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名故事 | 走进大武口,探寻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宁夏最美地名故事·优秀作品展播

优 秀 奖

大 武 口

石凡生

我的老家在山东,73年来到大武口,在石嘴山碳素厂工作6年,在白芨沟煤矿工作32年,在宁东工作5年,在石嘴山老年大学学习3年,家就安在大武,在这里共生活46年,我的汗水泪水血水洒在这里,白天黑夜时光留在这里,梦乡幻想理想丢在这里,岁月青春智慧奉献在这里,收获也在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积淀了自己的人生和阅历。我在这里结婚生子,把孩子养大,我也在不断成长。看到这里的一切,我都会魂牵梦绕 ,感概万千。大武口是我第二故乡。这里有日益浓郁的人文情怀。“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铸就了大武口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尊重、邻里友善的生活格局。

星海湖像美丽的明珠镶嵌在大武口,星海湖含义:星指群星灿烂,是世纪之星,希望之星;海是五湖四海,意为群策群力,发扬石嘴山精神,创造石嘴山速度,推进石嘴山发展。星海湖是为改善大武口城市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化城市而建,距大武口区市中心2公里,大平公路傍湖而过,距北武当生态旅游区仅5公里,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由声琴岛、鹤翔岛、鸟岛群等岛屿组成。这里沙鸥翔集,野鸭成群,种类繁多,芦苇苍翠,蒲草连连,清波幽静。清晨的星海湖,美景如画,彤红的太阳,碧绿的芦苇荡,银色的湖面,当第一束金色的阳光投进清晨寂静的湖水中,刹那间激活了一湖清波。湖里有快艇 ,它的速度飞快,有时候好像要把人甩出去似地,我要提醒给大家,在坐快艇的时候一定要拉住手,千万不要被快艇给甩出去,因为速度是很快很快的,就觉得人都飞起来了一样。晚上,明亮的月亮照在湖里,就像一面闪闪发光的大镜子,这时候,在湖边散步,会觉得格外凉爽、舒适。

美丽宽阔的北武当河在大武口城中穿过,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玉带,两侧是各种花卉各种青翠欲滴的树木,姹紫嫣红,桃红柳绿,各种广场、游戏乐园,星罗棋布,曲径通幽,游人如织川流不息,吹拉弹唱的、跳舞的、爬硐的、旋转的、追逐游戏的、观看音乐喷泉的、打篮球的、打羽毛球的等,各个角罗都是游人在尽情的玩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晚上站在河两岸,仿佛置身于桂林三江旁,两岸闪烁的美丽灯光星群、花草、树木、山水、宽阔的水面倒影、曲径通幽等形成美丽的画卷。在沿北武当河东岸,是十二车道笔直宽阔亮丽的星光大道,每到夜晚,亮如白昼,休闲的人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漫步在大道上,享受美丽的夜晚,很是惬意。

大武口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两旁,种了两排各种树木,春天各种果树开花,秋天各种果树硕果累累,树木下,是各种花卉笑逐颜开,树上遍插各种霓虹灯,闪烁不定,一条街道,一种灯光,疑是天庭。历史悠久精心打造的青山公园和平鸽广场、人民广场、汇泽公园绿园、雅园等遍布各个角落,供人们休闲玩耍。石嘴山市图书馆、大武口区图书馆藏书百万卷,窗明几净,环境优雅,每天向莘莘学子开放,供希求学者孜孜不倦求学,哺育数以万计作家等各类人才。

我家的汉唐小区,环境非常漂亮。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繁茂,假山亭阁,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果树累累。周围北武当生态园、绿园、雅园、德园、汇泽公园、星光大道黄河路等,游人如织,早晚锻炼的人成群结队,广场舞太极拳等非常红火,吹拉弹唱,别具一格。恒大绿洲也落户大武口,和广西南宁等地的恒大绿洲一样,小区内有两个湖泊和一个热水游泳池,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环境非常优美。好的居住环境,老百姓非常开心,安居乐业

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是国家2A级景区。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西北贺兰山东麓,朝阳西街起始点。从市区中心乘出租车10分钟可达。我每年都几次到此参观。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由五个景点组成:占地1万余亩的人工生态林区-大武口森林公园,它展现了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建设的特有风貌;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北武当庙,为四进院落的建筑群,布局自然,错落相间,整座建筑结构精细,对称呼应,庄重优美,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古庙。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钦书"护国寿佛禅寺";省级地质公园-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占地68.8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典型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的天然博物馆韭菜沟,为贺兰山内的一条原始山沟峡谷,全长10余公里。加上部分已荒弃的军事设施,更增加了扑朔迷离的氛围;发现于1994年的小渠子沟古树化石,为2亿多年前的古植物,属台木,出露地面约8米,树原长40多米,树径60厘米,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中华奇石山位于星海湖之畔,是一处集园林绿化、园林石、古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原为大武口区电厂粉煤灰场,经过20多年的强排放,粉煤灰场占地1平方公里,存量1100万立方米,最高处达18米,山上的浮灰有10厘米厚。平时污水横流,草木难生,粉尘弥漫,与对面的煤矸石山号称“蹲在大武口东大门的两头黑熊”。每当刮大风时,山上的沙尘可以飘到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是大武口区的主要污染源。

经测算,煤渣山堆放的粉煤灰铺成1米厚的煤渣路,将覆盖大武口1/3市区面积,如果用车拉走,且不说运力怎么解决,堆放地又将成为最大难题,还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随着星海湖的建设,如何改造粉煤灰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市领导通过考察及征求意见,决定利用煤渣山已经形成的地形,在山上覆土1米,建设中华奇石山,这样不仅能体现石嘴山的“石”文化特征,同时还能变不利为有利,因地制宜,建设一个以原始生态韵味为主题风格,蕴含石嘴山人文内涵的景点。

中华奇石山自2005年4月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分布有世界园、西北园、东北园、民族园、西南园、华南园、石嘴山精神园等21个园区,共有4万多块中外、全国各地奇石以及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家雕塑园等10个雕塑园,树人物雕像265个,文碑12块;建成石文化园4处,奇石园32个,摆放各类名石600余块;建设亭、阁等园林小品10处,绿化1360亩,栽植各类乔木3.2万株,灌木33万穴,草花12万平米,美丽的蝴蝶湖、七星广场,还有三十六计擎天柱、三十六计碑等。

现今中华奇石山功能设施已基本完善,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怪石争奇、生态环保的美丽景观,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中国观赏石博览基地”称号,中华奇石山旅游景区即是文化旅游项目,又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公园,同时也是科普教育和石嘴山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森林公园位于贺兰山南麓北武当庙与大武口区之间的山前洪积扇上,是大武口区发扬拼搏精神在乱石滩上建设起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区。一期工程占地4500亩,二期工程占地5500亩,园内树木花草皆为人工种植,共栽植适宜生长的松树等树木80多个品种37万余株,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同时,兴建了别具特色的热带植物园、荷花池、观景广场、森林公园纪念碑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森林景观。

归德沟位于大武口境内的贺兰山归德沟,在整个贺兰山脉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沟内主要有"四景一泉",即古长城烽火台景区、古岩画群保护区、钻洞沟自然风景区、沙窑田园景区、芨芨滩山水泉。这些"景"和"泉"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是贺兰山的一大美景奇观,尤其是钻洞沟自然风景区内的各种景点别具一格,有"仙鹤峰"、"望夕狮"、"十三潭"、"七仙潭"、"龙头钻官桥"、"拉一把坡"、"蛤蟆峰"、"灰鹤窝"、"仙人洞"、"神色潭"、"七棵柏""双乳峰"等景点,还有各种美丽的传说,清冽可口的山泉水

韭菜沟位于武当庙北侧,为贺兰山的一条原始山沟,峡谷全长10公里,四面环山,清凉幽静,水草丰美,秀色可餐。峡谷中的"情侣峰"、"天门洞开"、"山神巡游"、"力士探险"……天然形成,美不胜收,让人恍惚置身于张家界天子山,又仿佛信步于金鞭溪。沟内蜿蜒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泠泠作响,为天然矿泉,甘爽宜人。韭菜沟的军事位置,弥足珍贵。一是明代的军事家为抵御敌人的侵略,曾在山峦重叠海拔1500多米高的山顶上,修建了一段长约2000米的长城。本世纪中叶,因当代军事国防的需要,贺兰山中的韭菜沟中,又建造了许多军事防御工程。

大武口有丰富多元的发展资源,有名的煤城,石炭井各矿及汝箕沟各矿近在咫尺。便捷高速道路交通,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区域公路为纵深的交通运输体系,辖区内公交路线平罗惠农的联通畅达。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工业学校、石嘴山三中、八中等优质大学、高中、初中,为这座城市输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和独立思想。庞大雄厚的工业基础,辖区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三大产业集群”逐渐壮大,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西北骏马智能防爆电机等13家企业产品全国领先,中色东方钽丝、天地奔牛超重型刮板输送机等3家企业产品技术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农村龙泉村别具一格,各种超市遍布全区,百花市场、欣园早市等供人民方便购物,高规格的商业中心万达广场耸立在市中心。先进完备的市二医院、五医院,多彩绚丽的民俗文化,垂涎欲滴的贺东庄园葡萄酒三住宅凉皮黄渠桥羊羔肉、九街烧烤、吴师傅刀削面等特色美食……我们的城市已从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逐渐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大武口,欢迎你来做客!

石沟驿古城

刘宏安

灵武市区东南45公里、老石沟驿煤矿西南3公里处的荒漠地带,盘踞着一座古城。明代以前修建这座城时,因地表岩石裸露、沟壑纵横,故得“石沟驿”之名。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通往陕甘及京畿要冲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军事交通地位,使其曾名嗓一时。在驿城周围,烽火墩、古瓷窑、将军墓等文物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寂静荒凉的古城堡

关于石沟驿,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据说唐天宝年间,大唐名臣郭子仪(697~781年)时任朔方节度使率兵讨伐安禄山时,曾经屯兵石沟驿城,军卒在城中埋锅做饭时,无意间燃着一块“石炭”。这种“石炭”燃烧时无烟、无臭,火焰炽热。将点燃的“石炭”埋入炭灰中,几天后拨开仍能继续燃烧,最后剩下一撮白灰,如同木炭。后来,士卒从地层下开采这种“石炭”,用于取暖和铸造兵器。这是有关灵武煤炭发现历史最早的传说。

民间传说因无史料依据,无从考证。怀揣种种迷惑与猜测来到石沟驿城,在走进古城的那一刻,仿佛跨入了历史。城垣虽然破败不堪,然而城障气势犹存。徘徊在寂静荒芜的城堡内,地面野草丛生,一些残砖碎瓦散落其间。

石沟驿城东西长460米、南北宽300米,呈长方形。墙体为黄土夯筑,基宽7米、顶宽3米、残高6~8米不等,东、南、西三面墙体多已被流沙掩埋,仅存隆起的漫坡状土粱,墙体被雨水冲刷出许多断断续续的豁口。在城内距北墙50米处,有一道与北墙平行的内墙,内墙残存150米长,略高于外墙。城南开一门,已被流沙掩埋过半。瓮城残毁,城楼夯土台基尚存,台基上有砖、瓦等建筑残件。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石沟城:即石沟驿。北至大沙井六十里,南至盐池七十里。旧城周回三百步。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其城至二里,南门一。”在《嘉庆灵州志迹》城池堡寨志中记载,石沟驿在灵州城东南九十里,明置操守。

据史料分析,石沟驿城始建年代不迟于明初。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又将城扩大,当时城内驻军113名,百户一员领之。如今城内遗留的内墙就是当时的北墙。清乾隆九年(1744年)八月,石沟驿交由灵州管理。民国元年(1912年),石沟驿撤销,在灵州城内南街设立灵州邮政代办所。

见证历史的古驿站

驿站是古代专供传递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送公文差役和为往返官员途中提供食宿及车马的处所,驿站内车马、仓库、生活用具一应俱全,还配有疱丁(厨师)专司膳食。驿站分驿、站、铺3部分,驿夫使用“勘合”和“火牌”两种“邮符”凭证,凡需要驿站提供车、马、驿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出示“邮符”,官府使用“勘合”,兵部使用“火牌”。

我国驿站历史长达3000多年,唐代通往灵州的驿传速度已经很快。据《新唐书•史孝章传》记载,唐会昌年间(公元842年),泾源节度使(治泾州)史宪忠改任朔方节度使(治灵州),诏命“驰驿赴屯……”

明代,宁夏通往陕西的驿站在宁夏境内共设有6站365里,灵武境内就有高桥(灵州城内)、大沙井(杜木桥与白土岗之间)、石沟等3个驿站。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都御史翟鹏在一份秦疏中写到:“宁夏自在城驿渡河而南,有高桥、大沙井、石沟、小盐池、萌城五驿递,南接环庆、省城,以上京师,西通固、静、临、巩以至甘肃;不时传报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送公文,供应往来人马,差役浩繁,日不暇给……”由此可见这条驿道的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1378~1438年)就藩宁夏时,于建文三年(1401年)从韦州移居银川,在宁夏生活了45年时间。在这期间,朱栴曾多次途经并住宿在石沟驿,以《石沟驿》为题赋诗一首:“山围城廓野烟中,亭馆萧然对晚风。山下红尘是非路,星轺日夜自西东。”这首诗描写四面群山围绕着宽阔的石沟驿城,周围村舍炊烟袅绕,城内亭台馆舍冷落凄凉,空荡荡地矗立在晚风里。山下无论路上还是路边都是尘土飞扬,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流星般飞速行驶的轺车(由一匹马驾驶的小型轻便的车)不分昼夜地东来西往。朱栴以感慨的心态描述石沟驿城夜晚的景观,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感受。由此说明,这条道路不仅是民间商旅往来的道路,也是朝廷使臣通行的要道。

而今,朱栴的诗情感慨伴随着邮驿叮当作响的驼铃声,早已远逝在历史的尘埃中,驿路往日的繁华渐渐褪去了颜色,悄然走向荒凉。

硝烟燃尽的烽火墩

石沟驿城东南与西北两侧数十里内,分布烽火墩20余座,依次为:红墩、大庙台礅、麦垛山墩、立山墩、寨子梁墩、柴山墩、盖勃墩、石头墩、白塔水墩、盖墩等。这里是灵武境内烽火墩最集中的地区,基本每隔二三里便有一座。烽火墩为黄土夯筑和石头垒砌两种。

寨子梁墩南距石沟驿古城约1公里,东侧约500米处还有1处城障居住遗址。寨子粱墩修筑在高山之上,地势险要,墩台底边宽11米、高7米、顶宽6米,为黄土夯筑,夯层厚14~16厘米。在烽火墩东西两侧,各有5个用沙石垒成的圆锥形堡垒,以中轴线向两侧伸展,与主墩呈扇形排列。堡垒高2米、底径7米,每个堡垒间隔2~3米,距烽火墩20米。这种墩台两侧加筑的堡垒是烽火墩的附属设施,其作用是配合主墩根据来敌人数多少,燃放烟火传递军情。

石头墩位于石沟驿城东南5公里处,是灵武境内唯一一座用石头垒砌的烽火墩,墩底边宽15米、高10米、顶宽10米,呈方锥台形,墩体四周用直径24~40厘米的褐黄色毛石包砌,中间用碎石与黄土掺杂夯实,较为坚固。站在墩顶可以看到连串的烽墩向东南逶迤而去,进入盐池县境。

柴山墩位于石沟驿煤矿东南约1.3公里,呈方锥台形,底边宽13米、高7.7米、顶宽6.7米,为黄土夯筑,夯层20厘米。

盖勃墩位于石沟驿煤矿东南约4.3公里,呈圆锥台形,底边宽13米、高9.5米、顶宽6.5米,为黄土夯筑,夯层20厘米。

烽燧下曾经多少英勇将士浴血奋战、驰骋杀场?而今烽烟早已燃尽,不见了刀光剑影、人喊马嘶。夕阳西下,落日给远山镶上一道金边,那道岩石山梁就像一匹卸下缰绳疲惫的驿马,停驻在西山河边。

失去记忆的古瓷窑

石沟驿瓷窑遗址位于石沟驿古城以北,窑址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1公里,在其北部沙岭之间,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季节水沟,依稀可辩的瓷窑群坐落在水沟西岸。在断崖处可见2~3米瓷片堆积层,亦有部分窑炉暴露。瓷窑遗址地表散布大量褐釉和黑釉粗瓷器皿残片及少量青花瓷片。黑釉瓷主要有缸、盆、瓮,青花瓷主要是碗、盘等。瓷器多为涩底或涩圈,说明此窑采用叠烧与套烧方法。从器物造型和施釉特点初步推测,该窑系明清时期民窑。

根据瓷窑周围地质环境判断,古时候该地具备烧窑条件:一是燃料充足。石沟驿地下煤炭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调查,仅在石沟驿城周围就发现古代小煤窑口500多处,斜井、立井纵横交错,深度一般为20~30米,个别达到百米以上,说明古代开采技术和规模已相当具规模。从季节河沟断崖处可以清晰地看到距地表较浅的散碎煤层;二是水源便利。瓷窑场北侧季节沟内长年有水,为建窑与制坯和泥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三是陶土丰富。在煤炭露头的地方或在夹层中,均生有高岭石质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夹矸,就地解决了烧制陶瓷的胚胎泥料。

该瓷窑址未见史书记载,目前尚未进行清理发掘,制瓷规模与技术有待研究。

神秘莫测的将军墓

在石沟驿城东南3.5公里处,有一片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墓区,墓区处在一道东西走向裸露在地面的灰沙岩石粱上,周围沙丘成岭,蒿草丛生,植被稠密。上世纪80年代以前,墓区前有一座石牌楼,上嵌一块2.8米长、0.57米宽的石匾,石匾上用行楷字体镌刻“怀远将军郭氏墓”,字体刚劲有力。墓地神道两侧有石柱石狮、石猪、石羊、石龟座等卧于流沙中。方形石柱高3.3米、边宽38厘米。石柱下有石座,石座两侧各雕刻一对高20厘米、长50厘米的小卧狮,两柱间隔距2.5米。墓葬早年曾被盗挖,墓区内遍布沙岩石硝,根据坟塚痕迹判断,该墓在石梁就地凿空修建,系典型石室墓葬。

在墓室200米以外,有一块墓碑,碑面平倒于地,碑额为半圆形,四边刻有4.5厘米宽水波连云纹。碑体通高1.6米、宽74厘米,碑首凿刻“怀远将军郭公墓碑记”,除了“万历五年镇守总兵官”等字样外,碑文漫漶不清。

如今墓区早已被风沙掩埋,不见当年恢弘景象。听到远处回荡着悠扬的牧羊歌声,偶尔看见一只碧眼的狐狸,在迷茫中四处张望。

石沟驿庞大的城堡在经历了500多年风摧雨蚀之后,在岁月的流淌早已中灰飞烟灭,人去城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恰似对石沟驿真实的写照。

- 版权声明 -

■内容来源:本文作者-石凡生、刘宏安 ,最终解释权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有。 睛彩宁夏经授权发布。

Hash:52abe5ecefeeb2b35a5f3e3fdd3b7ad9ca07bf7f

声明:此文由 睛彩宁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