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连载(三十七)浙江徐侨:以实心行实政 以清简传家风
徐侨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县靖安里龙陂(今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王宅片)人,南宋名臣、理学家。
徐侨少时聪敏好学,弱冠入太学,师从吕祖谦门人叶邽。淳熙十四年(1187年)登进士,历任信州上饶主簿、绍兴府司法参军、秘书省正字、安庆知府、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等职。后辞官回乡创办“东岩书舍”,潜研理学,教书育人,十多年间孜孜矻矻为学,讲学授徒,享誉东南。绍定六年(1233年)应召再起,任国史院编修、经筵侍讲、国子监祭酒诸职。嘉熙元年(1237年)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十一月病逝家中,享年七十八岁,谥号文清。《宋史》评价:“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
《徐氏家范》
徐侨在世时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立下严格的家规--《徐氏家范》,涵盖了孝义、礼仪、修身、处事、兴教、耕读、诚信、清廉、婚丧、嫁娶、治家、报国等。明嘉靖年间后人徐兴又精选《郑氏家规》收入其中。千百年来,徐侨精忠报国、廉洁自律、嫉恶如仇、勤政爱民的精神品质,以及他流传于世的《徐氏家范》,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
讲经论学 真践实履
公元1219年,徐侨因耿直敢言得罪奸臣,遭劾归乡,创办东岩书舍,聚徒讲学,传播理学文化。
徐侨早年从学于吕祖谦门人叶邽,后又登朱熹之门,当时的“东南三贤”,他兼承其二,涵养久长,形成了其重“践履”的思想。向内“修身克己”,化为人格品行,向外“入世济时”,在政治与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嗟嗟我辈人,志不在名利。所趋必踏正,所论必根义。” 徐侨认为,“理义悦我心,名利害乎道”,他以对儒家义理的切实遵行,抵制了名利妄欲。
徐侨一生忧国忧民,内心也有建功立业的欲望。“安得人仁公且刚,一扫虿螫完民疮”,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欲施展所学、有补于时世之心。
《宋史·徐侨传》评说徐侨之学“以真践实履为尚”, 正是求真务实的文化性格,使徐侨为学持论呈现兼收并蓄的气象,成为推动南宋浙江理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家。
十余年间,徐侨教授了大批生徒,不少人后来成为杰出的官员、学者,如朱元龙、康植、王世杰等,皆操行清正,卓有成就,一时享誉东南。
浙江省义乌市市志办主编 吴潮海:
他的精神,对义乌乃至周边的影响十分深远。从宋代的朱元龙、康植等,到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再到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数百年间流风余脉不绝,受其影响的学者、文人、清官数量众多。
守官居家 清贫刻厉
徐侨为官期间吏畏民怀、清廉刚正,非规定的俸禄不受,别人馈送皆谢而拒收。解印归里后,朝中参政知事葛洪、丞相乔行简都主动为他请求祠禄(离休俸禄),徐侨坚辞不受,甘于清贫,晚年又一再坚辞祠禄。在家乡他兴修水利桥梁,古月桥、回龙桥、龙马二堰的故事至今留传民间。
徐侨有《即事》诗一首,表其心迹:“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宾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澹然心地夷。”《宋史》赞曰:“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南宋后期理学家真德秀也以徐侨自勉:“居贫未若义乌之安。”
公元1237年,徐侨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十一月病逝于家,享年78岁。朝廷评价其“资禀清劲,气节委特”,谥号“文清”。
家规流传 德被后世
徐侨在世时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立下严格的家规——《徐氏家范》,涵盖了孝义、礼仪、修身、处事、治家等方方面面,堪称修身处世典范。可以说,《徐氏家范》既是他个人修为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家族后人的殷切希望。
治家如治国。徐侨在家范中首先就要求家长要公正无私,“为家长者,必秉公执直、谨守礼法以御族众,一言不可妄发,一事不可妄为,至于剖决是非、分其曲直,务宜和解,毋得徇私偏见以至与讼”。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过勇:
徐侨“君心正则朝廷正,以至百官万民莫敢不正”,讲的就是作为领导者,必须要带头约束自己,然后可以对下属形成一种感召力。通过这种感召力的放大,产生对整个社会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带动,使见贤思齐成为风气。
在《徐氏家范》中,特别注重勤俭节约,如第三条“通族庆吊之礼,悉遵文公家礼而行,须称家之有无,禁止奢华,裁减滥费”。
敬宗守孝,是家范的必备内容。家范第八条写道,“父母舅姑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亲侧,寝不解衣,色不满容,专以迎医检方、汤药先尝为务,疾愈方可理家务”。
“为子弟者,不可以富贵势利,加于父兄宗族及乡党。”这一条,就是要求家族人员不管走得多远、成就有多大,都要不忘初心,和睦亲族乡亲。
历史的车轮,可以湮灭物质的痕迹,但是思想的光芒总是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照耀着人们前进的行程。直到今天,徐侨的后人依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良好的家风。
先人徐侨是我们徐氏后人的骄傲,我们要在村庄建设治理中,把他的家规家训传承好,发扬好。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义乌设立了徐侨纪念馆,创作了廉政婺剧《徐文清公》,将徐侨的廉政思想和生平事迹全面展示,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感受徐侨清白为人的崇高品格。
在义乌这片土地上,像骆宾王、宗泽、徐侨、陈望道等忠直刚毅、风骨凛凛的往哲先贤,他们的风怀,他们的浩气,从古到今,延绵不绝,为后世敬仰和铭记,并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谱写出崭新篇章。
●《徐氏家范》摘编
秉公持和
为家长者,必秉公执直、谨守礼法以御①族众,一言不可妄发,一事不可妄为,至于剖决②是非、分其曲直,务宜和解,毋得徇私偏见以至与讼。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御:治理,管理。
②剖决:分析、解决。
【译文】
当家长的,一定要秉公做事、遵守礼法来管理家族众人,话不可以随便乱说,事不可以随便乱做,对于需要分析判断裁决是非曲直的事情,一定要注意调和解决,不能徇私带偏见以至于闹出官司。
敬宗睦族
祠堂以奉先世神主、春祀秋尝①,所以报本也,为子孙者当知自一本而分,尊祖敬宗不忘先德,则后日子孙亦尊敬尔辈为祖宗矣,勉之思之。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春祀秋尝:春季的祭祀叫祀,秋季的祭祀叫尝。
【译文】
祠堂里供奉祖先魂灵、春秋祭祀,这是报答祖宗的做法。作为子孙应当知道自己是哪一个祖先的后代(明白自己从何而来),要尊敬祖先,不忘先人德行,那么以后子孙也会把你们当祖先来尊崇敬重,(所以)要好好勉励、好好思考。
为子弟者,不可以①富贵势利,加于父兄宗族及乡党②。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以:用,拿,凭借。
②乡党:同乡之人。
【译文】
做子弟的,不可以凭借富贵权势,凌驾于父兄宗族及同乡之上。
孝亲悌长
父母舅姑①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亲侧,寝不解衣,色不满容②,专以迎医检方、汤药先尝为务,疾愈方可理家务。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舅姑:指公婆,丈夫的父母。
②色不满容:自己脸上没有欢喜,只有忧愁,但是在父母面前又不可以过于表现出来,免得父母担忧。
【译文】
父母公婆生病了,儿子媳妇无故不能离开亲人旁边,睡觉不脱衣服(随时准备起床伺候),表情要恰当(既不要喜笑颜开也不要愁容满面),专心做好请医生检查诊断开药方、熬好药先尝尝等事情,等他们病好了才可以处理其他家务。
子孙当恂恂①孝友,见兄长坐必以起,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尔我,进退言动,务在循理。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译文】
子孙应当恭顺孝敬友爱,见到兄长来了,坐着的要起立,举止要得体有序,应答一定要报自己的名字,不要用“你我”,言行举止都必须遵循理数。
守礼务俭
通族庆吊之礼,悉遵《文公家礼》而行,须称①家之有无,禁止奢华,裁减滥费。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称:相当,符合
【译文】
整个家族的红白喜事,全部按照朱熹的《文公家礼》来办,必须合乎自家的经济状况,禁止奢侈、铺张浪费。
凡宴会,不许沉酣杯酌、喧哗鼓舞以谑①宾客、以慢②尊长,不当强人以酒,亦不得引进娼优取乐以失礼统,违者家长面叱之。
——摘自《徐氏家范》
【注释】
①谑:戏谑,开玩笑。
②慢:怠慢,没礼貌。
【译文】
凡是宴请聚会,不许酗酒,或以喧哗嬉闹的方式戏谑宾客、怠慢长辈,不应当强迫别人喝酒,也不能叫歌妓来取乐从而失掉礼节和体统,违背的人家长要当面呵斥教训。
九江市柴桑区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参观中华贤母园家风家训馆 家训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中华优秀文化和家庭美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广大家庭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助力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深入贯彻落实九江市教育系统以案为鉴警示教育和问题整改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廉洁从教意识,切实提高党风廉政教育实效性。
12月7日,九江市柴桑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参观中华贤母园家风家训馆,据了解,家风家训馆是以陶母、陶侃、陶渊明及陶氏家族为主题,以家风家训为主线,运用图文、影片、雕塑等形式体现优良家风家规的教化作用,形成“地方特色—家训家规—贤母文化—廉政教育”四位一体的特色展览。
大家首先观看了家规家训宣传片,详细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家规精髓和中华千年以来贤母教子、风范传世的家训故事,深刻感悟了中华传统“贤”“廉”文化内涵。
陶氏一族在繁衍生息中一直注重教育子孙,培育优良门风。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古有陶母湛氏“封坛退鲊”,教子谨小慎微,养成廉洁操守;陶侃言传身教,“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教人珍惜光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这些家训让每位参观者心灵接受了一次质的洗礼和深刻地教化,大家一致认为,在家庭里,要上行下效,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做好榜样;在工作中,做到待人诚恳,办事公道,廉洁清正。
支部书记刘纪萍要求党员老师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促进了全校党员老师深刻剖析反思,认真对照检查,严格正风肃纪、筑牢思想防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家风正百业兴——关于贺氏家风、家训、家规的回忆之一 家训
家风正 百业兴
——关于贺氏家风、家训、家规的回忆之一
贺惠邦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好,则社会稳。俗话说:“家风正、百业兴”。好的家风、家训、家规是一种无形的家族凝聚力,能带来一个家族的兴旺。因此,必须重视家风建设。
我老家是山东莱阳市河洛镇贺家沟村。我们贺氏家族原本是一个非常贫困普通的农村小家族,后来由于倡导良好的家风,打了两个“翻身仗”:经济翻身和文化翻身,逐步兴旺起来。2017年被《中华姓氏名人录》编委会授予“中华贺氏望族”荣誉称号。(见图1)特别是我写的《父爱无疆》一书出版发行以来,经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之后,贺氏家风、家训、家规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做些介绍,这里先说家风。
家风,即是一个家族的风气、导向,也就是家族世世代代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形成每个家族成员的自觉行为。家风具有方向性、自觉性、习惯性、长久性、传承性等特点。
我贺氏家族的家风,是从我爷爷特别我父亲一代起就一直倡导的“忠、孝、耕、读”四个字,算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逐步完善固化,形成了世代风气。当然其具体内涵则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丰富和发展,打上时代的烙印。现在倡导的“忠、孝、耕、读”四字家风既有优良的传统,又有红色传统和红色的基因,二者紧密结合为一体,虽然提法大致相同,但有了新的变化,包含了新的内容。
具体说,就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讲“忠”字,兴忠信之风。忠,就是忠于国家,忠于忠(共产党);信,就是为人要讲诚信。我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四一年)入党的老党员。自入党之日起,他就下定了一生跟党走,永远不动摇的决心。即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也坚定不移。一九四七年秋当国民党反动派重新占领莱阳城后,有的人动摇投敌,而我父亲带领村中党员干部参加区武工队,在区委书记郝清的直接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殊死斗争。这就是“忠”。他的行为影响了我们全家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大哥、我二哥都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报名参军,为全村青年做出了榜样。我父亲还特别重视诚信交友。所交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品好,讲诚信,对党忠诚,爱憎分明。他有一个当庄挚友叫杨凤德,他比我父亲大一二岁,中等个,红脸膛,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村庄稼汉。因为他兄弟两个,老大叫杨凤鸣,他排行老二,所以论辈份我叫他二爷爷。他是因生活所迫从外庄搬到我村的。因是外来户,所以村里有人欺侮他。我父亲出于公心,便打抱不平,替他说话。我父亲说:“既然搬到贺家沟来,就是一家人,不能排挤,更不能欺负人!”他家有什么困难,我父亲也想法帮助解决。以后又介绍其入党,当了贫农协会会长。因此,他对我父亲非常感激,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土改时,有的人出于私心,想在我家划成份问题上做手脚。他第一个以贫农协会会长的身份说话:“贺球家,虽然有几亩地,但人口多,而且他一家人进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贺球不用说了,他大儿子贺彦邦参过军,他二儿子贺新邦现在八路军部队上,谁能跟他比。……”他讲得理直气壮,在场的人都认可,使个别人的手脚没有得逞!以后,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对我父亲都全力支持,毫不含糊。他说:“贺球是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大好人,大善人,明白人。我这一辈子就认准他了!”
2、讲“孝”字,兴“孝悌”之风。“孝”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悌”就是对兄弟姐妹亲近,对晚辈关心。我父亲由于战争年代落下“关节炎”的疾病,到了晚年经常犯,我因公务缠身,难以全靠尽孝心,我侄贺永福(见图2)作为村里的赤脚医生便对我父亲进行了全心全意的照顾,使我感激不尽!有时候,贺永福治不了的病,便用独轮车一边坐着他爷爷(我父亲),一边压上一块大石头,推到十里外的莱阳中心医院去治疗。在我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大小便困难,贺永福给我父亲导尿、敷药、灌肠,脏物经常能溅他一身,但他一点也不叫苦,仍全心全意地照顾他爷爷(我父亲)。事情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回顾起来仍历历在目。现在我大哥也已九十三岁了,已是五世同堂,儿孙们对他也十分孝顺。前些天我见到一个视频:我大哥的孙子贺天佐夫妇二人着带一双儿女回家探望他,(见图3、4)并给他理发,其乐融融,真正体现了贺氏好家风。贺天佐说:“我们夫妻二人要经常带着孩子回来看望爷爷,这既是对老人的孝敬,也是对孩子的无声教育!”
我家兄弟姐妹之间,也十分团结和睦。我自小(六岁)没有母亲,是我父亲和大哥大嫂一手拉大的。“老嫂比母”,我嫂子对我真是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
记得我八岁那年,大约是秋季的一天,我嫂子领着我到她娘家林格庄去。林格庄离我村六里地,我去一个生地方很不习惯,刚吃过午饭就要向回走。我嫂子说,还有点事,住会再走。我沉不住气,就一个人偷跑了。但我不记得路,走了好大一会,还在一片梨树林子里。我嫂子发现找不着我了,估计是我跑了,就顺着路把我找回去。要是一般家长,起码也要骂几句或打两下,但我嫂子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说:“你也不知路,要是跑丢了怎么办?”住了一会,她在娘家办完事,便领着我回来了。我嫂子不但对我很好,对我大姐、二姐和三妹都很好。什么事都想的周到。记得一九四九年春,我二哥因为工作住在林格庄下瞳村,离我家五里多地。有一天,我嫂子做了辣椒酱,因我二哥爱吃,便装了一小罐,让我送去。我提着这一罐辣椒酱送给我二哥,我二哥很高兴!写了一封信,让我捎回,对嫂子的关心一再表示感谢!又住了不长时间,我二哥便奉命随大军南下到上海去了。
3、讲“耕”字(或曰“经”字),兴“勤俭”之风。那时,在农村农人以农为主,靠耕种过日子,所以常讲“耕”字。而离开农村,干其他工作,则经常讲“经”字,总之,不管干什么,都要懂点经济,学会打谱过日子,经济上有基础。
我爷爷就是一个非常勤俭,而且很会打谱过日子的能手。听说,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没有一寸土地,全凭给人抗活和讨饭谋生,但后来省吃俭用,通过四五十年的拼搏,买地盖房,过上了中等户的生活,成了村里出了名的过日子能手。
我父亲经常说的一名话是:“一个会打谱的顶十个干的。”要想过好,既要勤俭,又要会打谱。他不但在家里过日子会打谱,而且在人民公社担任村里第三生产队队长时也很会打谱,并很会调动社员积极性。所以生产队里搞的红红火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每个整劳每年可分配到三四百元(约相当于现在的二三十万)。他特别重视粮食生产。他说:“民以食为天,在灾荒时期守着黄金能饿死,而守着粮食饿不死”。一九五八年农村创共产风时,他也动员社员秋收时把丰收的粮食收回家,做到颗粒归仓。所以生产救灾时队里无人挨饿,得到社员们的称赞。
4、讲“读”字,兴学习之风。在旧社会我们家族曾饱受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的苦,所以从我爷爷那一代开始,就教育后代坚决打好文化翻身仗。我父亲常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他小时候一天学也没捞着上,不识字,但后来通过刻苦自学,识了一千多个字,为孩子们做出了榜样。我是一九五二年秋考上招远二中(初中)的。那时能考上中的人很少南庄北村没有几个,我父亲和全家人都很高兴!但家里困难供不起。于是我父亲便开家庭会、会前嘱咐我多说我哥嫂的好话,第二天晚上开家庭会,我按父亲的嘱咐,说:“能考上中学,是父亲和哥嫂多年来教育支持的功劳,我要求去上。将来学习好,忘不了哥哥嫂子,一定好好报答!” 父亲和哥嫂听了都很满意。平时我和我哥嫂关系很好,但因为我外出上学不但花销大,而且家里少了半个劳动力,到底合算不合算。我父亲说:“要放长眼光, 现在勒紧腰带供出个人才,不但全家受益,亲戚朋友也会跟着受益。”经反复权衡,哥嫂表态:“家里出了个中学生,不容易! 一定支持上中学!”这样,我上招远中学的事就定下来。我初中毕业后,又先后上了高中和大学。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们贺家沟村贺氏家族(含亲戚)先后出了多个大学生博士生等,改写了贺家沟村不出文化人的历史。
“话到老,学到老,八十八岁还学巧。”这是我贺氏家族老人们经常对晚辈们讲的一句话。高尚的品行是修来的,高强的本领是学来的。我今年虽然八十多了,但感觉到需要天天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永葆年轻的心态!
我深深地感到,我的前辈们虽然没有给后辈们留下什么钱财,但给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家风,这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一个家族世代永昌的法宝。
2020年8月中旬
(本文作者:中国当代著名毛体书法家,毛体书法新流派首倡者,世界文化名人)
网络图片
(王玉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