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阿尔类型的文化遗址约出现在哪个时期?

导读:岷江上游阿尔类型的文化遗址约出现在哪个时期? 一、岷江上游阿尔类型的文化遗址约出现在哪个时期? 二、石家河文化遗址怎么样 三、辉渠镇的历史遗址

一、岷江上游阿尔类型的文化遗址约出现在哪个时期?

岷江流域遗址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汶川龙溪阿尔遗址为代表。距今8000~5000年。

汶川县龙溪乡阿尔遗址,采集到的以夹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为次之,还有少量的夹砂红黑陶,其中砂陶胎掺合有石英粒,页岩粒。陶器火候极低,手制,可辨器形有平底一种,有略经磨制的斧,锛等石器。遗址文化单一。不见来自西北地区的文化元素。它代表着冉駹羌族地区一种原始的新石器时代地方早期文化。时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

二、石家河文化遗址怎么样

石家河文化遗址 位于石河镇近郊的石河土城遗址,毗邻镇北,分属土城村,芦岭村、唐李村、东桥村辖地,东南距天门城区约16公里。遗址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三、辉渠镇的历史遗址

1、李家河遗址位于安丘城西南23.6公里的辉渠镇李家河村东。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保存较好,为龙山、周商时期的文化遗址。其后,安丘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过多次调查,并采集到大量陶器标本。2000年4月3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基本呈方形,边长约150米,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环山,山下有一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辉渠水库。遗址就坐落在两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山间高台地上。土为黄灰色,土质松软。文化层厚约3.5米,断崖处暴露出灰坑和陶片。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有h、鬲、罐、盘等。李家河村西南300米处,有一高台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8千平方米。四周为断崖,断崖处发现灰土、红烧土、灰坑以及瓦砾。采集到的标本有褐陶鼎足、灰陶片等。李家河村北100米处,也有一遗址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红陶乳头状素面鬲足、夹砂灰陶羊乳状粗绳纹鬲足、夹砂灰陶缸口沿等。

李家河遗址,地处山间平地,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很适合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处,这在安丘市是不多见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内涵较为丰富,涵盖了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整个文化面貌,对于研究安丘市的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李沁墓碑

2、李沁墓碑: 辉渠镇驻地以东不远的小山上,有一座清代坟墓,墓前巍然挺立着一组墓碑,格外庄严肃穆。这就是清代敕赠文林郎、河南开封府中 县知县李沁的墓碑。 李沁,字水心、号慎斋,明末清初辉渠人,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曾任西安大同知府的著名高士李迁梧的孙子。其祖父李迁梧当年辞官回家,行荚萧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少资财。其父亲为人慷慨,讲义气,但不善农事。因此,李沁虽然从小有志于学,但因家境贫寒,只得辍学,“去儒而务农”。由于他辛勤劳作,苦心经营,加上连年风调雨顺,他家的土地由瘠薄变为肥沃,同时置地数千亩,从此发家致富。此时的李沁,又“去农而务儒”,专心复读,并与兄弟互相切磋,后经省级考试成为诸生,即秀才。李沁讲究孝友,父子兄弟之间,其乐融融。父亲死后,幼弟李渥眼睛失明,李沁对他关心备至,认为小弟虽“盲于目,但不要其盲于心”,千方百计给他诊治,并请老师教他知识,成为有用之人。他的这一行为被传为佳话。对于本族或本村的贫穷人家,他也多有救济,口碑甚好。更值得李沁自豪的是,他的儿子李其昂,因德才兼备,由贡生被任命为乐陵县的教谕,由于政绩突出又被提升为河南开封中牟县知县。如同曾祖李迁梧一样,李其昂也是一个爱民的廉吏。为官期间,他曾捐资筑小清河堤坝。又为民请命,修建了从祥符郑州的河堤,使大片洪涝洼地变为良田,很受百姓拥戴。关于李沁、李其昂父子的事迹,均在《安丘新志》中载有传记。

李沁墓碑是其子李其昂、其孙李恩为之所立,时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墓道碑刻内容丰富,气派非凡。碑刻共有三通,一是墓碑,立于坟前,为青石质,高1.5米,宽60厘米,厚22厘米,上书楷字“皇清敕赠文林郎庠生慎斋李公、孺人黄太君合葬之墓。”此碑正西十多米远的坡下,一南一北高高耸立着两通墓道碑。这两通碑,亦为青石质,高、宽、厚均为3.2米、0.8米、0.27米。每通碑分两段,上段正面各镌有“奉天敕命”篆体大字,十分醒目,典雅高贵,周围为二龙戏珠及龙云纹。下段又分两个区间,上个区间镌刻圣旨,圣旨系康熙皇帝分别封李沁和其妻黄孺人的敕命;下个区间是墓表和传记。南面大碑的正面,是李沁传,由著名文人张贞撰写。这通碑的背面是墓表,作者是清代文人赵执信,书者是书法家张在辛。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世居益都颜神镇,年十四为诸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乡试第二名,明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编修,二十三年(1684年)晋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二十八年(1689年),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看传奇剧《长生殿》,遭人弹劾,革职罢官,“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后隐退还乡,漫游各地,寄情山水,撰述颇富,诗文兼优,尤负诗名,著有《饴山诗集》等。这篇墓表的书者张在辛,是清初安丘人,亦即山东著名学者、文人张贞的长子,曾随父游学吴越,遍访名人,拜著名书法家郑为师;张在辛与李沁家有亲戚关系,李家是张在辛母亲的娘家,李沁是张在辛的外公。其时张在辛书法可谓炉火纯青。由 赵执信撰文,张在辛书写,珠联璧合,为墓碑大生其色。北面的墓道碑,正面圣旨下端刻着另一篇墓表,系四川布政使刘に撰写。全文为行楷。刘ぃ1657―1718),清前期官员,字|子,诸城人,清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赠太子太傅刘统勋之父,体仁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刘墉祖父,康熙初年补诸生,二十四年(1685年)成进士。十年后始选任湖南长沙县知县。居官清廉,尤善应变。康熙三十七年得湖广总督吴王典举荐,升任陕西宁羌州知州。莅任后,措置赈灾,清厘田赋,广修栈道,招徕商贾。又兴教立学,倡导蚕桑业,当地出产的丝绸被称为刘公绸。后擢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未赴任,以母死告归。服除后补授山西平阳府知府。历迁直隶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以清军出师平定西藏叛乱筹措军粮,积劳成疾,卒于官邸。刘な且运拇ú颊使和姻侄身份写这篇墓表的,可见他当时正在四川布政使任上。至于“姻侄”身份,文中写明,其兄弟与李沁子辈是亲家,论辈分所致。事实上,李其昂在外为官,与刘そ煌颇多,感情深厚,故将父亲墓表托其撰写。这通碑的背面刻的是“敕赠文林郎李公慎斋暨德配黄太孺人墓碑文”,这篇碑文由进士、都察院监察御史、前翰林院检讨绍周撰写。该人以散文的笔调,浪漫的手法,赞颂了李沁及其妻的品德和业绩。如赞扬慎斋“芝秀三敷,琼英四照,数传积德,讵愿斯世……”褒彰黄太孺人“渠丘华胄,牟山宏闳,鸿案相庄,鹿车共挽……”夸奖其子李其昂“源深者其流长,本固者其枝茂……则我中牟兄华年鸿渐”等,“因书之石,以镌不朽。”此文由李沁姻侄刘仁雨用龙飞凤舞的行草写就,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与悼念之情。总之,李沁墓碑,是安丘境内迄今古墓碑刻保留最多、内容最为丰富、人物交流最广、文史信息最繁、书体最为齐全的碑刻群,是安丘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降褒奖。尔李沁乃河南开封府中牟县知县李其昂之父,A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中牟县知县,锡之敕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敕命,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之宝。

Hash:342d41ea90eb38055b97de29ec9a3d6c5cd34137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