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州老街道 管城街为啥不叫“北大街”?
从前,郑州有个非常繁华的大十字口,十字口往东叫东大街,往西叫西大街,往南叫南大街,那么往北叫什么?
如果不是郑州人,你肯定会说是北大街。不过对不起,它不叫北大街,而叫管城街——郑州的北大街,是另外一条街。
那么,为什么和东、西、南三大街交汇的不是北大街?管城街的名字又是怎样得来?旧时郑州流传的顺口溜“擦脂抹粉衙前街”又是什么来历呢?今天的“无限极关爱行·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大河报记者就来到了郑州的千年老街——管城街。
最老的街道,最新的名字
管城街可能是郑州老街道中改名次数最多的老街道了。
“明朝时叫时丰街,清朝时叫衙前街,民国时叫中山前街,解放初叫市府前街,文革时叫向阳路,直到1983年,才叫现在的名字管城街。”走访时,管城街社区主任马军告诉大河报记者。
作为郑州最老的街道之一,管城街这个名字却是历史最短的。河南作家、民俗学家孟宪明解释了管城街各个时期名字的含义:明朝时叫时丰街,取年年丰收之意。清朝时叫衙前街,因为街在郑州州衙门前面,民众习惯叫它衙前街。中山前街,是1927年冯玉祥做河南省督军时,为纪念孙中山的功绩改的名字。1948年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原来的州衙里,这条街又改称市府前街。到1958年,市政府搬迁到中原路新址后,这里成为管城回族区区政府所在地。在文革时期,管城回族区曾改名叫向阳区,这条老街又改名叫向阳路,取意颗颗红心向太阳。到了1983年,才更名为管城街,以其地系古老的管城街道,故以名之。
今天的管城街,位于郑州老城中部,南北走向。北口是管城区政府,南头与东、西、南三条大街交汇成十字口,街长360米,宽约20米,街宽路净,两旁大树浓荫,快慢车道间,以花木栅栏隔开,步行其间,让人感到格外清爽。
“大十字街原来可以说是郑州最热闹的地方了,四通八达,人来人往,吃的、穿的、用的,要啥有啥。”住在管城街上的赵梅兰老人说,管城街自古以来,都是郑州的政治中心。现在管 街北口区政府所在地,在古代一直是郑州的州衙所在,也是历代政府官员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可以说是郑州的政治、经济中心。
今日的管城街,不仅商贸繁荣,而且美味多样。街道两边饭店林立,由于这一片是回族同胞聚集地,牛羊肉自然成了这里的主角,随便一家店里,都可以充分感受牛羊肉的浓厚与鲜香。其他诸如老式油香、豆沫、油茶等民族特色的美食,在这里都能尽情品尝。赵梅兰老人说,他小的时候,最爱喝的就是这条街上的豆沫,每天早上都会拿着铝饭盒去买豆沫和油条回家,一家人围坐一起,香喷喷地吃一顿早餐。
赵梅兰老人见证了管城街近代的变迁,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但依然为了社区事务热心张罗,我们给她送上了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为关爱老人而备下的生活用品套装。(注:请编辑务必保留此段)
既与南大街相对,为啥不叫北大街?
那么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管城街不叫北大街?而北大街却是另一条“不相干”的街
管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博物专业馆员郑晓旭解释说,在过去,郑州的四周筑有城池,城墙上东、西、南、北各开一个城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就分别连通郑州的四座城门,这些街道也构成了老郑州最早的城市格局。
据《嘉靖郑州志》记载,唐武德年间,管城“围九里三十余步,门有四:东曰寅宾,南曰阜民,西曰西成,北曰拱辰”。其中,东大街连通寅宾门,南大街连通阜民门,西大街连通西成门,北大街连通拱辰门。
(60年代管城区曾改名叫郑州市红旗人民公社,位置仍在今天的管城区政府所在地 资料图)
但是在城市格局上,阜民门和拱辰门并不在一条轴线上。通过现在保存的清乾隆十三年(1748)《郑州城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南大街从南门(阜民门)向北延伸后和管城街相接,直通郑州衙署,北大街则是一条独立的街道,从北门(拱辰门)向南延伸,最后通到了火神庙。南大街和北大街互相平行的。后来郑州流传了一句歇后语叫“郑州的城门——不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管城街社区主任马军告诉记者,在解放后,东、西、南三条大街都进行过改造和拓宽,只有北大街一直保持原貌,街道仅容许两车错行,由此可以想见,旧时这四条大街的规模也大抵如此。
此处又非“女儿国”,为啥说“擦脂抹粉衙前街”?
此前,大河报记者在走访东大街时,曾听老辈人们说过,在清末民国期间,郑州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擦脂抹粉衙前街。”
对于“ 穷东街,富西街”,我们在此前的报道中已经做过解读,那么“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擦脂抹粉衙前街”又作何解释呢?
衙前街就是现在的管城街。作为《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一书的主编,孟宪明介绍说,在清末民初,管城街上曾有一家尚金钟粉店,专卖脂粉。老郑州城区的年轻妇女、新媳妇、大闺女等都来这里选购中意的脂粉,尤其是谁家闺女离门,或谁家娶新媳妇,都要专门跑到这家店里买脂粉,因而这个店就名扬郑州城乡。“擦脂抹粉衙前街”的顺口溜,说的就是这个事。
管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郑晓旭还有另一种解释。他说,管城街在历代都是州、郡、县的官署前街,在这里居住的也多是官员富贾,古时候能够用得起胭脂的也大多数这类人,因此才有擦脂抹粉一说,其实这一说法并不尽然,只是为了突出这一区域的特殊而已。
而对“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这两句的解释就没有什么分歧了。在过去,南大街可谓是人杰地灵,沿街住户多是深宅大院,南大街上由北向南的大户人家或大院依次是:王家、刘家、陈家、宋家、高家、邱家,其中刘家、陈家、宋家三家的院子是最大的,陈家的院子既大又深,院中又有四接院。路西的荆家大院能直通到二道胡同。以前在南大街及其附近街巷里居住的体面人、富人多,他们都更讲究穿戴,注重仪容仪表,时间久了,“穿靴戴帽”就成了南大街的一个特色。
至于北大街,它位于郑州老城内的中部偏北,是这几条街里唯一一个临近城市喧闹区的街道。西邻衙署和清真寺,东部则是城隍庙等一众较为热闹的去处,三教九流,聚集于此。这条街与东大街的交叉口古时候称为大市口,更是商贩走卒聚集之地,遂有挑挑担担在北街一说。
郑州的建城始于管城,管城街的历史就和郑州的历史一样长。这条街上,走过云罗伞盖,也走过贩夫走卒,但它始终和郑州共生共荣,默默见证着郑州的发展与变迁。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王娇
Hash:b184ae5ef5cc759d01c19866a19a7be820f9555d
声明:此文由 顶端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