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铜都:根植在东川人内心的“铜魂”记忆

tian

nan

tong

du

位于彩云之南东北角东川,以苍穹下的万花筒——东川红土地享誉中外,众人尽知东川山山水水的神奇秀丽,却鲜有人知历史长河中,东川曾“因铜而兴,以铜为命”,天南铜都,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和记忆。

01

东川——青铜文明之源

图|东川

《四库全书》载:“东川,严邑也,在万山中。东界黔,西通蜀北临昭通,南接寻甸,盖三省要害之地。”古时东川,辖域辽阔,地处要害,铜矿储量丰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铜矿储藏地。

早于殷商,东川的先民们就凭借着原始的智慧,以“火烧水泼”之艺开采出古滇第一块铜矿石,从而拉开了古滇青铜文明的序幕。

西汉开始有文字记载东川出产铜,到清乾隆年间,东川铜产业达到鼎盛,当时全国80%的铜产自东川,乾隆皇帝钦赐“灵裕九圜”(释义:神灵保佑,富裕国家)匾额,可见东川铜矿于国家之重。

东川,“铜缘”演进数百年,无愧乎“天南铜都”的称誉。

02

“马踏露铜”——远古的传说

马踏露铜

第一块铜矿石是如何被发现的?东川流传着这样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传说。

上古时期,东川大地浑沌未开、人迹罕至,崇山峻岭中勤劳的马帮年复一年来回奔波,用钉了铁掌的马蹄一脚又一脚,往复敲打着石头,尘烟过后竟发现地面流光溢彩,那即是深埋在土中黄澄澄的铜。

一段勤劳的故事翻开了东川青铜文明的第一页。

03

“火烧水泼”——最早的铜矿开采工艺

矿山

巍峨的矿山、坚硬的岩石,先人们用着原始简陋的开矿方式,依旧开采出了丰富的矿铜资源,向我们显示了古滇工匠们果断的执行力和坚定的毅力。

东川文献中记载,当时没有完备的采矿工具及火药等,面对坚硬的矿石,古人想出了“火烧水泼”,即以水火克金的冶炼方法。

在铜矿岩石上以柴加热,烈火焚岩至滚热,浇冷水,由于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等因素,岩石自然崩落,完成开采。

04

“亮子”——黑暗中不灭的光明

“天不亮就进洞,天不黑不出洞”,古时开采铜矿是众所周知的艰苦。

“嘴里衔着油亮子,油烟熏得面皮黄”,衣裳褴缕的砂丁们肩挎背箩,手执工具,口衔松香油灯,匍匐前进,昼夜不停的将一筐筐矿石开采运出,才形成了东川壮丽的、由平井竖井斜井构成的“地下长城”。

而那松香油灯(古称“亮子”),是辛苦劳作之中的一轮太阳,把东川镀亮,并从东川给天下带去富庶,可谓用悲壮成就“康乾盛世”的风流。

05

茂麓炼铜炉——铜是在此炼成的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堂螂县(今东川)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东川人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掌握了冶炼白铜的技术,早于欧洲一千三百多年,今天尚存的茂麓采矿冶炼遗址,便是最好的证明。

据说在很久以前,茂麓是片茫茫的热带森林,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到了明清初期,这里成了开采矿石、垒炉炼铜的胜地,逐渐闻名全国。

最鼎盛之际,整个铜厂有四五十座炉子炼铜,有矿工千余名,年生产粗铜上百万斤,铜厂熊熊燃烧了一千多年,成为当时著名的主要产铜区之一。

现在,残存炉基还有10多座,比较完好的有4座,那雄伟壮观的遗址,依旧娓娓诉说着其昔日的辉煌。

06

滇铜京运——恍听乌蒙走骆驼

东川铸币之矿铜年以千万斤计,要如何运到京城?

云南布政使王太岳《铜政议》载“夫滇僻壤也,运铜之牛马不过二三万,滇既有岁铜六百三十万,盆诸路采平买与滇之鼓铸,岁运铜千二百万,盖非十万匹头不办也,而滇固也穷也……”。

01

02

03

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从滇到京的路途长达近万里, 路途艰险,且运量之大,光以人力难承其累,185年的北铜南运,古人便想出了以畜替人运铜, “东川频年鼓铜多,铜铅捆载历关河。铃声镗嗒搅清梦,恍听乌蒙走骆驼”。

滇铜京运,走乌蒙山,过五尺道,涉江河无数,可以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恐怕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称得上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07

疏浚金沙江——旷世之作

乾隆初年,东川年产铜达五六百万斤,以至“接流运京,需牛马三万余”,雍正年间开始水运,每次运铜之船四五百只,路途险滩鳞接、巨石罗列,船只倾覆已属常事。

为改变运输的艰难状况,节约运输成本,乾隆五年,云南总督庆复、巡抚张允随奏请开通金沙江水运,后率数万民众,历时三年,疏浚小江至叙州府(今宜宾)1300余公里的金沙江河道,至乾隆十一年该航道基本全线贯通。

东川铜由小江口直接运抵泸州,每年百余万斤铜矿直达京局,较之陆路可节省运费20%~30%。虽然这条水运线由于自然、人为原因运行时间不长,于乾隆十四年后停运,但仍不愧是人类历史上的旷世之作。

08

采铜以铸币——清王朝财政之基

交易,需要铜币,铸币,就需要铜料。清王朝建立之初,京师铸钱所需铜料,大多从日本进口,后由于进口铜料减少,负责采办洋铜的省份请求清政府改向云南采买。雍正五年,云南正式开始供给铜料,拉开了滇铜京运的序幕。

随着东川产铜量逐年增加,乾隆二年起,已不再使用洋铜,全部由东川供给,不到10年间,东川铜矿业发展迅速,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向外乞求的被动局面。

云南的铜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起初只是为了补充洋铜的不足,最后完全取代洋铜,云南巡抚张允随在《奏报》中讲到:办运滇铜较之办洋铜,10年节省国币不下500万两。

东川铜是清王朝财政之基,清王朝400多年的统治历史就是一代代东川人的艰辛创业史。

09

青铜文明——东川铜铸就的辉煌

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可以说青铜文明展开了中国的文明史。

东川以铜制币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出土的大量的王莽大黄布千”即是例证,亦有以汉五铢钱、东汉布币为代表的历朝历代之钱币,实为历史之见证。

云南各地发掘的以东汉“堂琅铜洗”、“滇王之印”、“牛虎铜案”等为代表的青铜器具共同记载着东川青铜文明的辉煌。

©青铜器具

用东川铜铸造的昆明鸣凤山金殿北京故宫的龟鹤、贵州黔灵的黄钟、武当山的铜殿,则把东川铜文明推向巅峰,也把华夏青铜文明推向巅峰。

金殿

1915年,东川铸就的佳作荣膺巴拿马国博览会金奖的“斑铜菊花锅”……东川铸就的青铜文明已深入到中华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0 “老峒”“新峒”——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老峒”与“新峒”同为东川铜矿山的两道奇特壮丽的风景

“老峒”是古代“火烧水泼”的作品,人进崆峒,只能匍匐前行,它幽暗、狭小、扭曲,身临其境,总让人回味到古人开矿的惊险,“打矿哥哥出峒来,麻布水衣谷草鞋,阎王殿前走一转,灰尘抖下半升来”。

“新峒”是现代化采矿工艺的进步,坑道宽敞、竖井林立、最深的竖井有达千米,其间罐笼、机车穿梭往返,灯火通明,机声阵阵,照明、除尘、供氧设施具备,虽仍具有一定危险性,但较之过往已有长足进步。

“老峒”与“新峒”,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一头连着过去,一头通向未来。

11

用改变谱写新篇章——续写铜都辉煌

和大多数资源城市一样,东川因铜而兴,但也需要转型,经过上千年的开发,东川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濒临枯竭,但东川人与“铜”已形成的紧密联系,依旧可以在城市中处处可见,铜文化已根植进东川人的内心深处,东川人以”天南铜都“为骄傲,以”灵裕九圜“为荣耀。

但单一铜资源的产业结构已不足以支撑东川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东川区委、区政府大力修建高速公路,以前从昆明驱车前往东川要花6小时,如今已缩短至2小时以内。

以前去时视线不佳,加之老路弯多、路簸,人们不同程度晕车,如今一路风光无限,高耸入云的山脊间隐现着道道梯田,麦田的绿和红土地的红,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让行人都禁不住诱惑拍照留恋。

12

醉美东川——好山好水好风光

同时,便利的交通也为这块以前鲜为人知的“红土地”带来了更多展露自己的机会。

“滇中第一山”之称雄奇险峻的轿子雪山,四季美景鲜明,春夏赏杜鹃花海漫山遍野,繁花似锦;秋冬看云雾缭绕,银装素裹,景观怡人,绮丽多姿。

雄浑壮美的牯牛山为乌蒙山系最高峰,海拔4017.3米,是难觅的登山、攀岩极佳场所。

东川红土地被誉为“上帝打翻的调色盘”“摄影者的天堂”,七彩斑斓,充满梦幻。

1

2

浑然天成的泥石流,被誉为“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是科考圣地,又是汽车越野等赛事的天然赛场。

这块铜矿大地上还有浓郁厚重的彝族、布依族风情,无数垂涎欲滴的美食都待游客前来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01

02

03

随着历史变迁,虽然经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东川仍是中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我国有色金属及经济发展中东川铜业仍具有其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如今来到东川,那铜矿山古采矿遗址、运铜古道及今天现代化的采冶场景,那五彩斑斓的靓丽生动美景,都是“天南铜都”焕发出的自信风采。

“天南铜都”——东川,等你来!

Hash:901315853ac140844fa133a9cd5f19d19c5f8b28

声明:此文由 昆明范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