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识榆林:榆林古街,历史与现代文化在这里碰撞

提到边塞榆林,不禁想起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充满雄浑苍凉之感的诗句是对塞外关口“玉门”的真实写照。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处于陕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过渡区的黄河之滨,是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地地道道的沙漠边塞重镇;榆林与王之涣笔下的玉门关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8月2日清晨,正值炎热的暑期,久盼的甘霖匆匆赶来为我解暑送行。从天津出发,列车一路淋雨奔向榆林;大雨好似知心朋友般陪伴我到达包头。随即转乘去榆林的火车,大雨先生继续欢送着;雨水在列车窗外画着多姿多彩的山水画,经过东胜鄂尔多斯神木下午5点到达榆林,雨仍在欢声歌唱着。我急忙打的奔向天瑞酒店,途中一片巍峨的古城墙在雨的视线中闪过。

我疾速进入酒店,文友见面格外亲切。大家热情真挚地互相问候;其中有人提议:我们是否雨中观赏一下榆林古城?众人齐声回答好!于是在主编刘莉老师带领下,大家撑起雨伞走出酒店,迎着淅淅沥沥的雨水,穿过坚厚的古城垣,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城街道上,雨中游榆林古城别有一番情趣与惬意。在古街道两旁的绿树掩映中,一座中西合璧式的楼阁矗立在眼前,我们临时躲进高耸、宽厚的门洞中暂避风雨。

远望斜风细雨、薄雾弥漫,古街两旁古老的店铺鳞次栉比,透着岁月的留痕。青灰色的瓦,蒙上淡淡的雨雾,则显得更迷离醉人。

稍许,我们走出门洞。仍然漫步于浓浓的雨的氛围里,感受榆林古城充满内涵的幽远;好似我们与雨,与榆林古城融为了一体。此时与戴望舒《雨巷》笔下的主人公撑着油纸伞,徜徉在悠长、寂寥的古巷神韵有些相似呢。

初次感受塞上榆林,却没有察觉出任何边塞的迹象,榆林与中原古城并无迥异之处。没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然而回答是否定的,这不是王之涣的笔误,而是本人孤陋寡闻与浅薄罢了。雨仍然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地撒落在雨伞上;古榆林有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解读。

出榆林古城3公里处就是红石峡,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武将都喜欢到红石峡题刻,抒发对边塞的豪情壮志,从题刻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候“九边重镇”的地位。

榆林早在秦灭六国时期就在此地设置郡县修建“古长城”,建立了完好的防御措施。怎奈黄土高原风过漫天飞沙,黄河经常泛滥,无法生存;曾有“榆林三迁”的经历。秦汉时期榆林隶属于上郡(绥德)管辖,随着历史演变,匈奴首领在榆林地区建立都城名为“统万城”,因逐年大风积沙被吞没掩埋,统万城遗址反映出这里生态恶化蜕变的全过程。

榆林镇北台万里长城关隘中最重要的防御体系。镇北台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气势磅礴、壮观非凡,是明长城最大瞭望台;镇北台占地5000平方米,台为正方形,高37米,分四层,外砌砖石,內筑夯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民谣称“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 号称中国长城三大奇观。

进入景区最先看到的是罗哲文先生手书“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题词,镇北台连着款贡城,就是蒙古族纳贡之城。进入城里再往西穿过一座城门,城门上又是罗哲文老先生题写的“榆寨”。城墙上插着大旗,上面巨大的“明”字,仿佛透过时光隧道把我们拉回大明王朝;金戈铁马的卫国将士英勇御敌的喊杀声在耳边震荡。

登上镇北台最高处,关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既昔日的蛮荒之地。然而映入视野的却是植被茂密、绿树成荫,这是70年来伟大的榆林人民移山造田,用辛勤的汗水变荒漠为绿洲的结果;令人肃然起敬!

讲解员指着镇北台下一片翁城似的区域说:这里是“易马城”,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丝绸茶叶、烟酒同蒙古人交换马、牛、羊、及各种皮毛的交易市场,既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

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镇北台见证着社会的进步与古人智慧的伟大。

榆林古街是最令人迷幻的,古城“六楼骑街”全国独一无二。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依次贯穿古城南北。每座楼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解员发给每人一个耳机,现场讲述每座楼的尘封往事。

沿中轴线依次是;文昌阁文昌阁高大宏伟,斗拱举檐,建于清乾隆年间(1754)年,三层搂檐下悬有“五星会恒”“天下宗师”匾额,系榆林举人,书法家叶兰与其子叶霖其孙叶沅所书。文昌和魁星都是主管人间文运的神祗,说明榆林人重视文化的风尚。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供千余佛像而得名。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在此举行盛大庙会,相传可以祛病消灾。

星明楼:建于明正德年间(1517)年,《榆林县志》称:榆林之楼唯星明楼独秀。上悬“无上高真”匾额出自大书法家叶兰之手。楼内供真武祖师铜像;既是明末奸臣宦官魏忠贤之像极具考古价值。

钟楼:建于民国初年,为中西合璧式,在骑街诸楼中独树一帜。最传奇的是抗战期间每当日军空袭榆林,楼顶钟声大作,城内百姓纷纷躲进防空洞,借以逃生。(认识榆林从此楼开始,印象深刻)。

凯歌楼: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时任延绥巡抚姚镆率军击败入侵的蒙古军,在此举行庆典。命名凯歌楼。

鼓楼: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楼曾悬大钟,有些道士在此修炼,最可笑的是其中一名道士在某日清晨,误将楼下豆腐坊的蒸腾之气当做神气接引升天,纵身一跳摔死在楼下,传为笑柄。

参差在榆林“六楼骑街”古道两旁有古旧高大台门、斑驳陆离的影壁、木制的雕窗,锈迹的铜环、都是昔日衙署、府邸,庙宇、店铺的旧址;一派明清时期正宗老北京四合院建制,呈现着古朴厚重的风貌。榆林古街在历史与现代文化间交相辉映。然而在我印象中,认识榆林从雨中开始。

作者简介:周乐凯,喜欢文学写作,2014年曾写《桥的记忆》收录在全国优秀散文集中。《曲阜游孔庙》刊登在《东方散文》子刊《散文福地》。《醉人的秋色》刊登在《东方散文》杂志。

Hash:dc31b64501d394d989b06f614ebbdb88de5ae868

声明:此文由 新锐散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