说,其实这一说法并不尽然,只是为了突出这一区域的特殊而已。

而对“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这两句的解释就没有什么分歧了。在过去,南大街可谓是人杰地灵,沿街住户多是深宅大院,南大街上由北向南的大户人家或大院依次是:王家、刘家、陈家、宋家、高家、邱家,其中刘家、陈家、宋家三家的院子是最大的,陈家的院子既大又深,院中又有四接院。路西的荆家大院能直通到二道胡同。以前在南大街及其附近街巷里居住的体面人、富人多,他们都更讲究穿戴,注重仪容仪表,时间久了,“穿靴戴帽”就成了南大街的一个特色。

至于北大街,它位于郑州老城内的中部偏北,是这几条街里唯一一个临近城市喧闹区的街道。西邻衙署和清真寺东部则是城隍庙等一众较为热闹的去处,三教九流,聚集于此。这条街与东大街的交叉口古时候称为大市口,更是商贩走卒聚集之地,遂有挑挑担担在北街一说。

郑州的建城始于管城,管城街的历史就和郑州的历史一样长。这条街上,走过云罗伞盖,也走过贩夫走卒,但它始终和郑州共生共荣,默默见证着郑州的发展与变迁。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丁丰林 摄影 吴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