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庙景区景点介绍 舜帝庙在哪
1. 舜帝庙在哪
1、尧:
尧出生于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姬姓,伊祁氏,名放勋,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母为庆都。
2、舜:
舜出生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一,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东夷部落首领,三皇五帝之一。
3、禹:
禹出生于今山西夏县,姓姒,名文命 ,字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扩展资料: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
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
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
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2. 上虞舜帝庙在哪里?
舜名重华,字都君,有虞氏部落。相传舜为上虞人,有名的孝子,是“孝感动天”的楷模,被后世奉为“二十四孝”之首。生于上浦镇虹漾村,该镇握登山上旧时不但有舜母庙、墓,还建有“祥虹阁”。
原舜帝庙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旧时庙前有一条街河,南北流向,故河道就是今天的解放路(后段为步行街)。河西侧是堤塘,塘外即是滚滚北注的上虞江(今曹娥江)。
在塘与江交接处有一过船堰坝,名“百官坝”,俗称“上堰头”,故址在今龙山酒家一带,“百官坝”南不远龙山头下有百官渡。当时西来东往,南下北上的商贾货船,官宦旅人,文士骚客均要在此泊岸停歇、转行。舜帝庙座落于此,由民间崇奉岁时设祭,香火鼎盛,热闹异常。
当时舜帝庙既是人们的精神安顿之所,同时又是一处极佳的人文景观。
3. 尧舜禹庙在哪
包含禹字诗句,例如: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唐 · 李白《相和歌辞 公无渡河》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 唐 · 李白《送纪秀才游越》
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 唐 · 李白《远别离》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 唐 · 李白《送二季之江东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唐 · 杜甫《禹庙》
4. 舜帝庙在哪里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
尧舜之时,发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为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大禹也因其显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
5. 舜帝庙村怎么样
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们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
禹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 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因禹治水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6. 舜帝陵庙图片
应该有。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7. 舜帝陵在哪个地方
运城学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复旦西街2155号,西邻舜帝陵景区,东邻运城学院,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学院占地面积3230亩(其中新校区占地面积2942亩,老校区、西校区占地面积288亩)。目前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416人。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5万余册。
8. 尧帝庙在哪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 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
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二、动词,诛杀、杀戮。
《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
《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七、形容词,通“忄刘”,“女刘”,美好貌。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览,回观也”。九、与“镏”字通用。
《集韵》“镏或作刘”。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
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
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 和击杀野兽猎物。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
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
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来源。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翻开各种 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
《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谁呢?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
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 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
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
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
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
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
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
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
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
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
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韦之。
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 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
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
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豕韦者国名也。叔假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
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其中《左传》称之为士,字子舆,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的功绩,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
于是士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的后裔除一支改为 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氏。
士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
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
”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士氏。
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氏时期。
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士会与刘氏的复兴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
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 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
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
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9. 舜帝庙图片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
尧舜之时,发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为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大禹也因其显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
舜帝故里的主要景点 大禹故里景区 舜帝
1. 大禹故里景区
一,江油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长秋短,无霜期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基地,冶金基地,建材基地。乃著名诗人李白故里。
二,梓潼
梓潼县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颗耀眼明珠。梓潼的风光名胜较多。有文昌帝君发祥地七曲山大庙,全国少有的纯古柏林“翠云廊”古蜀道国家级森林公园、司马长卿石室、卧龙唐代石刻等众多的人文及自然景观,是蜀道风景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三,子云亭
子云亭公园位于绵阳市区西北部凤凰山。以“西蜀子云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有所描绘)为中心,集名亭、古墓、寺观及秀山、碧水于一体,名胜、古迹、文物与园林建筑相结合,茂林修竹,丹桂飘香,泉水淙淙,景色优美。
四 ,北川大禹故里
北川大禹故里位于北川县治城境内,面积50多平方公里。相传这里是大禹的出生地,景区内群山雄秀,林木葱郁,动植物品种繁多,地质景观奇特,流瀑飞泉多姿多彩,是一个秀丽独特的山地风光和人文景观相融的景区。主要景点有禹穴沟、采药山、石纽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几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
五,北川药王谷
药王谷所在区域盛产中药材,山林遍生百年药树,盛产160多种中药材,山上居民多年来长期以种植采挖中药材为生,主产天麻、杜仲、厚朴、辛夷等,现成片药林近万亩,是全国辛夷花三大种植地之—。
六,寻龙山
景区位于北川震后新县城永昌镇1.5公里处,距成都130公里,距绵阳30公里。现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是到北川地震遗址的必经之地。寻龙山旅游风景区是由绵阳蜀龙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集“休闲、运动、康体、观光”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绵阳好吃的
【绵阳米粉】
绵阳米粉有着1800多年历史,是绵阳独特的小吃,味道丰富多样,有牛肉米粉、肥肠米粉、海带鸡汤米粉等,特别还要加上四川的泡菜、香菜、葱花等,味道浓烈回味悠长。
【窝窝店包子】
创始于清末,由一位叫房洪兴的人在城区名为窝窝店的地方(现翠花街口)开店而得名。主要经营面食和包子,以家庭作坊的型号司经营糊口。1956年收为国有企业后,在技术、门面上加以改造,经营仍然以面食为风味为主,且价格公道,生意经久不衰。该店尤以包子最为著名,其皮洁白光滑、富有弹性、馅饱且油而不腻,天然调味品为时鲜蔬菜,味美而富营养。
【席凉粉】
绵阳著名小吃之一的席凉粉,成品凉粉晶莹剔透,调料红色亮油,葱花翠绿,在视觉上就让人食欲大开,口感滑嫩爽口、清香微辣,不愧为享誉大半个世纪的名小吃
【马家巷油茶】
油茶是在川北和川东地区很盛行的一种小吃。香香的米面熬成糊糊,撒上少量盐巴、味精、芝麻、碎榨菜、小葱花,再放入用油炸酥了的馓子、花生米,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2. 大禹故里在哪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相传是大禹故里,《越绝书》载:“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地,去县五十里。”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就是现在的绍兴市安昌街道西扆村。
3. 大禹故里景区电话
大禹的故乡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就两个,一个说是河南的禹州,一个说是四川的北川,这个两个大的争议点,然而在四川的内部,又有三大争议,一直在内讧,分别是:汶川版、北川版、都江堰版,那么具体怎么说呢?我们详细分析看看具体的情况吧如下:
1、大禹故乡汶川版
大禹出生于四川,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国家 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究竟在哪里呢?汉代学者、川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池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
绵池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也就是现在九寨沟旅游环线飞沙关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池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还有一个村落叫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为打造大禹这一文化和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县不遗余力。该县领导介绍说,阿坝州大禹旅游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禹羌文化的旅游核心,景区将申报成为我国第三个公祭地和阿坝州第四个遗产地。同时,该县还捷足先登,注册了“大禹”系列商标。
2、大禹故乡北川版
绵阳市北川县除拿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历史证据外,还搬出了大量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天的北川县禹里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他们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经历1400年后又恢复为北川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县就组织开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这部县志清楚记载了大禹的遗迹,此后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杨雄所书。从峡谷金锣岩至洗儿池的峡谷溪流中,有许多白石,白石上红斑点点,好像血浸入一样,相传是禹母生大禹洗涤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载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 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3、大禹故乡都江堰版
北川、汶川为大禹故乡争得面红耳赤之际,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PK”的行列。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376年的六月初六,大禹出生在广柔县西70里,而根据历史考证,广柔县是现都江堰市、汶川一带。川大历史学教授彭邦本称,都江堰景区的禹王宫、龙池景区的禹王庙,以及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游览龙池时留下的《禹庙》诗作等,都说明大禹诞生在都江堰。
4、大禹故乡河南禹州版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史籍上有多种记载,史学家也颇有争论,依有关史籍和考古发掘,一般倾向于颍河上游,禹州西北部山区。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教授多次来禹考察,在1959年发表了《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证明禹州是“有夏之居”。史学家张鸣歧在《炎黄子孙祖根在中原》一书中说得十分确凿和具体。他说:“帝尧戊戌二十八载六月六日,修己背坼而生禹于石纽乡,即今河南禹县石纽村禹穴是也。”并且进一步说:“禹州城西玲珑山脚下金盆石家峪村一带地方,古涌泉河西来绕山汇成深潭而后东流,地称石纽。”史籍记载:黄帝是有熊部落的首领。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中指出:有熊氏之地,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地理学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确切指出:“大隗山,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及历代考古也证明,具茨山就在禹州城西北。
又有史籍明确记载,禹的父亲鲧本是夏部落首领,禹,也是夏人首领而被封于“夏地”(今禹州市),称为夏禹国。《汉书?地理志》记载:“阳翟,夏禹国。”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也明确指出,“禹是夏族的祖先,而禹州古称夏地、夏邑、夏禹国,是夏部族栖息与繁衍的根据地。“近几年,考古界经过不断地发掘和调查,发现位于禹州颍河两岸的闫寨、下毋、谷水河、瓦店、吴湾遗址,为4000多年前华夏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这也充分证明了禹州是“有夏之居”。尤其是位于禹州市火龙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瓦店遗址的发掘,证明瓦店遗址是夏代早期的都城级遗址。
禹的远祖、禹的父亲及大禹本人与禹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和空间关系,这于史籍、于考古都有据可查。
禹州,也因禹生于这里,封于这里,建都于这里,兴盛于这里,而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发端,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4. 大禹故里景区介绍
汶川县
自然地理 汶川县位于州境东南部的氓江两岸。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北部杂谷脑河与氓江交汇地,海拔132 6米。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 4084平方公里。界于北纬30°45′~ 31°43′与东经102°51′~ 103°44′之间。东邻彭县、都江堰市,南靠崇庆、大邑两县,西接宝兴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氓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
氓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氓江四大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西部开发较少;西南部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70年正式建为卧龙特别行政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设此。
建置沿革 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其地古属冉毵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池等5县,绵池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
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肖梁于绵池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
1963年复置。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
解放时城区不足0.0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经过几十年的县城建设,已成为川西北高原现代化的新城。城区扩大至 3.53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人。除县级行政单位外,有州、县属企业20多个,各类学校16所。邮电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齐备,商贸市场繁荣,不仅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阿坝州的门户要地。
县名来历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5. 帝舜故里景区
尧帝的故乡在保定唐县,舜帝故里不在保定,在诸冯(今山东省诸城市)。
6. 大禹故里景区门票
黄河大峡谷门票57元一人。黄河大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包子塔。景区以广袤的黄河大峡谷风景为底色,以浑 的黄河文化为依托,以漫瀚文化为品牌,打造黄河大峡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大成陵一大草原一大沙漠一大峡谷自治区中西部精品旅游线路。
7. 大禹故里景区绍兴
1 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流水潺潺田园风光的古村落
北有大龙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轰溪山,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从古村西北向东北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村中八成以上为“余”姓,余氏是大禹的后人,大禹有三个儿子,三子叫罕,赐姓为余,据余氏家谱记载,冢斜村的始祖余子陵是余氏第96世。村落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文化积淀浓厚。
2上虞区上浦镇董家山村
隐藏在竹林里的古村落
近百年前,董家山西面全是茂密的竹林,整个村庄如隐藏在里面一样,外人远看是难以发现。董家山民居依坡而建,村庄安静地枕在三座山的怀抱中,酷似睡在一只巨大的燕子窠里面。村内的历史文化风貌也保存较好,优秀历史建筑分布相对集中,文物古迹遗存,传统的街巷格局仍然保存得相对完整。
地址:董家山村旧属十二都,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上虞市南12.5公里
3新昌县回山镇回山村
富有书卷气的古村落
摄影:王樟林
回山村处在群山之中,村庄依一个山坡而起,多台门,多长弄石阶,多古井。这样的老台门在回山村有数十栋,均雕梁画栋,很有年头了,可见上代耕读传家,生活富足。每座台门的匾上都刻有佳句,如"直游天地"、"与竹为友"、"咸观履泰"、"延清挹爽"、"兰馨桂馥"、"天光云影"等,极富书卷气。
地址:回山村地处新昌县南部,距新昌县约23.6公里
群峰逶迤的古村落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里古村落。东白山群峰逶迤层层峦峦挤压到这里,稍稍松了口气,留下一片平缓狭长的溪地。村前一条小溪流过,在两岸苍翠林木的目送下,远远地去到山外的世界。 山村千柱屋巨大,合围式的建构围起了一个家族、一个村庄。其实,合围是对外的。大宅子把生活、繁衍安静地揽进门内,晴不见天,雨不湿鞋。
地址: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距离市区中心26公里
5 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村
别有小天地的古村落
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五泄溪……经横头店,又东流经西墙弄,出同善桥,又迤北流绕避水岭,岭在溪南,南通藏绿坞。周师濂《登避水岭入藏绿坞诗》:‘……万绿藏一坞,清翠扑衣冷;别有小天地,室庐与之静……’。岭旁一峰崛起,俗称将军峰,亦称五泄第一峰”。
地址:十四都村位于诸暨市五泄镇东南部,距市区约14.3公里
6 诸暨市璜山镇溪北村
古建筑荟萃之地
溪北村村前化泉江,村后青山,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典型的江南山乡,也是古建筑荟萃之地,以大量明清古建筑民居而负有盛名;“省重点文保单位”新一堂为代表的溪北明清古建筑群,规模恢宏、构筑精美、保存完好;传承了一方水土的历史底蕴和风土人情。
地址:溪北村位于璜山镇西面,诸暨市区西南20公里处
7 嵊州市崇仁镇崇仁六村
美丽而幽静的千年古镇
崇仁,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至今仍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古建筑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地址:位于嵊州西面,距市区约11.4公里
8 绍兴市会稽山叶家村
曲径通幽的古村落
叶家山古村落,位于双叶村叶家山顶,海拔480多米,不通公路,进村有一条三、四米宽1000多级台阶路。这不是一条荒径,是浓浓乡音洒落的石板路。山高水长,地僻山深,老屋连片,依山而筑。大部分老屋基本完整,也有部分老屋无人居住,一片破败。
地址:夏履镇南端,毗邻诸暨、萧山,距离市区11.4公里
9 嵊州市下王镇泉岗村
群山环抱之中的古村落
从覆卮山向南面俯视,整个泉岗村尽收眼底:群山环抱之中的村落,东北角的小山坳里是鳞次栉比的老屋,民居依山势而建,西南有一个小水库,好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东南小山冈有一处建筑群,明显带有民国官邸风格……
地址:泉岗地处覆卮山南麓,嵊州801县道穿村而过,距市区约22.4公里
10 嵊州市石璜镇楼家村
青砖黛瓦水墨画般的古村落
8. 大禹故里景区电话号码
大禹故乡汶川版 大禹出生于四川,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究竟在哪里呢?汉代学者、川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池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 绵池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也就是现在九寨沟 游环线飞沙关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池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还有一个村落叫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为打造大禹这一文化和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县不遗余力。该县领导介绍说,阿坝州大禹旅游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禹羌文化的旅游核心,景区将申报成为我国第三个公祭地和阿坝州第四个遗产地。同时,该县还捷足先登,注册了“大禹”系列商标。 大禹故乡北川版 绵阳市北川县除拿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历史证据外,还搬出了大量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天的北川县禹里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他们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经历1400年后又恢复为北川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县就组织开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这部县志清楚记载了大禹的遗迹,此后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杨雄所书。从峡谷金锣岩至洗儿池的峡谷溪流中,有许多白石,白石上红斑点点,好像血浸入一样,相传是禹母生大禹洗涤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载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大禹故乡都江堰版 北川、汶川为大禹故乡争得面红耳赤之际,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PK”的行列。
9. 大禹的故居
山西晋星集团创建于2004年,坐落在沃野平畴,五谷丰茂的大禹故里-----山西夏县。其前身为山西晋星牧业有限公司,是集团董事长李建平先生独资筹建。山西晋星集团是一家集养殖、饲料研发与生产、肉鸡屠宰与肉鸡熟食品加工以及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农牧企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中国现代农牧食品产业领军企业,先后获得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国家工商总局“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殊荣。集团旗下有:山西晋星牧业有限公司、山西奥优特饲料有限公司、山西劳博尔预混料有限公司、山西德盛养殖公司、运城香万家食品有限公司、爱迪尔商贸有限公司和晋星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总资产1.5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极大 促进了种植、养殖、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0. 大禹文化景区
湖上升明月景区暂时不收取门票。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参考路线:从蚌埠汽车站进入淮河路--—解放路--烟汕线--—解放路——东海大道--—东海大道--—龙腾路--—宏业路——到湖上升明月景区。
湖上升明月是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的核心板块,也是一座以修复重建450栋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为主的大型文化旅游公园,包括古民居风情购物街、中国多地特色古民居精品复建、博物馆、古陶罐体验馆及配套设施。
11. 大禹故里在哪里好玩不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我姓潘,大家可以叫我潘导。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禹穴沟、采药山、石纽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几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石纽山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血石流光是指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禹母生禹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今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3小时以后,我们在这里集合,注意,不要乱扔垃圾。
永州九嶷山舜帝陵旅游攻略「永州九嶷山风景区」 舜帝
湖南的九嶷山怎么样?
九嶷山是国家4A景区、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嶷山里面有舜帝陵,紫霞岩、舜源峰、三分石、下灌村、琵琶岗这些景点,景色真的很不错,很适合纯玩两天。第一天去参观舜帝陵后爬上舜源峰看猴子,再从山上俯视下来看舜帝陵,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下山后可以去紫霞岩看水幕电影,不过是按场次播放的,我记得是早上10点、中午12点、下午2点和4点这四个场次,要掐着点去。在溶洞里面看电影也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第二天可以去走走宁远的古村落,像琵琶岗,那里有100多栋清式古建筑,保存的很好,喜欢麻将的可以去下灌村逛逛,那里是麻将的故乡,建筑也是围绕麻将为主题。在九嶷山不能错过的就是粑粑,见到路边有就毫不犹豫的买吧,像糖油粑粑,野菜粑粑,碱水粑粑,灯盏粑粑,真的超级好吃。
湖南永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2、永州勾蓝瑶寨景区
勾蓝瑶是江永“四大民瑶” 之一,将瑶寨围得固若金汤。三层防御工事,层层把守,镇守该村通往外界的各个隘口,加上在两山之间的要道上筑造由大块青石构成的寨墙,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类似古代关隘的城墙保护方式在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出现,非常珍贵。兰溪勾蓝瑶寨古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当地较为高超的民间工艺,也集中反映了当地的习俗,加之千余年的瑶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1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培元桥、盘王庙、石鼓登亭、古民居等古迹,建有瑶族表演厅。
3、永州江永上甘棠古村
上甘棠村是国务院2006年年5月公布的第六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距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现有453户居民,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该村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此外,村庄里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明万历四十八年的文昌阁、明弘治六年的门楼、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桥、民国二年的石围墙等,还有一批明显带有宋代特征的古建筑。
4、永州苹洲书院
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傅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萍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白萍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因生长白苹而得名。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诗:“非是白萍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所说“白萍洲”为永州实景,“潇湘”用湘妃典故,诗句全由演绎《楚辞·湘夫人》而成。
5、紫水漂流
紫水河因舜帝南巡而得名,它是湘江上游一条重要的 流。紫水河全长72公里,落差1550米,坡降11%。紫水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萦回,水清见底,犹如东安画山绣水中的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树之间,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紫水河不仅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有舜帝水下别宫、御马回头、马迹石、孝子潭、桑林寺、舜宫壁画、小兵书峡、绵羊过河、长寿泉、翼王点将台、筒车画廊、黄荆树王、吴公塔、孔明点将台、诸葛岭、汉营古迹、天池等一百多处名胜古迹,是漂流旅游的理想胜地。
6、永州市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是一片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的祭祀性建筑群。在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司马”后,谪居永州十年。也正是这十年,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柳宗元在永州期间写下的道德文章,泽被后人,因此,受到了历代世人的尊崇。他在人生坎坷曲折中奋斗不息,大量篇章名垂青史,至今仍为人耳熟能详,无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位于永州柳子街中段,以柳子庙为核心,主要包括柳子庙、柳子街、愚溪、西山、钴鉧潭西小丘一带。
浯溪,是祁阳对外宣传的形象,是最能代表祁阳的名胜古迹。浯溪碑林是全国最大的露天碑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湖南新“潇湘八景”。2009年2月1日,被国家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县城西南的湘江西岸,此地山水秀美,苍崖石壁连绵78米。浯溪景区是祁阳四大景区之一,主要包括浯溪碑林、文昌塔和中兴公园等。
8、永州江华瑶族文化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正南边陲的永州江华,这块山环水绕的乐土养育了热情、勇敢的瑶族人。那动人的山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过个瑶家春节。人龙舞表演是当地过春节的重头戏,约摸十七八人,穿一色黄衣裤,腰扎红绸带子,成一列排好,龙头龙尾由两个小孩扮演,中间的人组成龙的身躯,有的人站立着,有的人就将脚搭在前面一人的肩上,将头搭在后面一人的肩上,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人龙”。各种动作耍起来,煞是好看。
9、永州新田谈文溪古村
谈文溪村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地处新田县三井乡南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村耕地总面积178亩,拥有林地2855 。2016年11月,谈文溪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该村现存清代门楼一座,清代公祠一座,黑瓦青墙的明清建筑数栋,基本都保存完好,有青石板古官道穿村而过,古店铺清晰可见,明清数十块方石碑也散落村中各处。同其他古村落相比,谈文溪村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丰富,有关农耕文明的历史遗存更多,更具研究价值。
10、永州江永女书园生态博物馆
永州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坐落于“女书复活岛”美称的浦尾岛上,离江永县城15公里。四面潇水环绕,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这里是著名女书自然传人高银仙、胡慈珠、唐宝珍的故居地,是女书流传的核心村落。女书园是2002年修建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采用的是仿明清式建筑风格。女书园是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记录、储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全面介绍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11、祁阳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国务院2013年5月公布的第七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距衡昆高速公路出口1500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始建于明 弘治十一年(1498),历经80余年陆续营建至万历十年(1583)才全部建成,原来是由老屋院、吊竹院、上、下院和品字书屋组成,。现存的李家大院仅指上、下院和李氏宗祠。占地23792平方米,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整个上下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有游亭、巷道或阶檐相通。
12、永州江华县秦岩旅游区
秦岩溶洞位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沱江镇东南38公里的白芒营镇秦岩村秦山(吴望山),相传为秦始皇开疆屯兵之遗址,是江华八景中颇有影响的胜景溶洞,属喀斯特地貌。秦岩千姿百态,胜景宜人。全长3.8 公里,其中地下水路1000米,洞内约6.8万平方米,深洞蜿蜒曲折,悬壁高挂,石浆钟下乳,琳琅满目,全岩三个溶洞,即桃源洞,水晶洞,天仙洞,洞洞相连,景景奇妍。桃源洞中“玉鼠偷桃”、“玉犬望腊”、“石龙河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水晶洞中,泉水清澈见底,两崖石壁、钟乳,千姿百态,意境幽深。
13、永州桐子坳景区
桐子坳村位于永州双牌县,由于这里生长着大片银杏,每到秋季就吸引着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去,已成为永州一道亮丽的风景名胜。到了桐子坳村,便能看见山中那一大片金黄的银杏树林,连绵十多公里,似 香山的枫叶,似五光十色的九寨沟,似塞北的金秋古月杨,满目金黄。桐子坳一带共有银杏树200多棵,其中上百年的就有90多株,而20-30棵连片成林的就有四、五处。进到这一片片的银杏林里,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金黄色的梦幻。
永州市有哪些旅游景点?
1、永州九嶷山舜帝陵景区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2、永州祁阳浯溪碑林景区
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城(浯溪镇)西南部湘江大桥南端的浯溪公园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百姓喜爱的“湖南省景”、湖南新“潇湘八景”。
2009年2月1日,被国家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县城西南的湘江西岸,此地山水秀美,苍崖石壁连绵78米。
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市郊区,双牌县东北隅,属五岭山脉,1982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被誉为人间“灵山福地”。
是国内外少有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少数尚未得到很好开发的旅游宝地,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4、永州市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景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以愚溪河为轴线,西起节孝亭,东至萍阳南路,北括柳子庙、柳子街。
核心区域概括起来就是“一街一水一庙”,这一街就是千年古街柳子街,柳子街得名于柳子庙,始建于唐朝,兴盛于明清,全长550米,为古时湘桂通衢中的官道所在,临街建筑多系明清古建,富有湘南建筑风格。2015年柳子街入选了首批全国历史文化街区。
5、桐子坳
桐子坳村位于永州双牌县,由于这里生长着大片银杏,每到秋季就吸引着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去,已成为永州—道亮丽的风景名胜。
到了桐子坳村,便能看见山中那一大片金黄的银杏树林,连绵十多公里,似香山的枫叶,似五光十色的九寨沟,似塞北的金秋古月杨,满目金黄。
永州有哪些好的旅游景点
永州十大旅游景点
1.九嶷山舜帝陵 AAAA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
2.阳明山 AAAA
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双牌县境内东北隅,面积114.5平方公里,1982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批准为……
3.浯溪碑林 AAAA
介 绍 浯溪碑林位于永州祁阳县城西南的湘江西岸,为我国罕见的露天诗海碑林。此地山水秀美,史载唐代中期的诗人元结非……
4.潇湘源水利风景区 AAA
潇湘源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287平方公里,主要由潇湘源滨河风光带、涔天河……
5.宁远文庙
宁远古城西廓有一群巍峨的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十分显目,它就是名闻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疑山风景名胜区……
6.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宁远县城南60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北……
7.紫金山景区
紫金山是个大地名。位于潇水河西面,南与道县相邻,北与芝山相界,西与广西全州相连。浩浩几百平方公里,巍巍几百座大山。正因为……
8.鬼崽岭
道县县城往南约30公里的田广洞村有一个神奇的鬼崽岭,它距村1.5公里,后枕高山,前临鬼崽井,宽约150多亩。这里古木参天……
9.潇水湖
在湖南省南部,毗邻两广的零祁盆地与道郴盆地之间,巍峨耸立着阳明山、紫金山两大名山。在这两山之间,蛇行曲转着一条大河,奔涌……
10.新田孝文化公园
孝文化公园位于“孝德之乡”湖南省新田县城西,座落在山林拱绿,万花绽放的青云公园以北,流淌千年的新田河脉脉地流园南下。新田……
九嶷山舜帝陵的主要景点
庙前广场东侧20米,有手书“九嶷山舜帝陵”汉白玉碑一块,北边是长长的神道,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神道尽头建三桥,横跨九嶷河。对面有山峰矗立,秀丽端庄,丰腴俊美,与舜源峰遥望,相传为娥皇峰。西北不远,又有一峰,清秀挺拔,亭亭玉立,这就是女英峰了,两旁还有小山,叫美女峰和梳子峰,据说是女英的侍女。娥皇女英两峰并峙,脉脉含情,似与舜源峰相偎依,不禁使人想起二妃的凄美的传说。有诗道:“云际两峰立,相传是二妃。山山朝帝寝,树树带春晖。有泪洒斑竹,无人尚举衣。依稀松柏里,还见彩鸾飞。”
进了午门,左右有钟楼,东西设厢房。迎面就是拜殿,陈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铜编钟在内,三面墙上有刻书,古文隶体,介绍舜帝生平及业绩。
拜殿之后是陵庙的主建筑——正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殿前东北有“抚瑶颂”碑一块,高约3米,为明万历四年(1576)立。大殿四周,古木参天,据《九疑山志》载,庙旁原有香杉十五株,入夜,其稍常见亮光,称“天灯”,可惜杉树皆已老死。今距舜陵15里的将军庙,仍有香杉四株,枝干粗大,须三人合抱。香杉为九嶷三宝之一,虽形与一般杉树无异,但其皮色较深,针叶较细,木质也较普通杉木坚韧,扣之作铜铁之声,去皮,则有芳香如檀,故名香杉。邑人李郃有《咏舜庙古杉》一首:“总负亿年质,高临千仞峰。贞心欺晚桂,劲节掩寒松。任彼风飚折,挺然霜雪冲。茎凌霄汉表,根蟠龙窟中。仙客频栖舞,良工何渺逢。枝头连理翠,拥护圣神宫。”郃(808—873),字子玄,号西贞,下灌人,唐太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擢进士第一,为湖广首位状元。现仅在大殿西北存古柏一棵,虽历经千年风雨,仍苍翠满枝,被尊为神树,枝上挂满祈福绸带。
正殿内有舜帝铜像一尊,只见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其景在下灌东南,灌溪仙境景区内,极目远眺,但见山势逶迤,如屏如障,绵延数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万山朝九嶷”之说。背面有“二妃图”,图中娥皇女英抚竹而泣,竹枝尽斑,左右书屈原《湘君》诗:“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隶体。正殿四周的护栏上,刻着九疑风光、舜帝传说和历代名人与九疑的故事,都有文字说明,简单扼要。
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紧邻舜源峰,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徐俭所立。祭舜,历代皆有之,明洪武年间,定下了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沿用至今。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亲奉诏书来舜庙祭奠,小祭则由当地县令和地方生员陪同完成。寝殿下方,左右设碑廊,陈列从清 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其中何绍基的“谕祭文”,被誉为书苑珍品。2000年9月9日,永州6万多干部群众和来自中央、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美国、泰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舜裔宗亲代表在舜陵隆重集会,公祭舜帝,规模空前。 山中海拔最高的是舜源峰。这座山与舜帝的传说渊源很深。 传说舜帝到南方巡狩,走到九嶷山时不幸驾崩,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听闻噩耗一路哭泣来到这里,她们的泪水洒落在竹上,于是湖南就有了斑竹,这种竹子也被称为湘妃竹。九嶷山一带的人感念舜帝为百姓做了很多事,于是在山下为他修陵筑庙。 除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和舜陵、舜庙外,九嶷山有挺拔雄伟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林海、千奇百怪的溶洞及汩汩流淌的溪泉。
舜陵后的舜源峰,现已开辟为公园。山峰海拔600米,因属舜葬之所,历来就为封禁之地,所以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上林木覆盖率98.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8万,是纯天然的氧吧。舜源峰为九嶷九峰之首,位居中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楼、石城、朱明、箫韶如众星拱月,环而护之。其峰南北走向,三峰并立,山势雄奇,北边为悬崖绝壁,上有千年石枞一株,干大数围。石枞也为九嶷三宝之一,与一般枞树相似,只因其多长在峰巅石崖之上,故名石枞。其性耐寒耐旱,主干笔直,皮色深红,木质坚硬,了又有五叶、七叶、九叶之分。据旧志载,九嶷九峰之巅皆生石枞,如今只有舜源、娥皇、石楼、桂林四峰有之,他处均无。有人曾试将山上生长的石枞移至别处种植,终不见有存活者。舜源主峰上猕猴成群,常与游人相戏,别具情趣,登顶四望,九疑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