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

松山

松山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一张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的地图上散布着若干醒目的红点,其中一个旁标二字,松山。

在日本,一个名叫品实野的人则写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异国的鬼》,那上面的每章每节每页几乎都离不开两个字,松山。

这座大山,雄峙于滇边重镇龙陵东北,踞怒江天堑之险要,扼滇缅通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难攻。半个多世纪前,日军曾利用山上的粗大树木,在绵延不绝的奇峰顽崖之上,构筑了大量堑壕纵横、地道暗通、堡垒密布的坚固工事,并狂妄地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

历史无情地粉碎了日军的狂言,松山使三千余的日军成了“异国的鬼”。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数万将士在卫立煌、宋希濂等将军统帅下,血祭怒江,向盘踞松山负隅顽抗的日军发起了决死的攻击,经过95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至9月7日,杀声骤歇,三千余顽敌全数被歼,无一生还;远征军第八军之6763名将士也血染松山,壮烈殉国。而今,当年那场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之役的惨烈拼杀硝烟早已散尽。

曾化为一片焦土的主峰,如今新木已拱;石碑上勇者的姓名也岁月肃蚀得模糊不清,唯有烈士的鲜血融入了苍松的年轮。一株株伟岸的苍松宛如一个个抗日将士不灭的灵魂,庄严地挺立在松山之巅,而"滇西雨屏"特有的晴云雨雾则不时地在此飘浮、开腾,像是为烈士的英灵蒙上巨大的白纱。

松山战役︱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昨日,玛御谷温泉小镇组织谷民们重访松山战役古战场,循着曾经烈士的脚步,我们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松山主峰,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已然山峦苍翠,松涛阵阵。但遍布山头的战场遗迹,仍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保存完好的战壕、掩体如同迷宫,当地村民时常挖到子弹、弹片,甚至还有已失效的炮弹……我们被这片土地深深的震撼着。

松山战役古战场

山川河流,都是历史的见证

1944年8月20日清晨,松山主峰高地日军地堡正下方,中国军队秘密挖掘的坑道中,150箱炸药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时刻。9点15分左右,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松山主峰一股烟尘腾空而起,日军地堡被炸。中国军队冲上主峰,与残余日军血战……

▲松山战场遗址

▲松山战场遗址

71年过去了,附近的村民仍可捡到散落在泥土中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点四五口径子弹,日军三八式步枪子弹,甚至美制六零迫击炮弹等弹药,老乡对我们说:“小时候,这些东西山上多得很,有时一脚就踢出几个子弹壳……”

▲参观松山战场遗址

小镇谷民们实地走访战场遗址,才深刻理解小小松山为何如此难攻。松山战役正逢雨季,大雨滂沱,中国军队后勤运输困难,空中支援也受影响;松山居高临下,怒江峡谷尽收眼底,滇缅公路、惠通桥在日军目视距离内,我们的战士们只能从峡谷底部一路仰攻,面对的是如蛛网般复杂的日军工事;武器装备,中国军队也不占优势。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胜利都是血肉之躯铸起来的。

▲松山战场遗址

但是,中国军人的勇气与热血最终撼动了松山,全歼了守备松山的千余名日军,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果实。

今天的重生

我们仍然将曾经记在心里

我们登上主峰,那里有一棵特别的树。古朴挺拔,树干上却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弹孔。松山血战,山头炸为一片焦土,这棵树却挺立着、活着,带着烽火岁月中难以愈合的伤口,坚强地走向重生。

▲松山战役中的联络信

在松山主峰高地南侧几百米的地方,一片松林环绕的山坡上,402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为12个方阵巍然站立。这组气势恢弘的雕塑群是2013年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我们走在这片土地上,心中生出无限的敬畏。

▲松山战役中的小红军方阵

▲谷民缅怀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曾经刻骨铭心,沉寂在历史深处。可是我们从来不曾忘记,生活本该这样,不忘初心,将历史记住,向着美好的方向出发。

目标国家5A级景区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开建

松山上的战壕

云南省列为2017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项目签约暨纪念园展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工仪式,昨日在龙陵县腊勐乡松山脚下举行。

松山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5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万米,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7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随处可见。

松山大战遗址于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建设项目是云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范围东至腊勐乡惠通桥,西至镇安龙山卡,全长56公里,范围720公顷,估算总投资逾10亿元。将新建松山战役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商业街、滇缅风情老街、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纪念碑、实战体验区、游道、旅游公路、水体景观、停车场、观景平台、滨水餐饮休闲区、服务中心、购物点、遗址遗迹修缮保护与展示,以及旅游标示系统、电、消防、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

项目规划建设年限至2020年,最终将打造国家AAAAA级景区,为申报世界遗产奠定基础。目前主要建设完成了松山遗址核心区旅游栈道、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大垭口沿街居民搬迁安置统规代建房屋及配套设施、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期)、老干塘入口广场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完成子高地核心区标识说明及导览系统;启动实施松山战役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松山体育产业园、滇缅公路历史文化长廊等工程建设;实施保护与展示子高地爆破落坑及周边遗址遗迹文物本体清理发掘保护展示工程。

春城晚报 崔敏 通讯员赵剑波摄影报道

抗战历史画册中的悲壮一页——松山战役旧址

松山战役旧址位于保山龙陵县,主要集中在龙陵勐腊乡大垭口村和松山村,沿滇缅公路两侧分布,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黄土坡、阴登山、滚龙坡和大垭口等地。旧址内现存有远征军及日军激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战壕、掩体、暗堡、兵舍、马厩等战争遗迹,在龙陵县城内还保留有日军侵华罪证遗迹,包括日军司令部旧址、日伪县政府旧址、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旧址、东卡日军碉堡、老东坡日军阵地。

松山主峰远眺滇缅公路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历时95天,敌我伤亡比为1:6.2,是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旧址是中国远征军全面进攻日军于滇缅公路设置的防御制高点松山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中重要的山地攻坚战场。松山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它是滇西抗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的转折性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的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

松山主峰及纪念雕塑

1993年,松山战役旧址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日军侵华罪证遗迹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松山战役旧址及日军侵华罪证遗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松山战役旧址。

日军军政班本部现存建筑包括正房、耳房、厢房,均为土木结构建筑,为便于管理,后期修建了围墙和大门。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正房的一部分及西耳房、西厢房、面房均被拆毁,因此现状院落已不完整,东南北三面新建围墙,东侧修建大门用于出入。正房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现存2间,进深4间,木构架现存3榀,均为抬梁式;厢房为两层重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带前廊,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

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正房

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厢房

日伪县政府旧址现存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由东至西分别为面楼、过厅、正房,面楼与过厅之间为前院北耳楼,组成第一进院落,过厅与正房之间为后院南北耳楼,组成第二进院落,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过厅局部坍塌,大门已被拆毁,仅存基址,基本保存了院落及布局的完整。面楼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木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过厅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4间,进深1间带前廊,木构架共5榀,均为抬梁式;正房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4间,木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前院北耳楼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2间,进深2间,木构架共3榀,均为抬梁式;后院南北耳楼均为两层重檐悬山顶建筑,面阔2间,进深2间带前廊,木构架共3榀,均为抬梁式。

日伪县政府旧址大门遗迹

日伪县政府旧址面楼花窗

日军司令部旧址为一组由面楼、正房、南北耳楼组成的四合院建筑,各单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面楼外侧修建照壁及围墙。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面楼为单檐两层悬山顶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木构架共6榀,均为抬梁式;正房为单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带前廊,木构架4榀,均为抬梁式,南北耳楼均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构架共4榀,均为抬梁式。

日军司令部旧址

日军司令部旧址面楼

日军司令部旧址南耳楼

三处旧址作为松山战役旧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揭示了日军侵华带给广大民众的沉重灾难,使国民对二战时期日军侵华的罪行有了直观、生动的了解和认识,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警醒,教育全社会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作为当地规模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虽结构简单,建筑构件亦无雕龙画凤,但其朴实无华的建筑风格独具当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那个年代龙陵地区的生活形态和技术水平,对研究滇西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役旧址施工现场

受龙陵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松山战役旧址(日军军政班本部、日伪县政府及日军司令部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立项报告》,并承担了松山战役旧址中日军军政班本部、日伪县政府及日军司令部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三处旧址的现场残损情况及勘察结论,分别编制了《日军军政班本部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日伪县政府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日军司令部旧址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现方案已获云南省文物局评审通过。

李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