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藏着一个流传数百年的美食,人人都知道!

稷山的枣,固镇的桃,寺庄的豆腐香飘飘”。数百年来,这首古老的民谣,使河津寺庄村闻名遐迩,妇孺皆知。

△寺庄豆腐

寺庄村,地处吕梁山下十里许,东接方平楼底名村,西邻樊村古镇,北迎三峪福水,南望光德平川,209国道纵穿南北,禹门口提水干渠横贯东西,古老的东大涧、吴家渠、清涧渠、肘子渠似玉带缠绕田畴。历史上清洪两灌,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农商并举,乡风淳朴朴,急公好义。

△寺庄人为水利的先祖大禹修建的禹庙

寺庄豆腐的出名,起于明清,发达于南寺庄村。那时寺庄村的豆腐就叫响了樊村古镇。当时开饭店的、支热锅子的,非寺庄豆腐不买。

南来北往贩铁、贩煤的商人,赶集的四乡八村的乡亲,冶铁铸造的工匠,都慕名樊村的热锅子,每到樊村,必汤汤水水、热热呼呼、麻麻辣辣、酣酣畅畅地吃上一顿。吃罢,常有人问,这是哪家的豆腐?支热锅者便得意地应答:“寺庄的!”

寺庄的豆腐就在这一拨一拨、一代一代、远远近近、常客稀客的品食中出名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各行各业,方兴未艾,河津涌现出了众多专业村,寺庄的豆腐如同老树生新芽,生机勃发,做豆腐者达到三四十家,被河津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豆腐专业村”。

寺庄的豆腐为什么这么好呢?有人说选材好,有人说做工好。这些因素固然是必须的,但纵然都是这样做,即使是同一个人做,在寺庄给舅家做豆腐的外甥,回到本村做出的口味就差了些。嫁到外村的姑娘,一样的选材,如法炮制,在婆家做出的豆腐,就不如娘家做的好了。

寺庄人在外地做,做出的豆腐也没有在自己村里做的好。做豆腐的同行们,也在琢磨,也在总结:寺庄豆腐的好,好在水土使然。皆得益于村中那口古井。井有三丈余深,泉水汩汩,清澈见底,喝到嘴里有甜润的感觉。一言蔽之,点中要害。

Hash:d0c3b5ba0a16b272cfbadade9962807653d93a6b

声明:此文由 河津老乡俱乐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