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 考古取得重大收获
高陵杨官寨遗址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有学者认为该遗址将西安市建城市、建都史提前到了距今约5500年前。
2004年以来,我院在杨官寨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在遗址南区发现一处仰韶晚期制陶作坊区,在遗址北部发现目前所知庙底沟文化时期唯一完整的环壕聚落,及其西门址,在遗址中心发现大型水池以及及其周边广场,受到了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杨官寨遗址及其成人墓地考古工作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杨官寨遗址鸟瞰
一、庙底沟文化墓葬群发现惊人,填补空白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东北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一处与聚落环壕同时期的大型墓地,取得重要收获。根据发掘出土随葬陶器的形制特征与墓葬人骨测年所得数据,推断这片墓地的时代与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基本同时,属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同时还发现少量墓葬的年代略晚,可能已经进入仰韶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时期。
墓地位于遗址环壕聚落东部,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初步估计墓葬总数超2000座,规模空前。2015年冬至今,杨官寨考古队对该墓葬区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确认该时期墓葬343座,并对其中172座进行了清理。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航拍
发掘的墓葬都是小型墓,平面呈长方形。墓葬结构以偏洞室墓为主,即在墓道北侧挖建一洞室,将死者安葬在里面。还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半洞室墓。墓葬方向基本为东西向,而且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推测墓葬在营建过程中曾经过十分周密的整体规划,是研究当时墓地整体规划的重要材料。
竖穴偏洞室墓
未见有木质棺类葬具,但在个别墓葬中人骨周围发现有疑似织物包裹的痕迹,推测死者下葬前应当用席、麻类纺织物包裹。
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墓主骨骼保存较为完整,保存状况一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朝西,面向上,左右臂贴近躯干骨,足部大多并拢。个别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发现有手指骨移位的现象,有些摆放在头骨、肢骨附近,有些被发现于墓葬填土内,疑似割体葬仪或非正常死亡现象。
墓主人头侧摆放的手指骨
出土陶器
该批墓葬随葬品较少,仅在极个别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壶、夹砂罐、陶钵、陶杯、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内的随葬品被发现于墓道的填土内,且破损十分严重,可能是当时流行以残陶器随葬的葬俗。部分人骨佩戴有骨簪、石环或陶环等装饰品,个别墓葬中还出土有颜料和龟甲。
墓葬内出土彩陶盆
墓葬内出土彩陶壶
墓葬内出土骨簪
二、多学科交叉合作,全面提取信息
鉴于本次重大考古发现,杨官寨考古队还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体质人类学、DNA(全基因组水平)、病理学、同位素、牙结石、腹部寄生虫、碳十四测年等方面的多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研究。
经初步鉴定,墓地居民在人种类型上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关系较近,个体死亡年龄集中在中年、壮年期,有少量婴幼儿个体,不见老年期个体。女性略多于男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杨官寨遗址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主要为粟作农业,兼有以粟作农业副产品饲养的家畜。经植硅体的检测分析,墓葬内发现有芦苇盾形植硅体,疑似史前时期古人类采集利用植物的直接证据。同时,我院还对该批墓葬内古DNA进行了提取,以期全面探索墓地中人群的血缘关系、婚姻状况,以及构建完整的史前族群谱系。结合每个墓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确定墓葬的年代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继而了解整个墓地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时间。
同时,为了有效、精准地提取、测量相关信息,我们对墓葬本体、人骨等进行了三维扫描。对于墓葬本体,通过专业设备进行三维信息采集,获取其三维模型、三维线框图、三维视频影像等数据。对于人骨,我们通过CT扫描,构建不同部位人骨的三维模型,进而测量其相关数据,并观察其体质特征及病理变化。三维扫描获取的信息,一方面可降低人工测量的误差,使得数据更为精准。另一方面,形成的三维数据,既便于数据传输保存,也有利于多媒体展示利用。
墓葬本体三维效果图
墓主人头骨三维模型图
三、加强文物保护,多角度服务社会
杨官寨遗址自发现以来,我院一直秉承“科学发掘、加强保护”的工作理念。在墓地的发掘过程中,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引导下,我院在发掘现场搭建保护大棚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保护,尽量避免雨水大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影响。对考古发掘的剖面及墓葬本体,一方面利用化学试剂进行加固保护,另一方面,对于极具代表性的墓葬,我院文物保护研究室成员对其进行整体套箱提取,最后进入实验室细致清理发掘,提取科学考古发掘信息和分析测试样品。考古队还专门定做保护罩,对墓葬进行临时保护。发掘到的脆质、易损的文物及有机物,文保人员制定针对性提取方案,科学、有效对其进行加固提取。
文物保护是考古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杨官寨遗址墓地的科学保护,不仅为杨官寨遗址的深入研究,更为正在规划中的杨官寨遗址博物馆、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后期的展示利用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与素材。
考古发掘现场一瞥
四、学术意义深远,研究空间广阔
本次发现的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为我们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即以大型环壕为主体框架和大型防御设施,以环壕西门址为聚落主通道,以中央水池遗迹及周围广场为公共活动场所,以东区墓地为大型公共墓地,构建了杨官寨遗址的基本聚落布局,使得学术界对聚讼已久的庙底沟文化时期聚落形态研究趋于明朗化。同时,杨官寨遗址东区墓地的发现,也为杨官寨遗址保护规划及遗址公园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自1926年李济先生发掘山西下限西阴村遗址、1955年安志敏先生发掘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以来,庙底沟文化时期墓葬群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重大问题,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墓地的发掘,凸显出其跨时代的重要学术价值。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史前婚姻状况、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本次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5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另外,考古发掘到的高颈彩陶壶与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同类器十分相似,单耳罐与是甘青地区十分流行的器物类型形态别无二致,墓葬内随葬龟甲的现象在南阳盆地及长江流域较为常见。这些材料为研究史前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证据。
编 辑:曹龙、王沛
Hash:1f938ae68dbdc2eadce10660828be124fe3a0cf1
声明:此文由 考古陕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