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大遗址的历史文化?

  祁头山遗址发掘简报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江苏江阴市要塞镇的祁头山遗址进行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 63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灰坑39座、墓葬132座,出土各类遗物200余件,其中石器18件、玉器17件、陶器166件。
  

  祁头山遗址地处太湖之北,长江南岸,北距长江5公里,东距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约7公里,东南距锡山彭祖墩遗址30公里,文化层堆积厚度在 3米以上,最深处达3.8米。可分为14层,耕土以下即为马家浜文化时期文化层,第三层下发现大面积红烧土地面,是为第四层。
  钻探表明其分布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在已发掘各探方中,第四层采用大小不等的红烧土块铺垫,地表平整,厚度5-15厘米。地面以下多见圆形、长方形或弧形的红烧土坑,坑内填充物亦为大小不等的红烧土块,并有少量骨碴碎屑出土,初步推测与房屋有关。在一探沟的红烧土地面之下,清理出一圆周弧状坑,坑内填充物除大量红烧土块外,还出土彩陶小罐、石(石奔)、斧等器物。
  如此巨型的灰坑坐落于遗址中心位置,应与大型建筑遗迹有关。

  在遗址的下层也发现居住遗迹,但由于处于墓葬区内,被上层众多的墓葬打破,已无法辨别其结构和形状,仅在部分残存的居址中发现火塘遗迹10余处。火塘均采用平地挖浅坑的方法,并留有火塘口。
  其平面近圆形,直径20-30厘米,深10-15厘米。火塘周围因长期火烤已烧结成黄褐色硬块,塘内保留有大量草木灰烬,并出有釜和支座的残片。草木灰烬后经淘洗,又筛洗出炭化稻粒和较多的动物骨骼。

此次发掘的另一重大收获是大批马家浜时期墓葬的出土。
  此次发掘的 132座墓葬均位于遗址西北区,该区墓葬层次堆积事达 8层,自第二层下至第九层厂都有墓葬分布。各层次和同层次间的叠压关系异常复杂,最多一组有打破关系的墓葬多达10座。随葬器物较少 一般 1—2件,多者5—6件,少数墓葬无随葬品,多采用实用器物随葬,基本器物组合为釜和钵,钵大多放置于死者头部下,仅 137号墓一钵盖于死者面部上。
  釜则大多砸碎后置于死者身上或身侧。

  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极具特色。陶器盛行平底、圈足器,亦有少量三足器,器类有钵、豆,罐,支座、纺轮等。

  红衣及彩陶是祁头山遗址陶器的另一重要特点。

  豆、钵、罐等器物上大多施有红衣,而且内外均施。
  红衣根据质地不同分为两类:一类烧成温度较高,陶质坚硬,仅在口沿部分施条带装红衣。此类器物仅见豆一件,与仰韶文化“红顶碗”装饰风格一致,且器身有破损后钻孔接补的痕迹,应为外地烧制后传入,但烧造温度较低,器表疏松,常有红衣剥落,此类器物应为本地烧造。
  值得一提的是两件浮雕彩陶器,一为小口球腹罐,一为矮圈足豆。二者均采用先 红衣后用浅浮雕的方法剔划出主题纹饰和边饰,最后在纹饰上施白彩。球腹罐的主题纹饰为两两相对,中心对称的抽象“龙”形纹三组,尾部卷曲如雷纹。地纹和边饰分别为拍印细方格纹和三角形锯齿纹。
  两件彩陶器的制作与装饰作风和长江中游大溪文化早期汤家岗一类遗存似有关系,反映了早期先民的交流。

  祁头山遗址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一组器物以外,在较上层的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些陶器,如大口弧腹小平底四鸡冠状的釜、宽平沿筒形圜底腰沿釜、六角弧边形豆盘、黑衣台底式圈足豆、三足钵、罐等,此组器物可分别于余杭吴家埠、锡山彭祖墩、桐乡罗家角、金坛三星村和高邮龙虬庄等遗址找到类似器物。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称道;他为统一事业表现的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的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是人生为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吸气北岈(今平泉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圭阝(今天水市西)。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合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系祁山南麓、西汉水北侧平川中的一座石质孤山,四周不粘不连,形似龟又似舰,杰然特起,上平如席,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四时祭祀。时隔千余年,几经兴废,保存下来的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自成格局。
  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地、县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对祠宇、塑像壁画进行了维修粉饰,新植了花木,拓宽了道路,接通了水电,增设了服务性设施,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可供人们参观游览。
  现在祁山已成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

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

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候祠,历有修复。现存武候祠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后连接三间悬山顶大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
  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关羽殿院,院后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

Hash:4ea58438b3d12d56d7d08e994824fc6e40bbc0cd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