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古迹觅踪
地处滇西南哀牢山无量山中段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山雄水美,林幽物奇,资源集富,民风纯朴。被誉为“绿海金山”、“苦聪故里”、“自然博物馆”,更因其境内拥有23万亩野生茶树,千家寨有联成一片的万亩野生茶树群落,2700多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而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所以,外界普遍认为镇沅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优美,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多彩,但缺少人文古迹,这明显是误解误读。
镇沅自唐代在现在的按板镇杏城村老城组设置“柳追和都督城”,明建文四年(1402)又在此置州,四年后明朝将镇沅州升为府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历经1000多年至今,相沿未改。《清实录》记载“镇沅府内通哀牢,四面夷倮,茶山地势狭隘,不能安设多兵,应令茶山守备带兵三百名移驻镇沅。”1735年后归元江府管辖的坝朗、坝木、坝痴三地也归镇沅管辖,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威远归镇沅府管辖。镇沅建制称为府的时间长达364年,事实上镇沅有建制到清末其辖区比现在的区域广阔很多。
镇沅因境内盛产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茶和盐两大宗拳头产品与茶马古道必经之地而产生形成不少人文古迹,经无数次的战乱(主要是清咸丰年间回族杜文秀和哈尼族田四浪的起义军与清朝军队十多年不间断的拉锯战)和千年岁月考量这些古迹多已消失,然认真寻访还是有许多古碑刻、古寺庙、古桥梁、古村落、古道、古渡口、匾额等的踪迹。当然,古籍上有关镇沅的记录也少些,并且较为分散和无人系统收集整理导致镇沅建制设立较早,辖区广阔却少古迹和古籍记录的现象。
县城遗址
在镇沅境内县城遗址有四处。
按板镇杏城村老城 唐代南诏时银生(在今景东)节度在此设“柳追和都督城”,明建文四年(1402)在此置镇沅州,四年后将镇沅州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将镇沅改为直隶州,道光二十年(1840)改州为厅,民国二年改厅为县,县治移到按板井。在500多年间,不论是州是府是厅老城始终是镇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和枢纽,该地城池规模按清朝庭的规定而建,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相应的建筑。时至今日,老城的城墙遗址依稀可见,村内古迹不少,老城村的70多岁的长者尚能指出点将台、孔庙、江西庙、川主庙、刘公祠、银匠村等的遗址,如有专业人员前去调研考古收获定会很多。
民国二年至1954年县治在按板井,但没有建城防等设施。1954年至今1998年县人民政府从按板井移驻按板镇下关音,按板井和下观音两地作为县城所在地共85年。多数人都以为下观音和按板井是一回事,都叫老县城,两地虽同在一个社区,但相距近两公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儿的盐井、古村落、纪念碑、防空洞很俱价值。按板井附近的花山营石仓、磨庆文庙、响水龙王庙、下观音的观音庙及南丘井、尾井、刘家井遗址也很值得去探究走访。
值得一提的是护国名将黄斐章、镇沅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普洱最早女共产党员张清宇、抗日战争时期被佤山抗日游击队和佤族群众誉为神医的罗有汉、云南著名作家张昆华等名人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恩乐镇民江村的老街作为元朝、明朝者乐甸长官司官署和清代恩乐县县治所在地,1840年至1862年因战乱镇沅府城曾一度迁驻这里。老街曾经沧桑辉煌,象征权势高大威严雕工精美身高2.38米,颈身长1.75米,身宽1.24米雌雄双狮作为物证至尚存。清朝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巡视滇南作的《恩乐县歌》中有“升甸为县赐嘉名,诏传恩乐人争读。县衙恰对文笔山,地脉受自碧松麓。”的记载。清朝年间任镇沅直隶厅教授的牛焘作《镇沅杂咏三十六韵》中写道:“恩镇旋分合,刁刀任颠倒。艾叶呼成俗,茶盐礼不愆。”认真考证挖掘以老街为重点的恩乐古迹和墓葬,对研究恩乐傣族土司的历史和恩乐社会变迁以及云南的改土归流意义非凡。
此外,镇沅的勐大镇勐统街和古城镇古城村两地曾经设巡检司,这两个巡检司都存续数百年。古城巡检最早设于1412年,当时称禄谷寨长官司,管辖今镇沅、宁洱、墨江的一大片河山,官署一度设在今南京村清水河口。勐大巡检最初设立时间为1732年。巡检司的设立和巡检员的任用派驻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按现在的说法是副县级机构,其辖区由几个乡镇组成,相当于一个小县规模。可见巡检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顺延至民国年间,这两地设为县佐(勐大巡检改为县佐后一度移至嘎里、泰和)直到1932年才撤销。考证巡检驻地无疑是意义深远的。
庙宇寺院
有人说过,一个地方的繁华一定要看它曾经拥有了多少庙宇。我则认为,古代的庙宇如同当下城市的广场、公园,可以见证一个地方的繁荣与文化,是百姓的精神归宿地。镇沅虽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但境内庙宇不少,仅限个人所知作简略介绍。
恩乐文庙 现在的镇沅县城恩乐镇曾经是者乐甸长官司和清代恩乐县治所在地。清朝时建有规范的文庙,文庙虽早已损毁,但遗址尚在,其地在恩乐村校场坝组的原县煤矿一带,时至今日,每年到孔子诞生日仍有群众为子女求学到此上香叩拜。恩乐文庙距离县城中心区约2公里。
恩乐大寺庙 从恩乐文庙向西行走约1公里,在恩乐村梁子组大寺箐和二寺箐之间二寺坡半山腰相对平缓十亩左右的荒芜之地就是大寺庙的遗址。清朝年间,此地有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民国初期以寺产为基建立国民小学。镇沅最早入党的张清宇曾在此教书育人传播革命思想。大约在1932年,因火灾此地的建筑全部被烧光。至今,该地曾是寺庙建筑群遗址痕迹明显。
恩乐观音庙 恩乐观音庙址位于恩乐村娘娘庙组境内恩乐镇小斜对面小团山上,庙建于清朝,是民间祈求子嗣的庙宇。民国年间尚存,现仍有踪迹,70多岁的当地老人还能指出位址。观音庙所在地娘娘庙组还有娘娘庙,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县残联办公处与县气象局之间的地段上。娘娘庙作为地名仍在使用。此外,恩乐民江村老街的城隍庙遗址尚在,城隍庙损毁上世纪“大跃进”时期。
在恩乐村有一地名叫丙庙,但丙庙一名与庙宇无任何关联。它是傣语,意为有雾的小平坝。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基督教传入镇沅恩乐、古城一带,传教者最初在丙庙(今职中大门口)的一棵大树下传教,后建草房作教堂,现在的教堂是在新世纪初由省有关部门支持和地方政府出资在原址西边新建的,与佛道儒的庙宇寺观建筑无关。
飞来寺 飞来寺位于者东镇者东街后悬崖峭壁上,始建于明朝,解放后失修毁坏。进入二十一世纪,民众集资修复,农历二月初八和九月初九信徒做会。据传,初建寺时,所用木料头天抬到山脚下,次日早木料已自行“飞”上山崖,民众认为神佑天助,取名飞来寺,有的还称飞灵寺,该寺信众较多。飞来寺大钟钟声悠远,钟声响起,几十公里外的恩乐民江中坡村都能听见。中坡乃是能听到飞来寺钟声的钟坡,并非中间的山坡。
碧云寺 位于九甲镇三台村的碧云寺,俗称老君殿,也曾叫壁林寺。碧云寺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民国三十年扩建,解放后失修损毁,近年来有所修葺,寺周边的民众为求学求子多来叩拜。九甲的关帝庙在镇沅也小有名气,该庙在九甲镇中学内,庙房仍基本完好。
勐大江西庙 江西庙址在勐统老街原供销社售百货之处。它是迁居勐大的江西籍汉族祭祖聚会的场所。江西庙、川主庙等建筑不仅仅是实体,它记载了汉民族的迁徙,传承了汉文化。
勐大子孙庙 是勐大一带的百姓祈求子嗣的庙宇。庙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香火盛于清代,民国年间香火渐微,于是以庙产寺基为基创办女子初等小学。庙址在现在的勐大镇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的小团山上。
勐大武庙 是供奉关羽之庙,因其建筑宏大规范,当地人称之为大武庙。该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历多次修葺,民国年间香火仍十分旺盛,解放前曾一度作为勐大女子学校教学场所。其地点在现在的勐大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原镇农科站)。
勐大天雨寺 天雨寺又名凤林寺,它是与玉龙寺、多宝寺并驾齐名的勐大三大名寺之一。寺庙地址在茶马后路雀山哨附近。
大寺庙 勐大大寺庙所在地在今平地村境内。因寺院宏大并有大钟而名大寺庙。据说,该寺钟声响亮,五十里内都可听到。
大山老君殿 位于勐大镇大山村大山之巅,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庙宇,解放初期香火甚旺。经历“大跃进”和“文革”庙宇已不存,大山之顶仍有遗址,近几年有关人士作了简单修葺,时不时有香客上香,农历二月初八做会时人数可达千人。古城镇古城村地名“老君殿”、“寿福”不仅证明当年古城村建有供奉太上老君的庙宇和祈祷“寿福”的寺庙,而且说明当时的哈尼同胞信仰已汉化。
勐大的玉龙寺、多宝寺也名声不小,但笔者已在其他文章中作了介绍。
镇沅境内各乡镇都有土主庙等庙宇,茶马古道沿线也有不少的山神庙等寺庙,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振太文怕村河头自然村和尚庙和九甲果吉土主庙。
古桥古渡口
镇沅境内河流众多,南来北往,东进西出必须渡河过江,特别是食盐、茶叶的运输少不了马帮桥渡。食盐和茶叶两大宗商品的行销促进了渡口、桥梁的建设。据笔者了解,镇沅现存古桥古渡口就有几十处,下列桥梁、渡口就是其中的代表。
广恩桥遗址 横跨恩乐江,长188米的广恩桥最早由傣族先民所建,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修,清朝年间多次修建,民国年间改建为石墩木面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水毁。站在新民江大桥上往南一瞥,广恩桥遗址桥墩清晰可见。
玻烈石拱桥 位于县城南19公里的玻烈河上,据《玻烈河桥功德碑》记载,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3),由164位民众和四个村捐钱粮而建,桥长14米、宽4米、高10米跨径9.6米,现保存完好,仍使用。传说,当年桥建成后仍有余银,于是在桥上立楹联“石楼对石鼓,造桥银余三百五;欲知存何处,请问对门李老祖”。不良之徒多次对附近地区的李氏老人不断的骚扰,仍至在其家边费劲挖银何无所得。到了民国年间,大理来的白族女画家经过此桥,见桥上的对联便作画题字:“多少过客未破迷,我画李花把迷告”。数年后,人们果然在一棵因山体滑坡连根倒下的大李子树下挖到了三百五拾两银子。1984年,将桥的两侧填土后可通行汽车,至今该桥仍用。
火害桥 位于九甲镇勐真村的风雨桥,始建于清朝,民国年间和1984年多次修缮。始建时桥取何名无考,火害桥之名显然是该桥多次被火灾损毁后取的。现存桥长17米、宽2.8米、高8.6米、跨径14米。目前仍可通行人畜马帮。
果吉风雨桥 位于果吉村凹固河上的果吉风雨桥是果吉通往文岗的重要桥梁。此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桥长16.5米、高10米、宽4.2米、跨径14米。建桥至今历无数次修缮,如今仍通行使用。
锁口河风雨桥 此桥始建于1888年,是登高村与小街一带的必经之桥,也是未通公路前九甲通向外界的重要桥梁。桥长25米、宽4.68米,跨径23米、桥面高9米,总高12米。该桥建成后经历多次损毁和复修,现仍通行。
文岔河风雨桥 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的文岔河风雨桥位于九甲镇三台村与景东花山交界的嘟噜河上。此桥为全木架梁,穿斗木五架梁瓦屋面风雨桥,桥长18米、宽2.7米,跨径12.4米,桥面高9米,总高11.6米。该桥经1962年维修至今尚完好,人畜通行仍安全。果吉、锁口风雨桥和此桥的最初建造者为剑川白族木匠丰明,故三桥有明显的白族建筑风格。
东兴桥 东兴桥位于者东村南老河上,又称南老河桥。该桥为拱形三孔桥,跨径8.2米,长54米,宽4.15米,高5.5米。东兴桥建成于1925年,者东通公路后此桥作公路桥使用,一直到2003年。如今,行驶在新南老河桥上东兴桥可尽收眼底。
凹龙石拱桥 该桥位于哀牢山西坡海拔1600多米的山间小河上。该石拱桥长7米、宽2.2米、高4米,跨径4米,从1935年建成使用,至今仍完好,人马尚能安全通行。
樟盆石拱桥 樟盆石拱桥位于者东镇樟盆村樟盆河上。樟盆石拱桥长16米、宽4米、高5米、跨径13米。该桥建于1933年,至今尚能安全使用。
安澜桥 安澜桥位于按板井东北15公里磨庆文况山峡谷中,桥长11.8米、宽4米、高6米。该桥始建于清康熙20年,桥西北立有石碑,但碑文已难已识别。现桥已有所损坏,但仍使用。
羊奶箐石拱桥 位于按板镇磨庆的该桥又称南困石拱桥。桥长5.9米,高4.5米,宽3.7米,跨径3.7米。南困石拱桥与安澜桥同期建成,当年立有建桥碑,现碑已不不知去向。至今桥仍完好,可通行车辆。
岔河风雨桥 岔河风雨桥由一桥二桥组成,一座为南北通向,一座为东西通向。岔河风雨桥位于田坝乡政府驻地东4公里的岔河村委会旁。两桥相距15米,高差50厘米,长宽高跨一致,均为长12.5米,宽3.7米,高6.8米,跨径9.7米。岔河风雨桥始建于民国时期,2009年大修后,现正常使用。
永安桥 永安桥位于古城镇民主村驻地东2公里帮谷河和陡坡河交汇处。该桥长5.2米、宽3.2米、高6米,跨径4.5米,桥头两端护栏墙长14.6米。永安桥建于1799年,有建桥碑,至今桥仍完好,人畜可安全通行。
陡坡石拱桥 陡坡石拱桥位于古城镇民主村陡坡组箐沟上。桥长14.5米、宽2.4米、高4.4米、跨径4.2米。该桥大约建于清代,至今完好通畅。
帮谷河石拱桥 该石拱位于古城镇民主村帮谷河上,为单拱石桥,桥长10.8米、宽3米、高4米、跨径6.9米。该桥建设时间大约在清代,帮谷河桥所在地海拔为1948米,是镇沅境内海拔最高的古桥。至今该桥仍完好使用。永安桥、陡坡石拱桥和该桥同处一村之内,建筑风格一致。
除以上古桥外,勐大镇的大井廊桥、白水小河边风雨桥、文卜河桥、济殿桥,振太镇的永安桥 、紫马街风雨桥 、难搭桥 、老母箐桥也极俱特点和文化底蕴,但已在笔者《南区掌故》中述及。
从东到西,者干河、把边江、勐统河、景谷河、澜沧江由北向南径流镇沅。在镇沅境内的江河上有不少的古渡口。明清至民国年间“载入史册”的镇沅古渡口有五处:过把边江的大桥渡,在恩乐村广恩桥附近;者东江渡口,在今者东村的者干河边;戛洒江渡口,在今新平县境内;三家坡渡口,根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笔者推测在今新文村境内的者干河边;戛里渡口,在今振太秀山村,为过澜沧江的渡口,时为景东县辖区。勐大镇勐统村文岩渡口、仰里渡口和古城镇建民村船口渡口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作用十分明显。文岩渡口还立有石碑,可惜字迹不清。
古驿道栈道
镇沅的古驿道、栈道纵横交错,既有北上南下的,也有东进西出的。明清和民国时期镇沅通向外地官方管理的驿道有五条。从按板镇起,经田坝乡瓦桥村、三家村、箐头、文笔街、恩波、磨黑至宁洱的镇沅-宁洱驿道。从按板镇起,经瓦桥、大园子、新抚、塘上街、界牌、罗多、布笼至墨江的镇沅-墨江驿道。从按板镇起,经抱母、蛮卡至景谷的镇沅-景谷驿道。从按板镇起,经勐统、里崴、文井到景东的镇沅-景东驿道。从镇沅到景东,经恩乐、者后、文井也是重要通道。从按板镇起,经怕亮、恩乐、中坡、者东、波浪、火山、戛洒到新平的镇沅-新平驿道。明清和民国时期从景东来,经恩乐、古城、梅子街、德安到宁洱一线是茶马古道的不可或缺路段。
镇沅的古驿道至今还不少路段保存尚好,极少路段仍使用。比如和平的金山丫口古道、樟盆-麦地古道、南浩-马邓古道、恩乐小水井梁子古道、古城新抚南门古道、新建怕跌河古道、勐大镇境内的英德古道、大井古道,振太境内的沙河古道、摆夷箐古道、紫马街古道、石大富古道、高榄槽古道、乱石头古道和按板镇的老乌山古道等共二十二处近百公里,这些古道对研究茶马古道很俱价值。
如将现存古桥、古渡口、古驿道栈道和站点驿站作点线连结,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未通公路前镇沅交通网络图。这个图上的道路走向为南北向和东西向,与当今县内公路走向相同,但具体路道走向出入较大,如从恩乐到新平的公路与古道走向几乎无一重叠之处。
古村古宅
镇沅的古村落的房屋多数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以“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布局为特色,有明显的白族建筑风格融入,部分古村古宅还有带有本地少数民族特点。列入县级政府调查统计的有文卜平掌古村落、大山村古村落、文来大泥塘古村落、文开文仑古村落、文来董海古村落、英德古村落、文索中村古村落、紫马街古村落、兴隆郑家村古村落、小寨石大富古村落、九甲外头田古村落、果吉村大田古村落、果吉大村古村落、者整古村落、南京村下箐边古村落、桂海以文会古村落、按板井古村落。近日,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级七部门将云南省181个古村落保护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镇沅勐大镇文卜村平掌上组名列其中。
按板井古村落有近100年左右的木架梁房屋79幢,其中罗大灿家木架、建筑风格为穿斗式八架青瓦屋面,斜山顶防火面土基本墙。英德古村落有老宅126幢,完整四合院7处,其中向家、彭家的祠堂宅院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保留完好。勐大镇文来村大泥塘古村落有古宅98幢占该组房屋数百分之八十五,村口古榕树参天,村子四森林密布。现存谢职明宅已建成150年,该宅院房屋、枋、梁上有凤、象、龙、花等木刻,地面由砖石铺陈。者东镇者整古村落的王氏宅院由道光年间进士王汝为所建。“世经第”匾额等字迹尚存。古城镇桂海村以文会古村落的古宅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此地的房屋不仅有传统古建筑风格,还有哈尼族特色,彰显了茶马古道文化对哈尼族影响。应该说明的是未列入县级政府统计登记的大井、焕习等古村落和古宅也很俱特色。
古碑石刻
反映和记述镇沅历史文化的古籍志书极少,所以县内的古碑石刻更加珍贵,现就笔者所知简介如下。
镇沅档案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县内的按板、恩乐、勐大收集了十余块清朝年间刻制的石碑。2001年,时任政协镇沅县副主席的郭屏先生给石碑取名并撰文解读。现据郭先生的解读和自己无数次与石碑“打交道”所见作简介。
《执照(府家廿九号)碑》收集于勐统村,立碑时间为乾隆三年(1738),是镇沅现存年代最早的石碑。碑体为红砂石,碑文楷书阴刻500多字清晰可辨。研读此碑文可了解当年田价、赋税田地流转等情况。《育材书院义学碑》原立于按板镇磨庆村,为大理石碑,高72厘米,宽62厘米,厚2厘米,楷书,阴刻。立碑时间为清同治十四年。碑文377个字清晰可认,此碑现存镇沅档案馆。《民心悦服碑》1984年发现于勐大粮管所,现存于县档案馆。立碑时间为道光元年,材质为红沙石,碑高130厘米、宽110厘米、厚10厘米。碑文600来字基本清晰,对研究勐大历史很有价值。《严禁盗伐树木碑》立于按板镇杏城村买迷组肖家梁子。立碑时间道光八年九月二十一日。砂石碑体,高145厘米、宽100厘米、厚60厘米。碑文不到200字,仅有两个字不能辨认。此碑对研究当时人们如何保护林木很有价值。《民间诉讼案告示碑》1985年7月12日在恩乐民江村老街组刘承志家发现。清光绪十七年(1891)立。此碑为红砂石,碑高13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的正文楷书,竖写,阴刻。碑头尚横刻“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碑文清晰,研读此碑文于了解清朝的民事诉讼制度很有益。《种树碑》于1991年2月1日在按板镇杏城村水平组发现。立碑时间为清咸丰六年五月十三日。砂石碑体,碑高82厘米、宽52厘米、厚16厘米。楷书阴刻的碑文共223字清晰可读。《勐统差役乡规碑》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吉日合圈士庶同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勐大发现。碑体为红砂石,碑高130厘米、宽110厘米、厚约10厘米。碑文楷书阴刻近500字,清晰可识。《合同田契碑》和《戴文朱卖田契碑》是关于勐统村内一段田流转买卖的两块石碑。立碑时间分别清嘉庆十三年九月十三日和嘉庆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两块碑文均楷书阴刻,文字清晰可辨。〈〈客籍差役诉讼碑〉〉发现于恩乐,是记述案件的石碑,由两块石碑组成,立碑时间应在道光二年六月以后,碑体为红砂石,1000余字的碑文为楷书阴刻,仍清晰明了。笔者认为这是镇沅档案馆中最具史料价值的石碑。《恩乐学宫修建碑》收集于恩乐镇民江村,立碑时间为乾隆六年(1741)秋,碑体为红砂石,楷书阴刻碑文近500字中有41个字无法辨认。研读此碑对了解恩乐地名由来及恩乐庙学的兴办极为有益。
《玻烈河桥功德碑》有两通,一块立于距离玻烈桥13公里处的清水河北岸路边,一块立于玻烈河桥南岸约15米处。两处的碑文的正文(记什么村什么人捐钱粮多少)相同,碑的序文不同。比较而言清水河碑字迹更清晰,仅有三个字不能辨认。玻烈河碑字迹半数以上不能识。两碑均是红砂石,清水河碑碑心高119厘米,宽71厘米,厚15厘米。玻烈河碑碑心高136厘米,宽85厘米,厚17厘米。两块碑都有保护碑心的侧墙和顶棚石。据段兴才同志了解,1984年,为了使玻烈河桥能通车,还将一块有关建桥碑填埋于桥头。
除上述石碑外,恩乐小水井梁子古道边的四方碑、勐大文岩渡口碑、古城民主的永安桥碑、按板镇磨庆村安澜桥碑、振太山街小学内石碑皆有价值,可惜笔者未曾接触过。
1959年立于按板镇的袁家山烈士纪念碑碑文,1985年立于勐大南康松山的圈田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和古城镇南京村南京街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载反映了镇沅解放时的情形,从长远讲也有价值。
作为古迹文物的匾额、木质楹联,镇沅境内的九甲、者东、田坝、古城、勐大等乡镇民间也有一些收藏。笔者曾在镇沅自治县“县庆”二十周年时见识了一部分,可惜没有及时收集相关资料。
历时数月,勉为此文,唯求引玉。文中史料,多有抄收,一并致谢。
来源:镇沅信息网(2017-7-5 )
司、公司服务热线:0879—5851288
主编:周解 、编辑:古老的唯一
诱人的味道☞了解购买松子地生态食品请您������蓝色的〖阅读原文〗阿里批发网店
点阅读原文
Hash:585c5669f5cc25c561f9f4a7bf03e3613ce4802a
声明:此文由 普洱微太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