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最有价值的30块古碑石刻
洛宁最有价值的30块古碑石刻
(征求意见稿)
【说明】本文所选30块碑刻资料仅为笔者所闻所见,难免有所局限。所选标准均以该碑的年代和其本身具有的史学价值为主要依据,其中有大部分从其他资料中很少见到。本次所选共有魏碑一块,北周碑一块,唐碑两块,宋(金)碑三块,元碑两块,明碑12块,清碑9块。在这30块碑刻资料中,因年代久远且意义重大、又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如北魏《洛出书处》碑、北周《千佛碑》、唐《汾阳王置寺表》、唐《临泉驿碑》等,也有一些碑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与洛宁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关,如韦仪墓志、宋礼墓铭、张论、张鼎延神道碑、张巽五教泽碑等,还有一些虽然没有石碑,但有碑文传世,甚至连洛宁县志上都没有记载的,如《洛西书院碑》、《李素墓志》等。特别要说明的是,有些虽然是寺院碑,但对我县元明清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重修太玄观碑记》、《一公禅师和尚灵塔记》、《重修罗汉洞碑记》、《重修观音寺工完记》、《重修华严寺碑记》、《重修三清洞碑记》等。这些也可能仅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希望各位多提补充和修改意见,以使本次收集更臻完善,殊免贻笑大方。
一、长水魏碑《洛出书处》
1、年代:北魏
2、地点:长水西街洛神庙内
3、意义:是截至目前我县境内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古碑,它的存在给我县长水作为洛出书处提供了有力佐证。且据专家考证,该碑的碑质和图案也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二、牛渠《兄弟三人造像碑》(又称《千佛碑》)
1、年代:北周保定五年(565年)
2、地点:杨坡川牛渠村
3、意义:该碑不仅年代久远,而且造型独特,雕刻精细,碑体高大,保存完好。对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该碑于1965年被我县文化馆馆长颜孝宗发现用牛车拉走,后被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现陈列于河南省博物院佛教石刻艺术展厅。
三、空相寺《汾阳王置寺表》
1、年代:唐玄宗大中十二年(858年)
2、地点:陕州空相寺
3、写碑人:永宁县令郭珙
4、意义:该碑虽然现在不在洛宁境内,但当时为永宁县令所立。它如实记载了唐汾阳王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路过此寺(空相寺的前身)曾经许愿又还愿的过程,后经郭子仪奏明皇上(唐代宗)颁发银两,重修寺院,并钦定寺名为"空相之寺"、达摩塔额为"空观之塔"的来历。如今此碑为空相寺的"镇寺之宝"。
四、唐《临泉驿碑》
1、年代: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
2、出土地点:官庄原
3、撰稿人:礼部侍郎杨於陵
4、意义:该碑证实了隋唐两京驿道在洛宁境内的又一驿站,填补了我国历史上对隋唐两京驿道和驿站研究的一个空白。
五、槐树原《将士郎守虢州参事李素墓志》
1、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
2、地点:小界乡槐树原李家祠堂
3、意义:该碑虽为复制品,但内容丰富,史实性强。李素是洛宁在北宋时期唯一见于史料的一个传奇式人物。他原为燕都人(今北京),曾任朝散大夫检校虞部员外郎、幽州节卒、平王幕府。后转授朝散大夫、尚书、水部员外郎、易州来水县令。数年后由于燕都失守,李素辗转来到中原,曾拜见宋太宗,但不被重用,先授朝请大夫检校尚书、刑部员外郎、洛京新安尉。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再贬永宁尉。在他临死的前一年,又被皇帝重用,出任虢州司掾。只可惜天不永年,未几而逝。虽有满腹才华,但终未见用,死后埋在永宁县宜泰乡吴岳里。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大才子。其中提到的"宜泰乡"、"吴岳里"是我县北宋时期唯一见记载的两个乡里名称。
六、金《前住韶山云门禅院一公禅师和尚灵塔记》
1、年代:宋孝宗乾道八年、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
2、保存地点:东宋镇牛庄村大明寺禅院
3、撰文:河南府法云禅院主持智猛
4、意义:该碑是近年在一公禅师的和尚塔下发现的,它不仅如实记载了一公禅师穷其一生为弘扬佛法游历名山、坐禅建院的事迹,而且客观地反映出佛教于宋金时期在我县的发展状况。也是我县至今发现保存比较完好的一通古碑。
七、《金故武德将军韦公揭铭》
1、年代: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2、地点:陈吴乡东寨子韦氏祖茔
3、撰文:进士焦郁
4、意义:韦仪是洛宁历史上的第一位将军。该揭铭不仅如实描写了韦仪一生的戎马生涯,而且真实地记载了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及宋、金中原逐鹿的历史史实。对了解宋金时期豫陕地区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程钜夫《洛西书院碑》
1、年代:元延祐三年(1316年)
2、地点:洛西书院
3、撰稿人:程钜夫(又名文海,号雪楼)
4、意义:该碑虽然早已不存,但发现该碑文意义重大。在我县民国六年的《洛宁县志》上只有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永宁令于渊请敖衡写的《重修洛西书院碑记》,其中提及"院(指洛西书院)旧有记,雪楼程公所撰"。但一直未见程雪楼写的碑文,现在终于在《新安文献志》上查得此文,弥足珍贵。该文不仅详述了薛玄和薛友谅父子捐宅办学的事迹,而且还载明永宁之长渊为"出书之地"。其中也涉及金末元初的鸿儒元好问、贾损之、辛愿等在洛宁讲学的情况。对了解洛宁那一段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金《重修太玄观记》
1、年代:宋度宗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
3、撰文:河南府路提举学校官李国维
4、意义:该碑的记载年代从金天德四年(1152年)到金末元初,历经金海灵帝、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金哀宗等六朝,118年,几乎涵盖了金朝一代。其中不仅再现了太玄教在我县发展的来龙去脉,而且提及金礼部尚书贾损之及女儿老人辛敬之(辛愿)等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证实了洛宁历史上曾被封为"永宁王"的是一个和尚。
十、明工部尚书《明工部尚书宋公墓志铭》
1、年代: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2、地点:东宋镇西坞村
3、撰文: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兼修国史曾棨
4、价值和意义:该铭文真实记载我县古代史上职务最高的宋礼的生平事迹,同时对研究明代永乐年间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一、《故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宋礼墓铭》
1、年代:明洪熙元年(1425年)
3、内容:该墓志铭埋在宋礼墓中,保存完好。其意义在于如实记载了宋礼的入葬时间及子女当时的婚嫁情况。
十二、兴华镇《重修华严寺碑记》
1、年代:明天顺七年(1463年)
2、地点:兴华镇华严寺院内
3、撰文:钦差尚衣监办官徐顺
4、署名:永宁知县胡镛(黄县举人)、以及县丞、典史、主簿、永宁守御百户孙、锁、金等人。
5、意义:该碑虽为半截碑,但内容清晰。如实记载了华严经传至洛宁的经过。同时在碑阴功德主一栏提到当时永宁县的数十个村庄及人名,如明朝永宁65里,其中就有:阳峪里、寺沟里等,这些对研究洛宁姓氏文化及古村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永宁县寻峪重建三清洞石碑记》
1、年代:明正德六年(1511年)
2、地点:故县镇寻峪村
3、撰文:本县聪进庠生张隆撰,凤翼散人刘仪书
4、署名:永宁县知县吉占,主簿刘业成以及高门关和崇阳关巡检等。吉知县和刘主簿还分别赋诗一首,盛赞三清洞美景。
5、 意义:该碑真实记载了南阳邓州祖师马德超自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来寻峪创建龙泉观以及其妻孙氏访寻至观并修道成仙的动人事迹。同时说明三清洞是孙氏当年修道之仙姑庵,其地"东望洛河水,西峙狮子石,北靠三峰顶,南对鹿荣山,前坐龙泉观,后涌圣水泉",诚为仙境也。碑阴载明当时永宁有龙泉观、五教观、通真观、廖天观、玉泉观、广阳观等六大道观和三官洞、三清洞等。还有上戈庙上的娘娘庙叫"管头娘娘庙",故县"北至"村叫"碑子"村等。
十四、东宋镇马村《重建福胜禅寺记铭》
1、年代:明嘉靖二年(1523年)
2、地点:东宋镇马村关帝庙内
3、署名:永宁知县谭鼒(zi)以及县丞、主簿、典史等;还有永宁守御百户:孙、锁、金;工部尚书宋礼的□□代孙、耆老宋戭等。
4、意义:该寺建在宋礼故里马村。此地"背靠洛水,面向锦阳,老兔抱子,黄狐呼儿,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在寺院内,原有一座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的古塔。
碑阴载明当时永宁县规模较大的16家寺院有:福昌寺、白马寺、兴福寺、圣水寺、万寿寺、大明寺、兴隆寺、圣寿寺、宁刹寺、水王寺、那罗寺、天堂寺、河可寺、观音寺、林泉关寺、宝泉庵等。此外,碑阴还写有明65里的"旧县里"、东宋郭村为"廓村",照册为"赵宅"。更为离奇的是,在碑阴右下方还刻有儒生□君佐题的八句七言诗《马陵景》,左下方刻的是寺院的占地面积及四至等。这两项内容疑为后人所加。
十五、小界乡《赤滩寨观音寺继业碑》
1、年代:明嘉靖三年(1524年)
2、地点:小界乡赤滩寨观音寺院内
3、署名:永宁知县谭鼒(zi),守御百户:锁、孙、金以及县丞(左)、主簿(杨)、典史(张)等。
4、意义:该碑记载永宁北邑赤滩寨观音禅寺"居天下之中,为风水之先",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历经唐宋元明近千年,曾经数次重修的全过程。碑中对全县规模较大的20家寺院以及赤滩寨、李家延肖姓、吉姓的搬迁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六、赤滩寨《重修观音寺工完记》
【图片】暂缺
1、时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2、地点:小界乡赤滩寨观音寺院内
3、署名:永宁知县李良翰。守御百户:孙、锁、金。
本县致仕知县锁钥以及县丞、主簿、典史等
5、意义:该碑和《观音寺继业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特别是其中描述观音寺"背嶕峣之耸翠,面洛水之渊源,势贯龙头,行冲凤翼,壮一方之风化,为万善之福田",把洛宁的主要景色都概括在内。在碑阴的功德主里,既有永宁当时的25个大寺院,也有小界附近几个村庄的香客,对了解明朝嘉靖年间洛宁的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七、故县镇隍城村《通真观重修碑记》
1、年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2、地点:故县镇隍城村
3、意义:该碑记载隍城通真观创立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大多因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辨认。
十八、玄沪河刘武臣题壁摩崖石刻《游龟窝至此偶成》
1、年代:明弘治年间
2、地点:罗岭乡沪池河中间槽西侧石壁
4、意义:该石刻为仓颉"登阳虚之山,临玄沪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提供了有力证据。
1、年代: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
2、地点:陈吴乡金山庙村广惠王庙前
3、题名:奉旨修建(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
4、署名:永宁知县刘去矜,县丞:孙、锁,主簿:党镐
5、价值:该石刻为明代石刻,且由嘉靖皇帝敕名。大门通体均为石质,弥足珍贵。
二十:罗岭乡沪池村《重修罗汉洞碑记》
1、年代: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2、地点:罗岭乡沪池村西罗汉洞
3、署名:永宁知县杨淳。守御百户:孙可久,锁九爵
4、意义:该碑不仅真实地记载了当年重修罗汉洞的人和事,而且还形象地描绘了罗汉洞周围的山水美景和风水方位。特别是其中提到"东连龟潭,出书龙头",这就为玄沪河上的"龟窝"和龙头山下的"洛出书处"提供了又一佐证。
二十一:明《恩寿官后松公墓志铭》
【图片】暂缺
1、年代:明万历八年(1580年)
2、地点:城郊乡吴村
3、撰文:永宁知县益都
4、意义:赵时亨,号后松,明代永宁前五老之一。该墓志真实记载了赵后松的家世渊源,填补了对永宁前五老研究的空白。
二十二:德里《张氏始祖碑》
1、年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2、地点:陈吴乡德里村张氏祖茔
3、意义:该碑真实记载了德里张氏的迁移史,为后世追宗续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张氏祖茔还有一通《诰封通政大夫四川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张公神道碑》,另于洛河北岸凤翼山下有一通张鼎延的《兵部侍郎张公神道碑》,这两通碑虽系今人复制品,但其内容仍为原文,亦有重要价值。
二十三:丈庄《重修二程祠记》
1、年代:清顺治十年(1653年)
2、地点:东宋镇丈庄村程氏祠堂
3、撰文:永宁县令程万善
4、意义:丈庄程氏祠堂有三通重修碑记,其一为清朝顺治十年永宁知县程万善撰文;其二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永宁知县佟赋伟撰文;其三为清乾隆二十八(1763年)年太子天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方观承撰文。前两次相隔34年,后两次相隔76年。后两通碑文在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上均有记载,惟顺治年间的重修碑没有记载。因为这次重修祠堂在明末清初,程福亮尚未当官,当时主要由兵部武库司郎中程湛创修。后来因为由程湛、程福亮奉命上缴二程著作50余部,康熙皇帝敕谕在洛阳、嵩县、洛宁重修二程祠,并亲题匾额"学性达天"。所以这次重修由朝廷拨款,规模宏大。此后二程祠屡经修缮。
该碑如实记载了程湛的有关史实,对研究永宁程氏意义重大。
二十四:赵建极墓碑
1、年代:清康熙二年(1663年)
2、地点:回族镇王西村赵家祠堂院内
3、意义:赵建极为我县明朝的八进士之一,曾在崇祯末年任山西左布政使,在李自成攻进太原时,他和山西知府一同被杀害。他的几个孩子在李自成攻破王范时也同时被害,从此赵氏一门竟绝。该碑完整记载了赵建极一生曾任过的官职,其资料价值十分珍贵。
二十五:坞西《颜公墓》
1、年代: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2、地点:城郊乡坞西冲口村颜东耀家院墙上
3、意义:该碑原在城东北颜氏祖茔,在文化革命前夕平坟时被颜氏族人埋在地下,后被颜东耀挖出横砌在自家院墙上。同时砌在墙上的共四通碑,有完颜绍孔、完颜士聪、完颜士烈、完颜有统。其中尤以完颜士聪的碑文完整地记载了完颜家族从完颜光祖到完颜震、完颜富、完颜祜、完颜夔、完颜芹等重要人物,对了解完颜光祖的家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弥补了我县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二十六:张汉题《洛出书处》碑
1、年代:清雍正二年(1724年)
2、地点:长水西街洛神庙西侧古井后墙
3、题碑:河南尹张汉
4、意义:该碑不仅题字人重要,其内容更为重要。它为洛宁长水被定为"洛出书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十七、巽五张老夫子教泽碑
1、年代: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2、底张乡磨头村边
3、撰文:廪膳生员、学生郭文锦
4、意义:张际庚,字巽五,号三槐。他不仅是我县前清进士之一,同时也是我县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大文豪,被人尊称为"老夫子"。他在洛西书院从教九年,有许多门生,郭文锦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八:张九思墓铭
1、年代:清道光四年(1824年)
2、地点:河底镇城村
3、意义:该墓铭真实记载了城村张家的迁徙和发展史,特别是对永宁大户张九思的生平简介更为珍贵。
二十九:王承基暨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
1、年代: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2、地点:马店
3、撰文:韦衮
4、意义:王承基,字乐天。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洛西名士。
因为其长女是韦衮的兄弟媳妇(韦襄),王临死时交代请韦衮给他写墓志,韦衮也满足了他的心愿。该墓志对了解韦衮的生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十:张营《永免永安里差役碑》
1、年代:清嘉庆元年(1796年)
2、地点:赵村镇张营村
3、撰文:张梅后裔张惠迪
4、意义: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一起典型的民告官案件。结果以民胜官输而被刻在碑上,永载史册。该碑对研究张梅屯垦永宁的历史渊源以及永宁军户、卫户、民户(户分三色)的区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Hash:6c1e5529d26ae1eb3cb4e6015ac328f9dce71170
声明:此文由 大美洛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