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村落记忆 | 通远镇 之 通远村
通远镇地处县境北部,距县城西偏北约4.45公里处。东临药惠管委会、鹿苑街办;南连崇皇街办、姬家管委会;西接姬家管委会、湾子镇;北靠三原县安乐、陂西两乡。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以镇政府驻地通远坊得名。
原为通远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原湾子乡合建为星火公社,1961年9月将原通远乡辖地改为通远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红旗公社,1972年复名通远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又恢复通远乡,1985年5月改为通远镇,辖10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
镇政府驻地原有国家地质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和高陵师范学校。师范撤销后改为县第二中学,后改为高陵县职教中心。位于镇政府驻地东侧的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辖区内有新石器时期灰堆坡遗址,前秦国王姚苌墓,唐龙跃宫遗址等。
通远村位于通远镇辖境中部,东临史喻村,南连官路、华邑两村,西靠官路村,北接杜家村。1958年为通远大队,以大队部驻地通远坊的简称通远而得名,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红旗大队,1972年复名通远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通远村委会。辖通远坊、渠岸杨、太王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与通远镇政府同驻通远坊。2011年有678户,2905人。耕地3603亩,均可灌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9公顷,总产2572吨,公顷产7372公斤。高永路横贯南境,高三公路斜穿村东北部。通远坊有始建于清初叶的天主教堂,所辖各村中信奉天主教的人甚多。有公墓一处,其中有扶眉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墓群。
通远坊,位于高永路以北,高三公路以南,系镇政府和村委会驻地。是高陵县大村落之一。明中叶,因村在县境北部,遂以县城北门 “通远”命名为通远坊。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即以大村载入,名与今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为二村,名“通远坊”、“刘家堡”,也有俗称通染坊。《高陵县志》(2000)记为“通远坊”。村内有始建于清初叶的天主教堂1座,村南有公墓1处。
渠岸杨,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东约1.15公里处,高永公路南侧。明末,村处唐昌连渠岸旁,杨姓居之,故名。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载有此村,名“渠上杨”。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杨家”。也有以相近音称群杨或渠杨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渠岸杨”。
太王,位于村委会驻地东北约0.63公里处,高三公路以南。据传,明中叶,王姓居此,便在其姓氏前加一太平的“太”字,作为村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始载有此村,名“王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王家村”或“后王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太王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太王”。
通远天主教堂 位于通远村正街中段,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成为陕西天主教教务中心。坐北向南,中为天主教堂,两侧为修堂、修生堂。天主堂为中西合璧式二层建筑,占地面积1166平方米,主体为哥特式尖顶,堂内彩绘圣母、耶稣及天主像。1925年附设保禄小学及玫瑰女小,1935年改为光华小学。现存传教士墓碑12通及石狮、圣水潭等文物。
Hash:f81d1a5a54b910692c944f21353f90de956eb70a
声明:此文由 发现高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