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红色遗址上的故事(十五)——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红色印迹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

西江月·范县“华北小延安”感怀

凝视小家庭院,

万千思绪难平。

当年烽火烈焰红,

多少豪杰血涌。

名将风云际会,

挥刀纵马冲锋。

扫除倭寇见黎明,

还我山河共庆。

(苏涛)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简介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位于濮阳市范县新区东北6公里处颜村铺村。

革命战争年代,颜村铺村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机关常驻地,有“红色首府”“华北小延安”“小莫斯科”之美誉。

颜村铺革命旧址为一处青砖黛瓦、古朴自然的农家四合院。四合院坐东朝西,分前后两个相通院,共有砖木结构房间23间,建筑面积2349平方米,在朱德、黄敬、段君毅、曾思玉等领导人旧居设有展室,详细介绍了颜村铺革命旧址的革命历史以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展出136件革命历史文物、2000余幅图片和10余卷文献资料。

颜村铺革命旧址总体规划占地面积5.46万平方米,包括冀鲁豫边区司令部、报社、学校、兵工厂、被服厂、训练场等。一期修复面积约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480平方米,二期修复面积8131平方米,建筑面积2419平方米,现已修复边区银行、报社、战地医院、兵工厂旧址及附属建筑。

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1977年被安阳地区行署公布为革命纪念地;范县人民政府1978年和1983年分别设立纪念碑;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河南省旅游局纳入河南省红色旅游线路;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6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崔朝宽)

红色故事

段君毅在颜村铺村的几段往事

段君毅,1910年3月13日出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抗日战争时期,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鲁豫行署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冀鲁豫第二、第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豫东(水东)工委书记,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政治委员。

段君毅在担任中共冀鲁豫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期间,曾在范县颜村铺村生活和工作。他严于律己、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和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被村民们广为传颂。

莲花土的形成

“小雨结成皮,大雨漏到底”这句顺口溜,是1942年以前颜村铺村人形容当地土壤的一句话。这里的土壤是上淤下沙,下小雨时上面结成硬泥皮,下大雨时水从沙底漏掉了,保不住墒。因此,这里的农业产量一直不高,农民的生活很苦。

1942年,段君毅来到颜村铺村不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深入调查,与老农促膝长谈,了解到上淤下沙的土壤不好,下淤上沙的土壤也不好,而半淤半沙的土壤却是好土壤,它叫莲花土。

段君毅想改造颜村铺村的土壤,把淤土和沙土来一次大掺和,让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莲花土。他将自己的设想在二地委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帮助群众改良土壤是件大好事,从道理上不会有人反对。但是,1942年是华北地区特大灾荒年,党政军干部和战士们每天每人仅半斤粮或去油的豆饼。而且目前又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大家的精力、体力条件都有限,对搞大深翻土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发现困难、解决困难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的原则,段君毅在提出问题前对困难作了充分考虑,他认为这样的大工程,让分散群众自己干,怕难以奏效;军队行军作战任务虽重,可是人多,挤出时间一人挖一锨就是一大片。于是,他就带领部队搞深翻土地。段君毅善于身教,每次深翻,他总是挽起裤脚甩开膀子大干。身教是无言的号召,干部、战士也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深翻热潮就掀起来了。

现如今,颜村铺村的人们每当看见自己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仿佛又看见了那高大的身躯,带领着千万将士一锨锨地翻挖、一寸寸地掺土的感人情景。

“到底是谁养活了谁”

1942年9月,冀鲁豫区党委抽调500余名干部组成政民工作队,到二专区所辖的濮县、范县,开展以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反黑地”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试点。

段君毅很关心政民工作队工作的情况,他和地委副书记万里经常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听取工作队员的汇报。有一次,颜村铺村的群众与一个地主就减租减息问题展开了辩论,段君毅参加了辩论会。会上,地主的气焰十分嚣张,不仅拒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是他的土地养活了佃户。而有的佃户自己也认为二五减息是割下地主身上的肉贴在自己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队员由于缺乏理论水平,居然反驳不了地主的歪理谬论。如不打下地主的嚣张气焰,斗争就要失败。这个时候,段君毅站起来质问地主说:“你地里的庄稼是谁给你种的?如果没有佃户种你的地,你的地都荒着,你又吃什么?到底是谁养活了谁?”地主被问得张口结舌,会议才进行下去。

“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

1943年春,冀鲁豫边区依然闹春荒。段君毅所在的第二专署虽然属于非灾区和轻灾区,但救济灾区人民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与地委副书记万里及专员邹鲁风等一起,组织群众向灾区捐粮捐款捐物。当时,地委提出的口号是“一两米能救活一个人”“一斗糠穷不了一家人”。地委还规定,党政军机关每人每月节约小米5斤,每匹马每月节约饲料10斤。

地委做出的规定,书记要带头执行。段君毅每天吃的是黑豆窝窝头,硬邦邦的,人称“钢盔”,喝的是稀得能照出人影来的糊糊。黑豆本来是喂牲口的饲料,现在成了段君毅的主食。

当时地委机关驻在颜村铺村东头的一家民房里。段君毅的床铺是用门板支起来的,白天做门,晚上拆下来做床。这天,军分区参谋长潘焱找段君毅研究工作。一进门,发现他躺在门板上,手捂着肚子,脸色煞白,看样子病得不轻。潘焱赶忙找来医生,医生诊断是肠胃消化不良。潘焱明白了,是饿的,是吃“钢盔”吃的。身高1.8米的大个子,这点营养怎么行?医生只有听诊器没有药。潘焱走进机关食堂对管理员王勇强说:“政委病重,肚子疼得厉害,你得设法给他搞点细粮,做点软面条给他补补身子。”段君毅听说后,严厉拒绝,理由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这场病就这样硬是让他给“顶”过去了。

“搞好军民关系不是让你给我们送礼”

1945年春节期间,村里有位大嫂听说要搞拥军优属活动,她将鸡蛋、红枣直接送到军分区司令部,恰巧碰上了段君毅,段君毅劝说她拿回去。她说:“不是你说要搞好军民关系嘛!”段君毅笑了,忙说:“是要搞好军民关系,又不是让你给我们送礼。”这位大嫂不服气,又说:“人家演节目的不是唱‘大红枣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吗?你咋就不让尝呢?”段君毅乐了,说:“那是说送给战士们尝一尝,不是让你送到这里。”大嫂仍然不服气,争辩说:“你不是战士的政委嘛?”段君毅看她挺能说的,就说:“我是政委,政委可是有权下命令,我说一句‘谁送谁吃’,那时候,你可吃不了兜回去。”这位大嫂没办法了,只好转向战士营房,临走说了句:“都说段政委好说话,今儿是咋啦?咋这么不好说话呢!”

(张瑞雪 郝福基)

来源:濮阳党史

Hash:0fe1a7f6da6a9c2f66c7dab192533389d335b9bc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濮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