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战役的支前工作

阳曲县是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参战支前,为抵御外来侵略,实现民族解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讲好支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中国梦想。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阳曲支前故事第50期:太原战役的支前工作。

太原战役的支前工作

讲述人:裴丽生

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战役期间,我在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工作,担任联勤指挥部司令员,参加了解放太原的伟大斗争。现将这段难忘的岁月回顾如下:

太原战役,是在全国转入战略反攻后,国内政治军事形势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展开的。当时国内的基本形势是:中国革命将取得全面彻底的胜利,特别是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形势。

1948年7月晋中战役结束后,华北第十八兵团进驻榆次潇河以南修整,就着手准备太原战役。当时,晋中战役后勤司令部驻榆次以东北合流村,一面总结经验,一面准备太原战役。7月28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组成太原战役前敌委员会,徐向前任前委书记。接着,根据前委决定将晋中战役后勤司令部改为太原战役后方指挥部,由前委委员裴丽生任司令员,田杰三任参谋长,宋冠英任副参谋长。

8月4日,前委在榆次相立村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军委批准的太原战役作战方针,部署攻打太原的准备工作,并于10日发出《关于攻取太原准备工作的指示》。

8月15日,晋中行署成立,牛荫冠为行署主任,史怀壁为副主任,罗贵波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8月下旬,根据前委决定,组成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又称联勤司令部。负责指挥太行、太岳、晋中、晋察冀、冀鲁豫有关支援太原战役的后勤工作。决定由前委委员裴丽生任司令员,十八兵团后勤部长严俊任副司令员,牛荫冠任政委,田杰三任参谋长,宋冠英任副参谋长,胡亦仁为政治部主任。

太原战役联勤指挥部(以下简称联勤)下设称参谋处、秘书处、政治处、供应处、民力处。各处下设有关科、室、库、站。还下设一、二、三、四办事处,并负责指挥同蒲(太原到灵石)和正太铁路线的修复及支前运输工作。

8月26日“联勤”在榆次北合流村召开有太行、太岳、晋中、晋察冀各行署有关专区支前指挥部。支前工作团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会议。部署安排太原战役后勤工作。会议由裴丽生主持,议定了以下问题:

一、太原战役作战方案,中央军委已经批准,前委按两个阶段已作具体部署,我们要动员群众支前,保证最后彻底结束国民党阎锡山山西的反动统治。

二、在一个月内先组织运送门板30万块,檩条30万根,麻袋30万条,粮食供应每天暂按40万斤计算,部队暂按一万人计算,直接参战民兵1万人,民工3万人,担架4万副,每副3人。

三、迅速动员群众修复铁路,恢复运输,做好兵团在晋中战役中俘虏的两名火车司机的工作,派杨鹤翔、马健,负责晋中区段南同蒲铁路分局工作,由杨鹤翔总负责。

四、民兵负责看管粮食仓库、物资防止敌军抢窃。

五、按部队前后方作战需要,每师配备民兵一个营或一个连,担任必要的作战和看管俘虏、运送弹药。

六、所需攻坚、抢修器材,可先折除村公有旧房,砍伐铁路沿线木材,不足部分动员群众拆除门板,并按负担政策合理作价,适当赔偿。

七、执行宗教政策,保护寺院和文物古迹。

会上,胡亦仁讲了强调做好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田杰三宣布了各地区运送粮食,器材的地点,数量和民兵、民工的分配报到时间、地点。

6月20日,晋中行署召开三个分区支前指挥部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联勤”会议精神和布置任务完成指标。限期以村为单位集中待调, 强调偏远县区将分配的攻坚器材提前集中,决定南面集中于榆次附近,北面集中于榆林坪,东黄水一带。要求在10月15日前完成一半。

8月下旬,平定县组织一支拥有456头毛驴的运输大队,副县长张国元任大队长,王梦周任政委。从寿阳城往平头镇运送粮食、器材。孟家井打下后又把粮食运到孟家井粮站。在运送途中遇敌机扫射,打死毛驴两头,打伤民工5人。忻县分区支前指挥部司令员程子圣亲赴民工大队慰问,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8月29日,交城县报到:组织支前队伍27000人,其中,民兵500人,担架队1700人,毛驴运输队500头。按军事建制编制,具体规定有五不,一、不怕生活艰苦;二、不怕工作艰苦;三、不怕流血牺牲;四、不开小差;五、轻伤不下火线。

交城县支前队伍,先后组织两批;第一批从1948年7月到1949年1月;第二批从1949年1月到4月太原解放。

10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联勤”经费开支由原来太岳区负责改为由华北人民政府负责拨款报销。

10月5日太原战役第一阶段正式开始,为保证前线需要,“联勤”给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调集1.6万人。10月5日我军进入牛驼塞、淖马等军事要地后,广大民工不怕牺牲同部队同吃同住同战斗,为部队抢修山路,运送器材、弹药。计运各种弹药44.7万发,炸药70万斤,手榴弹50万颗。由于山路崎岖,行走不便,特别是在攻占牛驼寨中敌人反扑八九次之多,仅七纵守牛驼寨一个营每日需手榴弹两万余颗,一个纵队日需炮弹、枪弹30万斤,这些都由民兵,民工人背肩挑直接送到前沿阵地。由于战斗激烈,需加强工事,所需器材数量最多,特别是运送大檩大梁,由于山路崎岖,甚至无路,人少抬不动,人多用不上,有的在半山腰连人带器材滚下山去。但群众为了解放太原克服了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他们把弹药、伤员、粮食和器材,从转运站再搬运到前线和前沿阵地,日平均里程为五六十里山路。

此间,忻县、定襄五台县动员民工3万余人参加支前。寿阳、阳曲,榆次、介休平遥太谷文水,交城,汾阳 孝义清徐、徐沟等县大人、小孩、妇女都参加支前运输工作。

10月10日,因病在后方休息的徐向前返抵太原前线,并向太原前委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赋予太原前线部队的作战任务。

此间,牛驼寨,淖马、小窑头、山头等东山四大要塞正在激烈地争夺着,特别是牛驼寨据点工事坚固,大部分是地碉,钢筋水泥结构,大炮用不上,小炮炸不开,而敌守备部队又有300余名日本兵拼死顽抗,战斗十分激烈。

10月11日,在反复激烈争夺制高点的东山战斗中,特别是在风格梁和生驼塞的争夺中,由于地形对我军不利,山高坡陡,路窄,伤员运不下,器材运不上去。“联勤”得知此情后,参谋长田杰三立即带领十余名工作人员,星夜绕行40余里奔赴东山前线,与部队、民工、民兵采取开山辟路,修通了5条车路和多条人路,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作战需要。战地缺乏柴烧,田杰三同民工就地开采煤炭,在以身作则的鼓舞下,民工的干劲倍增,民工的口号是: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多送炮弹,多消灭敌人,早送上去,早打下太原。

11月16日,为配合平津战役,防止傅作义部突围,中央军委命令太原前线部队对敌实行“围困瓦解”方针,暂时不攻取太原。

1949年4月5日,前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总攻太原作战计划,彭德怀副总司令受中央委托,代理指挥太原前线战事。在他指导下,会议制定了“先打外围,后取城垣”的作战方针,总攻时间定为4月15日。后因与李宗仁南京政府谈判,奉军委命令暂缓攻击,后因蒋介石破坏和谈,阎军不肯投降,乃于4月20日开始扫清外围战斗。在外围作战中歼灭守敌十多个师,控制了卧虎山双塔寺阵地,兵临太原城下。

4月24日黎明5时半,我军全线1300门大炮从四面八方同时向太原城垣发起猛攻,7时登城。部队高举红旗,迎着朝阳上城头,展开激战,并向纵深发展,经过4个半小时激战,于10时许,全部结束战斗,统治山西人民38年的阎锡山反动政权被推翻了。逮捕活捉了战犯孙楚、王靖国和岩田、戴炳南。

太原战役弹药消耗补充达400万公斤,有203名民兵和民工牺牲,746人负伤。太岳、太行、晋中、察哈尔、冀南、冀中、山东、豫北和陕甘宁解放区共支援粮食16453万斤。其中:小米1亿斤、麦子1953万斤、草料3500万斤、柴草7600万斤、木柴5300万斤、木炭45万斤、煤炭3200万斤、食油108万斤、食盐129万斤、肉类19200斤、蔬菜310万斤。

当时,阳曲县地处太原北大门,是解放太原的最前沿“大后方”,贯通南北的公路、铁路线穿越县境,成为太原城物资供应和兵员集散的重要交通枢纽。为了支援解放太原战役,阳曲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华国锋任总政委,县长张天槐任总指挥的支前后勤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把支援解放太原战役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畜力投入到支前一线。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

这是解放太原时,阳曲县支前群众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满含深情的支前歌,是当年阳曲人民踊跃支前的真实写照,展现出了一幅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见证了党和人民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伟大的精神财富。

太原战役期间的后勤指挥工作,是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和党的前线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太行、太岳、晋中、晋绥、晋察、冀鲁豫各战略区大力支援下,随着战役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主动地多方面地进行了动员和组织。在战役进行中根据运城临汾、晋中战役的支前经验和问题,适时地发出了指示、命令和通知,并适时召开了重要的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后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和指挥了各有关战略区在太原前线参成支前的千军万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的征途中,无私无畏地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保证了战役的需要和战役的胜利。

监制:张秀丽 编审:赵治军

责编:虔嘉 编辑:戎芳

配音:家羽

Hash:fcfaf051c1ff11fb856ed011a7cf12d93010faf5

声明:此文由 阳曲县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