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学府,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中药学学科因其排名全国第一而享誉全国。谈起这所大学,无论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还是来这里进修培训的社会人士;无论是来这里参加学术大会的专家学者,还是到这里参观访问的国外友人,都会把这所学校的主楼印入脑海,为这栋别具风格的欧式建筑所叹服,令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这就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原为东北农学院教学楼,建于1952年,这是一栋具有分水岭式意义的砖混结构建筑,与建国前哈尔滨红博广场旁的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塔、八区广场上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松花江畔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等欧式建筑有了明显的区别,被称之为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平面呈飞机前视图形,中央高耸的塔楼平面为圆形底层向前伸出较长的矩形门廊,塔身上叠有两层渐次收分的圆形平面小塔楼。塔楼顶部有旗杆徽标,建筑造型语言简练统一,方与圆对比强烈,个性鲜明。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现为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现集教学、办公、演出等功能于一身,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标志性建筑。这个寓意深刻、设计精美的传世之作出自“碑塔之王” ——著名建筑设计师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巴吉赤(旧译巴吉司)之手。提起这位设计师,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巴吉赤设计了防洪纪念塔、马迭尔宾馆、哈尔滨青年宫等一大批建筑。但谈起这位著名设计师的出身,却鲜为人知。
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巴吉赤1909年出生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他父亲曾任海参崴驻防军第八东西伯利亚步兵团中尉,母亲是一位贵族出身的省长女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协约国武装干涉军的支持下,其父参与了高尔察克领导的武装叛乱,被蒙古军队俘虏后押送至苏联,1922年被苏军枪毙。随着苏联“红色恐怖”的加剧,母亲带着年仅14岁的巴吉赤和年幼的弟弟、妹妹,逃亡到了哈尔滨。这位年轻的母亲强忍丧夫之痛,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她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首饰,在南岗区租了一间地下室,开始了她异国的颠沛流离生活,靠给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保姆和为别人洗衣服谋生。米哈伊尔很懂事,他总是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并发愤读书,是学校里的金质奖章获得者。1926年,米哈伊尔考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专业。1933年,米哈伊尔大学毕业,进入一家私人设计公司做工程师,独自承担了很多大项目。包括“新哈尔滨旅馆” (现哈尔滨国际饭店)门厅设计、马迭尔宾馆的装修改造。1940年,米哈伊尔被秋林公司聘为建筑师,承担秋林俱乐部的设计工作。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米哈伊尔奉命为苏联红军设计纪念塔。长春、沈阳等地的苏联红军纪念塔也全部由米哈伊尔设计,他也由此赢得了“塔王”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米哈伊尔出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工程师,这一时期是他事业的巅峰阶段,设计精品接连问世,很多设计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防洪纪念塔、东北林业大学主楼、东北农学院教学楼等作品都已成为哈尔滨的地标式景观。同年,米哈伊尔又应邀为哈尔滨青年宫设计图纸,这成为他在哈尔滨的绝唱,连米哈伊尔本人都没看到它的落成。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变化,1958年12月31日,巴吉赤一家移居澳大利亚,1962年,他被录取为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大学成员,考取了注册建筑师。1976年,米哈伊尔退休了,他潜心绘画,获了很多大奖。在那些欧式风情浓郁的画作中,人们经常会看到送牛奶的马车,看到尼古拉大教堂,看到一座叫哈尔滨的中国城市的影子。2002年,巴吉赤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93岁。
2014年7月8日,我国首个以俄侨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幕。其中《建筑师巴吉赤与哈尔滨》引人注目,展出了俄国著名设计师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巴吉赤(1909年-2002年)的一生。巴吉赤先后在哈尔滨和悉尼的建筑领域耕耘了60多年,为两座城市留下了众多杰出作品,至今仍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参与了防洪纪念塔、哈尔滨国际饭店门厅、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哈尔滨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纪念塔、的设计,以及青年宫、马迭尔宾馆的改造,现如今我们大学的主楼就是巴吉赤的精品设计之一。
据东北农业大学原教务处处长关凤翱教授在“东农初创之路”一文中讲述,原东北农学院首先建设的是教学主楼、生物馆及化学馆两栋实验室。聘请到著名的南斯拉夫籍的设计师巴吉赤,并提出了“50年不落后”的设计要求。设计是高标准的,但当时社会上没有专门的基建机构,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基建经费很少。于是学院决定自己建大楼,选派干部组成基建班子,招工组建工程队,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在校内建设了哈市第一个机械制砖场,组织人员外出采集木材、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寻找战后遗留的钢筋材料,师生们一起参加建筑劳动。经过两年多,主楼、生物馆及化学馆建成投入使用,节约了经费,保证了工期和质量,尤其是飞机主楼,就是我们现在大学的主楼,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地标建筑。
1973年10月18日省委决定我校(原黑龙江中医学院)搬迁至现址,1974年8月6日我校由香坊区公滨路开始搬进现校址,2003年学校对这栋楼进行了维修改造,2017年加装了一部电梯。如今这座经历66年的学校主楼,已作为哈尔滨市历史保护建筑之一,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岁月变迁。
正是著名建筑师巴吉赤的精心设计、东北农业大学几代师生的艰苦建设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几代人的细心维护,才使得这栋欧式建筑熠熠生辉,透射出迷人的魅力,带给校园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王静.哈尔滨最美老建筑的外籍设计师[N]黑龙江广播电视报,2014年7月11日.
【2】《建筑师巴吉赤与哈尔滨》单元.黑龙江省博物馆俄侨文化专题展览,2014年7月8日.
【3】关凤翱.东农初创之路[N]东北农业大学报, 2016年11月17日第880期.
【4】杨天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7-28.
Hash:f268135ad2f02a961ef1168727ffc9d2827c7032
声明:此文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