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 乌拉古城,鞑靼王在此延续历史

乌拉古城,鞑靼王在此延续历史

文 | 赵雪峰

吉林省吉林市主城区以北15公里的松花江东岸,有个小镇叫乌拉街满族镇,这里原隶属于吉林省永吉县,现已划归吉林市龙潭区。初入小镇,视野中,这里和东北其他地方的小镇没什么区别是:镇子不大,十字街,街两旁大大小小地立着一些商铺;一个占在街道上露天市场,各种待卖物品灰头土脸地被摆放在路边的案子或者地上;几个店家里,音调不同的高音喇叭不停地叫买着打折信息;载客的出租车无秩序地停在路边,见有客人来,司机们呼啦一下拥上来讨价还价;大车小辆南来北走,或进或出,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不时泛起尘土;说不上时髦也谈不上士气的各色人等或匆匆而过或无事闲逛……

乌拉街清代建筑群萨府遗址

可是,离开镇子的中心往周边走走,会发现很多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古城墙、古庙宇、古土台子、不知多少年的黝黑的古榆……原来这个镇子好像有些年代了。随意找一个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者聊聊,他会说出许多关于这里的故事;如果感兴趣再读一读努尔哈赤征战女真的历史或者东北地区的发展史之类的书籍和资料,会为之惊讶:啊!原来,这里曾是乌拉国的王城!曾经在清廷为康熙皇帝打工的外国人南怀仁在他的《鞑靼旅行记》中记载:乌拉乃“古代各鞑靼王居住之地”。南怀仁所言之“乌拉”就是本文要记述的乌拉街满族镇故地。

在吉林市地方,民间有这样的俗语:“先有乌拉,后有吉林。”意思是说,是先乌拉街这个地方,然后才有吉林市。究其历史,乌拉街比吉林城要古老得多。乌拉街因为紧靠松花江,因而得此名。“乌拉”系满语“沿江”的意思。乌拉街,就是沿江的街。

乌拉街清代建筑群之魁府前留影

史料记载,乌拉街满族镇的兴起可以追朔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权的更迭,这一地区先后归属不同的政权。公元8世纪,“海东盛国”渤海国为了抵抗契丹人的侵犯,在乌拉街旧街村西北一公里的粟末水江(松花江)畔,修筑一座城池,设屯兵重镇,称为宁江州。渤海国把宁江州作为独奏州,亦如今天的特区,乌拉古城由此奠基。在渤海国时期,乌拉古城就是一座生齿众多、八街九陌、市面繁华的城池了。

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永远昌盛。后唐天成元年(926),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灭了渤海国,渤海国城毁人亡,宁江州也不能幸免,加上屡遭水灾,乌拉古城已成泽国。公元1115年,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建立大金国,到金代海陵王(金代第四位皇帝)天德年间(1150—1153),海陵王完颜亮下令在乌拉旧城南江边即今天的乌拉街旧街村再筑新城,称“乌拉洪尼罗城”(洪尼:满语意为要塞,“乌拉洪尼罗城”即沿江要塞城)。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灭亡了金国,在东北建立了“海西宣慰司”、“海西右丞”(元朝时称松花江大屈折处为海西,故名)等治理机构。其时,包括乌拉古城归海西右丞治理,在此地生活的女真人故称“海西女真”。明朝时,在乌拉街设立乌拉卫,并称这里为布特哈乌拉(布特哈,满语意为“渔猎”)。

公元十四世纪前后,海西女真人逐渐南迁,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崛起,首领纳齐布禄(纳拉氏)自立扈伦国(也称忽笼、忽剌温、呼伦,皆是译音),并把扈伦国王城迁至乌拉古城。经过几代王的经营,这里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王城。

已经无人居住的乌拉老街上的旧房子

东北古城的历史,应该说就是生活在东北的民族间的征战史。各民族间、各部落间为了生存,为了扩大势力相互征伐,少有和平之日。明景泰二年(1451),契丹人脱脱不花领兵三万扰乱辽东,扈伦国第四代国王都尔机(也译称都勒喜)率众从乌拉城出逃,扈伦国崩溃,辖地变成了一个小小城邦。都尔机的后人自动取消扈伦国号,称乌拉部。扈伦国的贵族们分散各地,各自为王。扈伦国也分裂为乌拉、辉发、哈达叶赫四部,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西扈伦四部。到明嘉靖四年(1562),乌拉部在纳齐布禄六世孙布颜的率领下,相继吞并了附近的女真诸部,又逐渐强盛起来。布颜整修旧城,筑起城郭,“开河背土筑古城”。在洪尼罗城内城新建一座小城,称紫禁城,城内修筑了宫殿。在城外又筑一道套城叫外罗城,原“洪尼罗城”改称内罗城,建立乌拉国,自称国王。此时的乌拉古城,三面环山,一壁濒水,分内、中、外三道城墙,四隅有谯楼,城外有护城河,成为辉煌一时的城池。此后,又经历了布颜的儿子满泰、布占泰兄弟的开拓,乌拉国成为东北地区强盛的王国。统治区域含今吉林省、黑龙江省与朝鲜北部俄罗斯南部远东地区,疆域东至图们江流域及朝鲜东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一带。一时间女真人震动,惟乌拉马首是瞻!

乌拉国建国时,也正是三大女真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相互征战,彼消此长、兼并融合之时。一山不容二虎,到满泰、布占泰兄弟为王时期,乌拉国与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人多次发生激烈的战争。1613年,乌拉国终被努尔哈赤所灭,努尔哈赤掳其百姓,毁其城池,存在了500多年的乌拉城也被努尔哈赤一把火毁掉,兴亡都是百姓苦。

乌拉王城的城墙

乌拉国统治的区域松花江两岸、长白山地区,物产极为丰富,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清朝统治者一直不忘这个地方。清朝入关前的后金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决定派得力部将来管理乌拉地方,把这里作为清军的后期供应基地。于是,筹建打牲乌拉,编旗拨户,迁来百姓,发配来罪犯,成立了由内务府直接管辖的乌拉地界嘎善(相当于乡、村一级政权)。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不久,就封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把它尊为“本朝发祥之圣地”。顺治十四年(1657),改“乌拉地面嘎善”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和苏州南京杭州一起,成为清朝四大贡品基地之一。此后,近三百年,无数产自松花江和长白山的鳇鱼东珠、珍禽异兽、奇珍异果、山货野味在乌拉街集散,然后被送往京城。乌拉城赢得“远迎长白,近绕松江,乃三省通衢”的赞誉。

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因乌拉城屡受松花江水患,乌拉总管穆克登奏请朝廷,奉旨在旧城东阳高埠处(今乌拉街镇所在地)建打牲乌拉新城,这就是现今乌拉街的基础。

随着朝廷的重视,乌拉城逐渐又兴旺起来,人口越聚越多,街市的建设也重视起来。乌拉本地的一些富户和官员盖官邸建私宅,一些在外工作的文臣武将退养后回到老家建宅子,乌拉一改“木做屋”的历史,砖瓦结构的房屋出现了。于是,今天号称“东府”、“西府”、“前府”、“后府”四处府邸的私宅建筑群落先后建成。

乌拉王城的白花点将台

在乌拉古城的内城,今天,保存最好的遗址是一处夯土筑的高台,称白花点将台。相传为大金海陵王的女儿所建,也有说是金兀术的妹妹所建。围绕着白花点将台,乌拉的主政者做了很多事情。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白花点将台上建三霄殿,俗称“娘娘庙”一座,殿内供奉云霄娘娘、碧霄娘娘、琼霄娘娘。可惜战乱和文革时都毁掉了。

随着聚齿生众,特别是南方士子和流人的到来,逐渐影响和改变了乌拉地方的骑射尚武的习俗,一些家庭开始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这也使得古城文化场所多有修建。光绪十九年(1843),乌拉总管赵云生重修娘娘庙,并在白花点将台前建成二层圆通楼,这圆通楼重檐歇山,镌刻细致,造型精致,并从北京运来铜佛像多尊。民国初年,在娘娘庙西侧建起一座八角亭,亭上悬有匾额,上书“乐贤亭”,史料记载,为吉林三杰之一的成多禄所书。清光绪五年(1879)当地秀才于氏在乌拉北街路西,建“乐书楼”一座,其有一联,迄今仍被人们所传颂,联曰:“家载二酉共,学富五车余”。“乐书楼”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乌拉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这里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此 “乐书楼”曾被列为中国古代百余著名书楼。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乌拉人在乌拉古城东北建关帝庙,也称“老爷庙”,后称保宁庵。保宁庵是乌拉街最大的古刹,也是香火最繁盛的寺庙,相当一段时间,每逢庙会人山人海,烧香许愿的、唱戏卖艺的喧哗一时。“文革”时寺庙被拆毁,石碑被砸坏。

有百年历史的乌拉街后府

乌拉街文物古迹众多,令名人士子们瞩目。清朝书法家铁保、词人纳兰性德、著名文学家曹寅、名士高士奇,康熙皇帝的外国顾问南怀仁,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墨迹,“吉林三杰”之一成多禄更是多次写诗赞美自己的家乡。

巍巍长白山、滚滚松江水,更养育了乌拉地方的人们,使得这里的男人们勇武、强悍,善战;女人们漂亮、灵气,聪慧。侯爷额勒登保、猛将吴巴海、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魁府”主人王魁福,都是大清出名的战将;努尔哈赤的大妃孝烈武皇后阿巴亥,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帝的高宗继皇后乌拉那拉氏,更有许多无名的妃子,乌拉街成为清廷内宫皇后妃子们的“娘家”。

乌拉地方风景峻美、山青水秀,在清代便是著名游览之地,乌拉诗人富森曾作有乌拉八景诗八首,他在诗中赞道:“古有城池近水边,中存旧迹代相传。百花台阁留余址,三宝佛尊不计年。数仞危垣俨岭阜,千秋老树拂云天。其时创造人安在,景物依稀后胜前。”

如今,曾经灿烂一时的乌拉古城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留下几行青史、几间老屋和斜阳下坍塌的城墙和断碣残碑。但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依旧,人来人往,生生不息;田野四合、旷远广袤的大地上,奔流不止,滚滚远去的江水,万顷良田与错落有致的村庄构成一幅生动的时光图景。

作者在乌拉部故城遗址前留影

乌拉古城中的那些人和事都杳杳而去,历史却以它特有的方式留下潜在的刻痕,时间的流淌让这片土地诗意盎然,这诗意在每一朵浪花中,在每一粒黑土中,在每一个乌拉人的心中。古城墙上的古榆的每一圈年轮里,都静静回忆和守望着那个荒城飞野雉,金笳已罢吹的遥远年代。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Hash:b93f920fec8e3f557701209bc617611112020caa

声明:此文由 地名古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