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陵之史记高陵
史记高陵
高陵之名最早见于周代。据清《陕西志辑要》称:“高陵县,周高陵邑”。《释名》说:“土山曰阜”。《尔雅》说:“大阜曰陵”。横亘于城南的奉正塬,塬体高隆,状若土山,故名高陵。
高陵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已2300多年,是享誉关中的“白菜心”,自古就有“黄壤陆海”之誉,受汉唐文化风气的熏陶,文化积淀丰厚,千年古迹遗存比比皆是。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史记高陵”,领略千年古城厚重的文化气息。
泾渭分明 天下奇观
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下的老龙潭,历经三省二十八市、县(区),全长451公里。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乌鼠山,流经两省十余县市,全长787公里。泾渭二水,源远流长,《诗经·邶风·谷风》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南北朝·梁文学家任昉诗句“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皆言于泾渭二水蜿蜒而来,汇于高陵,形成清、浊两界之奇观,故出“泾渭分明”之奇观。
古高陵四景
明清以来,各府县流行"四景"、"八景"、"十景"等说,主要汇集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堪称各地景观之精华。据雍正本《重修高陵县志》,卷首有县境全图、五渠图、县城图、县治图、学宫图、四景图。其中"四景图"所绘的高陵四景分别是:鹿塬碧绕、渭水秋风、云槐精舍、隆昌夜月。
鹿塬碧绕
鹿塬即鹿苑塬,位于泾渭街办白蟒塬,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0.5公里。北靠泾流,南襟渭水,西控咸阳,东望骊宫,其下泾渭夹流。一逞绿畴,旷渺无际,形势甲于关中。至若春明,烟霭气象万千,忽而云连碧水,忽而雾惹平林,行吟樵牧,往来不绝,一幅天然画图。
清人丁应松《鹿原碧绕》诗云:“鹿原形胜古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画图中。青横远岫看愈好,绿满平畴望不究。策杖登临多古意,岂须鲈脍忆江东。”
渭水秋风
景观位于耿镇渭河大桥河滩地渭水之上。水波粼粼,衰草连天。燕落寒流,沙起平滩。远浦归帆,渔歌唱晚。征客停车而向渡,骚人策蹇以寻幽。临流恁眺,感慨实多。
清人王起鹏《渭水秋风》诗云:“渭滨木叶飞,西风一何疾。水面粼粼波,渡口澄澄月。持竿者谁子,手把珊瑚拂。高吟郭璞诗,弘峥亦萧瑟。”
云槐精舍
明朝关学名儒吕楠讲学之处,系古庙。位于鹿苑街办教师村附近,隐映在一片青槐林木之内。舍前有一千年古槐,翠影参差,跟盘枝屈,宛似虬龙。院后有一巨大湫池,绿树环绕,芦苇丛生,鸟翔虫鸣,碧波荡漾。兼之曲径通幽、禅房轻烟缭绕、舍中书声朗朗,殊觉别有天地。
清人王起鹏《云槐精舍》诗云:“云槐谁所植,幽景不可穷。翠色蔽其上,夭矫盘虬龙。禅房与精舍,都在槐阴中。武侯庙前柏,飒爽将毋同。”
隆昌夜月
隆昌系一佛寺,位于姬家街办毗沙村南侧突兀之处,背靠丘山,面临平原,地势高仰,林木簇拥。内有崇塔一座,霜月浮空,光凝台宇,瑞烟笼宝殿,花影照禅房,一派清幽之景。
清人樊景颜《隆昌夜月》诗云:“斜阳古寺枕溪边,林下僧归袖紫烟。更喜一轮塔顶月,清辉夜夜照诸天。”
领略仰韶文化 探索史前文明
杨官寨遗址距今约5000-6000年,面积约80万平方米,位于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北岸的一级台地上,是一处大型原始先民的聚落遗址。
杨官寨遗址极大地丰富了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序列,同时对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半坡四期文化的研究,探讨泾渭流域史前考古文化、聚落形态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8年,杨官寨遗址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序列,名居榜首。
2013年5月,杨官寨遗址被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阳陵&阳陵邑
汉阳陵位于西安、咸阳两市,高陵、泾阳、渭城三区县交界。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汉阳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阳陵邑位于高陵区泾渭街道的东北方,阳陵以东,北临泾水,南越渭河与长安相望。这里原是秦代的一个县城,汉景帝五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阳陵邑,在历史上共存在了数百年,是中国首次发现汉代帝陵的陵邑。
昭慧塔,俗称“高陵塔”、“三阳塔”,建于唐大中年间(847年-859年),位于高陵区昭慧广场南侧,建筑精巧,结构严谨,历经千余年仍巍然如故,历史上素有“渭北第一古塔”之美称。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抗震防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李晟碑,又称“三绝碑”。因该碑兼容书法(柳公权书丹)、事迹(李晟平叛朱泚叛乱,匡复李唐王朝)、文章(宰相裴度撰文)三绝于一身,故素享“三绝碑”之美誉。
1956年8月,李晟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9月,李晟碑被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评为陕西省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
1998年,李晟碑被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吕柟墓
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理学家,今陕西高陵人。明正德三年(1508)以殿试第一而中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毕生著述甚丰,有《四书因向》、《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篇外篇》、《史馆献纳》、《史约》、《高陵志》、《泾野文集》等。吕柟墓在今高陵区鹿苑街道老屈庄,墓南向、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墓前置石人、马、羊、狮各1对(现已迁至博物馆)。另有吕泾野墓碑1通(残),70年代迁移。
东渭桥遗址
东渭桥遗址,位于高陵区耿镇街道白家嘴村西南300米处。建于唐开元九年(721),京兆尹主持修建。东渭桥横贯渭河南北两岸,是通往唐长安城的咽喉要道,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现存遗址南北长548.8米宽11米。在桥址北部、中部、南部的探方和探坑内发现木桩22排,计418根。
2001年6月,东渭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灰堆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位于通远街道灰堆坡村。
灰堆坡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遗址内分布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和墓葬,文化层极其深厚高达5米左右。
1982年5月,被列为县级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
2008年9月,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end -
▼
Hash:9f9004f30a0f00df8a3c0b7ad60bf5ce0fe09c7b
声明:此文由 i高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