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在礼古宅

2009年清明时节,我和丈夫千里迢迢从西陲边城赶回豫西洛宁故乡,为已逝的父母双亲扫墓。春雨濛濛榆柳色,寒意萧萧西城翁。心头一缕阴霾总是抹不去散不尽……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有丈夫先人的老院故宅。上了门锁的故院里,荒草萋萋,墙倒屋塌。散落在院地的青砖、碎石,废弃在颓墙根的石碾、碌碡,还有被付之一炬大客厅屋基址残存的断石条、碎青砖……我看着封闭在新农村中心与现代格调很不协调的类似“古冢”的古宅,心里十分沉重。是挖掘?是重建?是拾遗?无奈,选择了后者。

我和丈夫寄居在古宅隔壁小妹家二楼。几乎每天,我们都要打开古宅小黑门上的小锁,用数码相机“咔嚓”“咔嚓”,拍摄古宅里许多残遗。我叫侄儿小伟把中宅东西屋之间院路上厚厚的泥土清理掉,再用清水冲去浮土,露出各色小鹅卵石砌成的花纹院路。这是第一个发现,我欣喜地拍摄先人精心砌成的卵石院路,更增加了我探索古宅的信心。

一天,小妹和妹夫清理内宅倒塌的西屋,从土堆中掏出几个陶罐,掏出一个高0.72米、坛颈为四耳二孔的粗瓷酒坛,还有一把锈蚀的窄窄长刀。清理到屋地时看到一块块平整30厘米见方的青砖。那天下午又下雨了,西屋的西墙倒下来掩埋了一上午的劳动成果,顺天时也就不再继续劳作了。

当年赫赫有名的锁阁老客厅屋(厅房),位于中院内宅东西屋正南。据小时在客厅屋居住的锁安回忆,此厅高大雄伟,长宽见方3丈,条石奠基,青砖筑墙,屋顶琉璃彩瓦,屋脊座有飞禽走兽,屋檐及门窗雕镂花饰图案。厅屋南门前有走廊,地铺青石,走下五个石阶便是前院,青砖院地种有桂花树、腊梅树。前院南花墙圆门正对厅屋门。厅屋里雕梁画栋,青砖铺地,座北漆木屏风高处悬挂“林下一人”大木匾,木匾左下挂着阁老锁青缙真人般全身坐像。屏风前漆木长条高桌上,终年摆着香炉供品;屏风后的厅屋北门直通内宅院、北堂屋,至后院绣花楼。1981年6月,母亲在厅屋做饭时失火,村人跑来救火,又叫来洛宁驻军80413(二炮)部队救火,战士上墙拆椽勇猛无比,但火势不减并危及周围房屋,战士一齐用支架木杆呼喊着口令,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到厅屋东山墙,火势才减小。经2小时鏖战,只残留几根烧焦的梁椽及残垣、碎瓦、基座条石……父亲大病一场,2年后去世。倘若这大厅屋是1648年锁青缙分巡长沙道时所建,那距火焚厅屋时间,已有333年。几百年来这座厅屋下养育了多少锁氏后人,又经历了多少社会风云变迁。

有一天,看到大门前新修的水泥路北,锁氏古宅南门旁有一块很大的拐角石,这是用一块整石凿成的锁宅“上马石”,长1.1米,宽0.46米,高台0.78米高,低台0.45米高,这块“上马石”矗在这里也有几百年了!想当初显赫的锁氏大门前车马往来,前呼后拥,豪华富贵,风光无限。我们走进破旧的古宅南门,院内什物杂乱,有一锁氏晚辈住在这里,矮院墙边堆了许多方形图饰青方砖,还有青砖质地的龙头、凤头造型……这些都是厅屋与南屋之间那道高雅的花墙倒塌后的残留物。那位晚辈女主人说:“原来有很多方花砖,没用,卖啦!”一问卖价,10元一块。东门锁氏后辈卖房、卖地、卖绣花楼……也不知道卖了多少?有位后人说:“卖了好,要不卖就成地主了。”唯一留存的古老的锁氏南屋已十分陈旧,由于屋院被后人用土垫高,南屋显得低沉沉地坐在那里,屋顶青瓦间行行瓦松、枯草,雕镂的门窗上有一些模糊的图饰,走进南屋木门,青砖地凹凸不平,屋梁黑黢黢的。在南屋内我们看到古老的家什:雕花木床、木椅、木盒,还有烤火木架,带盖小陶罐等。出了南门,我们在古宅西院又发现一些断碑:“旌表贡生……”“锁去矜妻张氏节”等。

小妹从箱底翻出一卷旧纸,我打开用旧报纸裹的皱皱巴巴的两张棉纸,这是斑剥陆离的两张土黄色宅图。我端详一会儿惊喜地说:“这是在礼东门锁氏宅院图呀!”小妹说是从老娘曾住的快倒塌的古宅西屋梁缝取出的。我把2张宅图摊在桌上,小心翼翼地用熨斗熨平……2张图各见方43厘米,一张宅图粗略,另一张宅图详细,上用繁体毛笔字标有:“东西南北,前大街,后大街,厅屋,堂屋”等,在图二宅院处竖行标有:“此院一丈三尺宽通前后唤二宅一丈三尺宽与大宅堂屋前簷齐堂屋后一节六丈长”。宅图上未标明绘图人及绘图时间,古宅院大门朝南,由大宅院、二宅院、三宅院组成,两张图同时查看方可知晓一二,此宅图与现今在礼东门锁氏后人居宅地吻合。倘若这所宅院是1648年锁青缙分巡长沙道时所建,那距今大约有365年。如今高速公路已穿过锁氏古宅院南段。

小妹二楼长廊栏杆旁一块木板被风刮倒,不经意间搬起时发现,这原是一块牌匾,牌匾正中横书“林下一人”,左竖书“顺治辛丑仲冬吉旦宜阳县知县王鼎胤为”,其“鼎胤”二字是上下套写在一起。右竖书“锁阁老总台 立”。匾上的“顺治辛丑”是1661年,这匾距今已有352年。这正是丈夫说的以前挂在厅屋屏风上那块牌匾,幸亏牌匾早年被搬出厅屋,今日才可一睹牌匾的满木风霜,以思当年荣华显贵。

古宅繁华的印记、残败的现状都在眼前,对当年建造古宅的一家人,只听锁氏后辈口传了些只言片语。翻阅从几处借来的《锁氏家谱》和两本《洛宁县志》,才了解一些文字记载,斯仰古人,感慨万分。

《锁氏家谱》中记载,锁氏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县人。宋太祖时,先祖继恩官居尚书右僕射同平章事,政绩卓著,朝廷皆称国老。宋徽宗时,先祖羽翰官居尚书左僕射同平章事,因游宜邑锦屏山,乃卜居竹凤庄,后易名为锁家营,中州锁氏自始。明弘治年(1488——1506),先祖鈅,甲子科举人,廷试第一,授山西猗氏县知县。大明正德年间(1506——1522),谱载有兄弟三人分徙三处。长贡生讳容,宜邑锁营为始祖。次举人讳瑾,分徙偃邑石桥镇为始祖。三贡生讳璋,为永邑在礼、底张始祖。锁氏二十四世祖青缙,明崇祯丁丑科进士,字荩子,号谷王。顺治二年(1645年),补兵部车驾司主事。戊子出为湖广巡察司佥事,分巡长沙道。青缙公系永宁在礼东门锁氏先祖,青缨系在礼西门锁氏先祖。在礼东门锁氏自二十四世祖青缙始,至今已延续到三十九世,锁安为三十六世。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271页“人物”记载:“锁青缙,字荩子,明崇祯丁丑进士。顺治二年,补兵部车驾司主事。戊子出为湖广巡察司佥事,分巡长沙道。楚南多狡寇,出没无常,缙运筹帷幄,两月平之,万姓咸赖以安。祀乡贤。”这与《锁氏家谱》记载吻合。

洛宁县志载锁青缙《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一文:“余尝自省生平,以无一善及物为恨,独不能不羡张公一门加惠吾永无穷也。公尊人大中丞张伯翁与先君子为挚友,同负时名。中丞公在邦柱础,在家斗山,声施于今为烈,而余先子以名下赍志终。且公与余同案友,亦先是儿女姻,公负名世,才承家学渊源,弱冠捷足去。余困诸生十二年而博一第,又十三年而结两榜,……癸巳(1653年)秋,钦赐颐养归里,循邑中先辈故事,联知交为五老会,杯酒间惓惓国计民生是念。”县志书述:“锁青缙为《张玉调划一地粮碑记》记载,鼎延曾向朝廷上书,以永宁荒残,地粮失平,请将竹、水、川、原地粮以川地划一,折亩征银,世代受益。”从文中可看出锁青缙与张鼎延往来密切……

志载兵部侍郎张鼎延《后五老图序》文:“吾永前此盖有五老图云。于时方区无事,海内义安,年谷顺成,兵革不试,五老生逢全盛,……后五老为谁?谷王锁佥事青缙,玉调张司马鼎延,舒阳雷令君鸣皋,含朴韦令君炳,克培赵孝廉廷桂也。”

志载锁青缙诗《大观胜概》:“伟构傍城应地灵,游人时作醉翁亭。一湾洛水环襟带,百丈金门锦屏。过去繁华说蝶梦,望中烟火哭晨星。登临不尽悲歌意,领略南山终古青。”从这首诗中看出青缙热爱永宁故乡,厌烦悲痛战事,向往青山不老的人生境界。

志载清顺治十年(1653年),兵部侍郎张鼎延告老回乡,纂修《永宁县志》8卷。锁青缙写的《永宁志序》一文:“邑之有志也,不只永邑之有志,而无志也则惟永。……公于是嘱余诠次散逸,而总其成于枢部右堂张君玉调,余不觉跃然喜曰‘永志兴矣’!……余年将耆,此身一日不朽,此志一日不释。安得仁人君子,渐渍培植于患寡患贫之永,犹得见有人有土之旧焉。故不禁和泪赘诸末。”文中看出两人协力编纂《永宁县志》之功绩,据推算时锁青缙年约59岁。

1990年《洛宁县志》766页:“……新写了编后记,整理加入了3个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一个锁阁老,一个程总兵,一个韦处士,他们的故事传了几百年,立传查不到文字根据,不记有点可惜,故记入附录以待考。”

志书784页《传闻轶事》“锁阁老轶事”开端写:“锁青缙,城郊乡寨(在)礼村人。明天启四年登甲子科进士。崇祯十年任湖南长沙道员,曾奉旨任江南主考,门生甚多。告老还乡后,关心后生,体恤百姓,深受乡邻尊敬。锁家曾存圣旨一道及‘江南主考’、‘文殿阁老’大纱灯各一对,后因客厅失火,付之一炬。”

轶事篇目有:“阁老由来”“智启后生”“巧责贪官”“大门朝后”。故事渲染他为官清正廉洁,启迪栽培后生,为民责惩贪官,为师言行一致,几百年来传为佳话。

从志书记载并核查推算,张鼎延生年不详,卒于1659年(顺治十六年)。锁青缙约生于1594年,约卒于1664年(康熙三年)。

在礼村很早以前是由大小几个单独寨子组成,有南寨、中寨、吴家胡同寨。南寨有东南西北4个寨门,东门锁氏古宅位于南寨东南角。锁氏古宅大门往南不远就是南寨墙,出古宅南大门沿街路往东不远,再往北走,就到南寨东门。出东寨门沿寨墙旁大路一直往南走,就到了寨外东西大路丁字路口,这条大路南百米外就是洛河水。从丁字路口往东走50多米就是高大的锁氏“石牌坊”,再往东百十米就是锁氏“魁星楼”。上世纪50年代,两处倒塌的瓦砾碎石还堆在原处。

在礼东门的锁氏家庙,在洛宁县老城老街十字路口洛宁中学旧址校门西临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建置”167页记载:“锁公祠在簧宫右,祀湖广长沙道锁青缙。”

目睹这些遗址,收集这些残遗资料,拍成图片,记录尺寸,绘制打印出“永宁锁氏家谱列表”。见到洛宁县志有关人士,交付在礼东门锁氏点滴资料。他们热心关注并提供了一处与锁青缙有关的石碑。当天,我们按提供的线索来到余庄李家家庙,简陋的李家家庙院落内,院地上堆了许多石碑。逐一查看,总算找到了期盼的石碑,这块大石碑横躺在荒地上,碑帽、碑座已无存。用清水冲去石碑上的杂草尘土,石碑左竖书:“大夫分巡下湖南兵备道”,石碑右竖书:“祭司佥事谷王锁公神道”,右落款竖书:“曾孙屏藩立”。旧县志263页“卷三 科贡”栏目下有锁屏藩名字,他是锁青缙的曾孙。锁青缙的儿子“瑜”,是贡生,孙子“去矜”,是贡生。石碑背面有何文字?只叹诺大石碑翻转不动,只有遗憾而归!

作者简介:李淑兰,女,笔名梦兰。1944年10月生,陕西宝鸡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1964年自愿参加边疆建设,开荒种地,修库筑路,教书育人。退休前任新疆兵团工一师园林艺术公司党支书记。现系中华诗词研习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会员,新疆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楹联》编辑部主任,新疆兵团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著有《家事漫笔》、《兰蹊集》、《梦兰谷集》、《剪纸与手工艺》、《家事漫笔续集》等作品。

Hash:9b35d2035a4e04631711cdd90a38ed06d88b2f17

声明:此文由 洛宁城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