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水利”贺新春⑥丨古水利工程遗迹

来到大年初六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

收拾心情再出发

今天小编带大家

“寻访”的是水利遗迹

一起感受古代水利人治水的智慧

下陡门遗址

刘成株/摄

“醉美”水利摄影作品连载⑥

下陡门 遗址,位于温州市区杨府山东麓,于2010年6月底河道开挖时发现出土。“ 下陡门”始建于后梁开平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中墩上刻有“开平闸”三个古字。古时“下陡门”溢流堰上游河道与蒲州横河连接通过划龙桥河与温瑞塘河干流沟通,山下河、横渎河、洪殿河、龟河、吕浦河等10多条河道汇流洪水经此河道排出,古堰闸遗址河道是通江古河道,有一定的通航功能。

温州古代水利人的治水故事

◆ 周凯射潮:周凯(?~300年)字公武,晋代横阳松山(今苍南桥墩)人。西晋时期,永宁(今温州)、安固(今瑞安)、横阳(今平阳、苍南)地皆濒海,海水沸腾为患,人民遭受其害。相传公武建议邑长,率民开河,“随其地形、凿壅塞而疏导,遂使三江东注于海。水性既顺、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盛”。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三江”逆流,飓风挟怒潮为孽、邑将陆沉,民咸惧色。公武奋不顾身投入抗洪,不幸被洪水卷走以身殉志。邑长思其德,遂建“横山周公庙”在城之西郊,俗称“平水王庙”,“岁二月一日致祭”。

◆ 郭璞筑城:东晋年间,郭璞设计温州城,以“依江、负山、通水、便民、保安逸”为原则,以北斗星运行的道理规划了当时城内的湖泊、河道,并将之与山统一和谐, 形成“山不转,水在转”的运行机制。城内水系沟通按五行分布的伏龟潭、雁池、冰壶潭、潦波潭、浣纱潭,从三溪引水入城,往北排入瓯江,形成一个能蓄能排的活动水网,即使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水满为患。这五湖成为温州古城的生命源泉,有调蓄洪水、排洪排涝、调节气候的作用。此外,按二十八星宿开凿水井,引甘泉民用,完美解决防洪排涝、生活供水、水运交通等问题。

◆ 韦庸浚湖:韦庸(生卒不详),唐会昌年间(841~846 年)为温州刺史。会昌四年,三溪水汇洪水泛滥,韦庸采取疏导分流而平息水患。他躬身督役,历时四载,凿湖十里,筑堤堰于浦口,以支分派合,南面导流入永瑞塘河、北面河道绕州城注入瓯江。群众习惯称呼:上河乡属“会昌湖”,下河乡属“永瑞塘河”。韦庸此役,开拓三溪河网工程,实现旱涝兼治,达到防洪、灌溉、交通水运综合效益。韦庸治水,平息了三溪水患,为后来建设永瑞塘河(即温瑞塘河)河网奠定了基础,迄今一千余年来,三溪河网会昌湖工程沿用不衰。郡人纪念韦庸治水功绩,命名湖曰“会昌湖”,堤曰“韦公堤”。

◆ 沈枢修塘:沈枢(生卒不详)字持要,浙江吴兴人。宋淳熙年间为太子詹事、吏部侍郎。后迁任温州知府。沈枢上任次年,淳熙十三年(1186 年),得知南塘(今温瑞塘河)久圮失修,历任知州多人皆畏工程浩大,费用甚巨,不敢修建。沈公毅然此役。找住机遇,皇上为朝德寿宫做寿而加惠天下,诏减算钱之半。于是沈公将郡之积蓄余币全部投入修建南塘工程。他与通判率领永嘉、瑞安两县士民,分段全线施工。自冬十月至翌年三月竣工。将泥塘改建为百里石堤。水陆通行,灌溉排涝无阻。夹河民众,烧香讴歌,欢呼沈公恩德。沈枢“修塘成法”,为后人治塘之典范。

Hash:ea6e10b13cceba5b88cc46a52ffd154f1bd97f8c

声明:此文由 温州水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