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AAAA级旅游景区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建制沿革

1933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先生亲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杭立武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初属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隶属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仍名南京博物院。建院至今,历任院长为徐平羽、曾昭燏、姚迁、梁白泉、徐湖平、龚良。

二、馆舍建筑

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1936年动工,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大殿古朴庄严、雄浑伟岸,成为南京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在大殿西侧新建的艺术馆则延续了原有建筑形式。

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总建筑面积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

三、主要藏品

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

用时参考

2-4小时

交通

公共交通

5、9、34、36、55、游1、游2、游5中山门站下车即可

乘地铁2号线,到明故宫站下,由一号出口向东300米处

门票

免费开放。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户口本、学生证、医保卡等)现场免费领票。或在官网上免费预约门票后再到现场领票,预约网址:http://www.jswenhui.com/njmuseum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领票进入),周一9:00-12:00(11:00停止领票进入),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天开放。

南京博物院特级国宝西晋青釉神兽尊背后,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南京博物院特级国宝西晋青釉神兽尊背后,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瓷器鉴定真知堂:越窑是五大名窑之前的名窑,早在唐代就以“南青北白”著称于世。然而第三批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中,有三件三国越窑,一件西晋青瓷,却没有收藏家们津津乐道的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六朝青瓷中的珍品收藏价值甚至高于五大名窑和秘色瓷。这件西晋青釉神兽尊,就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特级国宝。它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为什么它可以成为26件特级国宝中的一员呢?跟随真知堂的文章去看个究竟吧。

这件国宝文物高27.9厘米,全名是西晋青釉神兽尊。出土于江苏宜兴,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说起这件文物的出世,还真是有话头可讲。

1952年12月1日,江苏省宜兴精一中学平整操场,掘开了当地一个名叫“周墓墩”的土堆。结果发现了两座古墓。当时的人们没有现在人的金钱思想,觉悟很高,马上报告了当地公安部门。第二年3月底,华东文物工作队进驻,对两座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后修复墓顶,回填墓土。

这两座墓是什么年代的?墓主人又是谁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

这就涉及到考古专业知识了。考古工作者主要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以及带有纪年款识的出土文物(通常为铜钱)或者刻有墓主人名号的印章来判断。绝大多数古墓都因为被盗而失去了墓志铭。这座古墓也不例外,历史上多次被盗。

那么,这座古墓就真的无法找到我们最需要的答案了吗?就在考古工作者即将陷入绝望之际,一个偶然的发现破解了这个谜题。

瓷器鉴定真知堂:一号墓分为前后两室,中间有一甬道相连,前室长2.32,宽2.34米。主要是放置陪葬品的。后室长4.5,宽2.2米,是墓主人死后棺椁停放之地。前后两室都有砖砌的台子,陪葬文物多数都放在砖台上。

这种墓就是我们熟悉的砖石墓。砖石墓这种墓葬形式最早出现于汉代,是用青砖和石块垒成的墓穴,因此称为砖石墓。

由于砖石墓中文物多放置于高台之上,不直接接触土壤和水,再加上深埋于地下,如果保存得好,此类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数如同刚刚入土,品相极佳。这类墓,古玩行称为悬坑。

悬坑出土的文物,和土坑,水坑出土文物的外观绝不一样。陶瓷类文物如果出土于砖石墓,则极有可能保存完好,如同新瓷。

考古人员进入古墓,第一时间就发现了盗洞。说明此墓历史上早已经多次被盗。还好墓中还保存了不少文物,但墓主人的棺椁和尸骨早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当考古工作者起出最后一件文物时,并没有发现能反映墓主人身份的印章和记录墓主人生平的墓志铭。

此墓如果没有纪年,则无法对出土文物进行精准的断代。出土文物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难道这座墓真的无法判断年代和墓主人了吗?就在考古工作者即将陷入绝望之际,峰回路转,一名工作队员在清理墓穴时在墓砖上发现了文字!

瓷器鉴定真知堂:经过对空墓中墓砖的仔细清理,考古工作者发现,部分墓砖上有铭文。经领导批准,人们取下了几块砖进行清理。发现墓砖一侧有“ 元康七年九月廿日阳羡所作周前将军砖”十七字或“元康七年九月廿日前周将军……”等字,另一侧则有‘议曹朱选将功吏杨春工杨普作”十三字。

元康是西晋的年号,元康七年就是公元297年。这一下墓葬的年代就确定了。

它是一座西晋古墓!那么,墓主人周将军又是谁呢?

元康,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三个年号,共使用9年。

元康元年,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西晋“八王之乱”。

也就是因为八王之乱,本来已经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统一的西晋王朝从此衰落,不久后五胡乱华,西晋亡于匈奴骑兵之手,时为公元316年。距离此墓主人下葬的公元297年仅19年时间。

长安失守,西晋灭亡,五胡乱华。西晋贵族司马睿南逃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丢失了北边半壁江山中国历史上长达100多年的大动乱开始了。

瓷器鉴定真知堂: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这就是我国中古历史的发展脉络。后来代表正统王朝血脉的南朝陈国亡于沿袭北魏血统的隋国,所以历史学家就把出身于鲜卑族的北魏建立的北朝和汉族的南朝相提并论,统称为南北朝时期。

这座古墓是西晋元康七年建造的,墓主人为周将军,这就是墓砖给我们带来的准确信息。那么,这个周将军又是谁呢?史书上有记载吗?墓主人在西晋为官,为何要葬于千里之外的江苏宜兴呢?

我们先来说点闲话。

话说这个地名啊一定有它的含义。发现周将军墓的地名就叫做“周墓墩”,可以说这个地名一点也不假,非常真实,就是周将军之墓所在地的土墩子。

我们熟悉的长沙马王堆,当地人民流行的说法,是马王的墓葬。这个马王,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南楚国的马殷。长沙人把马殷称为马王爷,一点也不假。

但实际上马王堆却是西汉丞相利仓家族墓!马王堆发现的三座巨型封土的汉墓,墓主人分别是长沙国丞相利仓和他的妻子,儿子!

所以说研究历史一定不能忽视地名的重要性。河南太康县为什么叫太康?当地为什么还有号称太康之墓的遗址?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值得文物和历史工作者重视。

闲话说完了,说正题,这个周将军到底是谁呢?我们还得查看历史文献。

瓷器鉴定真知堂:据《宜兴县志》记载:“ 周孝侯庙在县治东南隅,北向,祀晋平西将军周孝侯处”。又云“平西将军周处墓,在荆溪南,英烈庙侧”。

宋刘宰茔兆记:“ 周孝公墓,北向,庙当其前”。

晋平西将军周处之墓,就在宜兴。这两座西晋古墓极有可能就是晋平西将军周处家族墓!

但我们还不能就此确定。除了周处,西晋王朝是否还有别的周将军呢?或者本地是否有两位晋代的周将军?

根据县志,我们还发现一个地标性建筑,就是英烈庙。这座英烈庙还在吗?能不能找到这座庙呢?

还真有一座庙,就在 周墓墩的北面。

英烈庙即周孝侯庙,现称之为周王庙。我们再来看看史料上关于周处的记载。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少不修细行,驰骋田猎,纵情肆欲,州曲患之,称为“三害”之一。。。

吴亡,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征拜散骑常侍。”《晋书 周处传》

瓷器鉴定真知堂:原来这个周处就是我们熟悉的被称为三害之一的那个周处!

“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清末重臣张之洞曾经写下这个著名的对联送给袁世凯,希望他能和周处一样。可见历史上对于射杀猛虎斩杀蛟龙的周处的评价极高。那么,周处 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史料记载他是战死的,死亡时间就是元康七年!

作为宜兴本地人(宜兴古称阳羡),周处死后归葬于宜兴,极为正常,此墓就是著名的西晋平西将军周处之墓!

文章到此就结束了!周处如何战死的故事,《晋书 周处传》有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根据以上这些证据,专家们认定:

这两座西晋古墓是历史上的宜兴名人周处和其父亲之墓。因此,此墓出土的文物能和史书对应,因此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

这件青瓷神兽尊,出土于西晋名人周处之父墓,形象生动,神兽口含明珠,头部像狮,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神兽狻猊。

"狻猊"一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一书中。

《穆天子传》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尔雅%uB7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

瓷器鉴定真知堂:狮子,又名 (师 )子,东汉时期西域第一次进贡了狮子到中国。《汉书%uB7西域传上》:"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 (师) 子、犀牛。"

这件西晋青釉神兽尊,极有可能还是属于三国东吴时期的作品,其生产窑口应该是越窑。东吴亡于公元280年,史书中周处之父何时死亡的没有记载。但周处是在降晋17年后战死的,其父亲死亡时间早于周处,墓中出土文物极有可能还是东吴制品。所以,这件神兽尊的年代,还是定为三国-西晋为好。

本文所配图片,除神兽尊外,均为馆藏西晋越窑青瓷。

西晋时期的浙江青瓷,又称为“缥瓷。”

潘岳《笙赋》曰:“倾缥瓷以酢酃。”

酃,就是我的家乡湖南古代的美酒,即湖南衡阳酃县所产之酒,又名为酃渌【l%uEDng l%uF9】或“酃绿”、“ 酃醁 ”、绿酃。

晋 曹摅 《赠石崇》诗:"饮必酃绿,肴则时鲜。"

《晋书%uB7武帝纪》:"荐酃渌於太庙。"

这就是题外话了。你也喜欢历史和古代文物吗?欢迎关注真知堂,更多专业知识和图片,可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收藏

举报

馆藏国宝 | 南京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金蝉玉叶形神毕肖

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博物馆

就是收藏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珍品的宝库。

人民日报文创特推出“馆藏国宝”栏目,

带你欣赏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本期探秘的,

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

金兽

所处时代:西汉

器物规格:纵16厘米,横10.2厘米

出土时间:1982年

出土地点: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窖藏

金兽,1982年被江苏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重达18.2斤,是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被誉为“国之瑰宝”。

西汉金兽呈趴伏状,外形像一只豹子,头大尾长,眼睛迥然有神,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还有一环纽。其全身遍布不规则圆形斑纹,可见是器物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锤击上去的。金兽将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锤击工艺两种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明洪武釉里红三友带盖瓷梅瓶

所处时代:明

器物规格: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最大腹径68.4 厘米

出土时间:1957年

出土地点:江苏南京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

明洪武釉里红三友带盖瓷梅瓶,江苏南京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出土,系永乐帝女安成公主之陪葬品,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

此梅瓶为官窑出品,为皇家御用瓷,整体造型优美,图案是古代文人喜欢的松树、绿竹和梅花三种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再配以湖石、芭蕉、山茶为衬托,辅以精致的纹饰,整个器物精美繁杂而不繁琐,十分素雅。它的白釉微青,釉质细腻滋润,美中不足的是釉色欠佳,釉里红发色略黑,但瑕不掩瑜。

金蝉玉叶饰件

所处时代:明

器物规格:长5.3厘米,重4.65克

出土时间:1954年

出土地点:江苏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

金蝉玉叶饰件,1954年出土于江苏苏州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出土时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同时出土的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

仔细看这件饰物,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栖息在晶莹润泽的玉叶之上,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像正在鸣叫;羊脂白玉琢磨而成的玉叶则玉脉分明,洁白无瑕,将金蝉微微托起。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这件金蝉玉叶可谓是明代中期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

青瓷神兽尊

所处时代:西晋

器物规格: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江苏宜兴周墓墩4号墓

青瓷神兽尊,1976年出土于江苏宜兴周墓墩4号墓。其器形虽较小,却蕴含着极大的历史价值,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青瓷神兽尊造型略呈梨形,器身堆塑一神兽,双目突出,张牙咧嘴,口含圆珠,前肢上举,后肢作伏地状。整件器物最大的妙处在于“尊”与“兽”浑然一体,匠师以盘口作兽的头顶,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爪兽脊等皆有序地分布在器物的各个部位,“尊”“兽”难辨,彰显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及丰富的想象力,确是独具一格的青瓷精品。

银缕玉衣

所处时代:东汉

器物规格:全长170厘米

出土时间:1970年

出土地点:江苏徐州土山一号汉墓

银缕玉衣,1970年出土于江苏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出土时已经散乱,后经南京博物院专家成功修复,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从外观上看,形状几乎和人体一模一样。玉衣全长170厘米,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彼此分离的个体,每个部件由银线编缀而成,所用银丝重约800克。玉衣的制作是一个十分繁杂的过程,制作一套银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目前全国出土的文物中,超过2000片玉片的玉衣不超过8件。

广陵王玺”金印

所处时代:东汉

器物规格:印面长2.372厘米,宽2.375厘米,通高2.121厘米,重122.87克

出土时间:1981年

出土地点: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

“广陵王玺”金印,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东汉广陵王墓出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族的玺印。它的发现印证了典籍的记载,可被视作文物断代的标准器物。

“广陵王玺”金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印体方形,上立一枚精致、纹饰优美的龟钮。金印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字体端庄凝重、坚挺饱满,刀法遒劲老道。从艺术价值来说,广陵王玺是汉印精品中的精品。

明鎏金铜喇嘛塔

所处时代:明

器物规格:通高32.7厘米,宽19.3 厘米

出土时间:1956年

出土地点:江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

鎏金铜喇嘛塔,是一件1956年出土于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的鎏金藏式佛塔。这是明代佛教工艺绝品,是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弥足珍贵。

鎏金铜喇嘛塔庄重典雅,外形像一个宝瓶,通体鎏金,光泽耀眼。塔身开有四个壶门,里面装有佛像,塔刹下有宝盖和相轮,相轮四周装饰垂幔,塔身两侧的祥云,托载着两尊造型庄重的菩萨。该文物出土时实际上是由鎏金塔和砂石岩塔基及四个瓷罐合成的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属于佛教密宗的塔式,在我国主要是明朝以后修建,鎏金铜喇嘛塔的出土,体现出中国明代工匠高超的手工技艺,同时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国明代历史和宗教的珍贵器物。

错金银铜壶

所处时代:战国

器物规格: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底径13.8厘米,高23.6厘米

出土时间:1982年

出土地点:江苏盱眙县南窑庄

错金银铜壶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镂空纹饰青铜器,已长埋地下约2000年,由于壶内装了20千克的黄金,壶身在长期受到重压和金属腐蚀下,腹下部镂空纹饰有残缺,但仍不失为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

错金银铜壶制作精巧,分身、座、镂孔装饰三部分。壶身有多重璎珞和错金银丝装饰,纹饰华丽,壶体除了颈部与腹部的错金银斜方格云纹外,还各有48条蟠龙和48行梅花,壶身网格套外还有四只伏兽和四个衔环兽首,工艺极其繁复精致。错金银铜壶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文物介绍——南京博物院的西晋青瓷神兽尊

《周处除三害》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至今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宜兴)人。周处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周处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周处的家族墓群位于江苏宜兴市周墓墩。1953和1976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其中的6座墓。周氏是西晋时江南的大门阀士族,这一家族墓地的发现,对了解当时的族葬有一定意义。因遭盗掘破坏,出土遗物仅存青瓷器。1号墓和2号墓共出土42件,其中完整的27件,有罐、壶、盆、碗、盘、香熏等,还有臼杵、筛、桶、斗、火盆、畚箕、扫帚等模型器,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飞鸟堆塑人物谷仓罐(魂瓶)等。它们的质地纯洁坚致,釉色光亮滋润,是西晋青瓷的标准器。经分析鉴定,与南宋官窑青瓷成份相近,可见其烧造技术的进步。

这批瓷器的成份与宜兴现代所产陶土相当接近。1962年又发现了宜兴均山瓷窑址,推测这批青瓷器可能即是在宜兴当地专为周氏家族随葬而烧造的。4号墓还出土青瓷猛兽尊,是罕见的艺术佳品。出土墓中还出有刻着西晋永宁二年(302)和“关内侯”字样的铭文砖,据此推断可能是周处父亲周鲂之墓。神兽尊形态威严,面目近似狰狞,造型与六朝陵墓前的石辟邪雕刻作风有相似之处,应属镇墓祛邪之物。而神兽尊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手法着实令人叹服。它不仅表达了魏晋先民宗教信仰图腾化的祈盼,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时封建社会生活、文化及人文心理发展的演变过程。这批西晋青瓷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周氏墓群还出土有金饰、银带饰、铜弩机和装在铜镜盒中的铁镜等其他遗物。

西晋青瓷神兽尊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江苏省十件国宝级陶瓷文物之一。神兽尊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

神兽尊口径13.3厘米,高27.9厘米,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尊的腹部堆塑神兽,双目突兀,瞠目仰鼻,口含圆珠,绳索状的前掌外翻,后掌下撑,背后有五只小半圆形扁横凸脊,从上至下排列。青釉微微泛灰,釉质润泽,但是由于受火不均而釉色不匀。周身有刻画的蓖纹、戳印纹和堆贴纹,以表示鬃毛、羽翼和胡须。底部刻有“东州”二字。这件青瓷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它不是一件简单的瓷罐,而是特制的随葬品。

神兽尊出土于纪年墓葬,至今尚未发现有可靠的同类资料,珍贵至极,1993年全国馆藏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