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红色遗址上的故事(十八)——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

红色印迹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

华野濮阳整军感赋

中原决战谋略强,

名将云集会濮阳。

整顿三军增斗志,

挥师淮海灭匪帮。

(苏涛)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简介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濮阳市濮阳县城关镇孙王庄王家大院

1948年3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机关和第一、四、六纵队全体指战员,由黄河南移驻到濮阳地区休整,开展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5月12日,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指导。在一周的时间里,朱总司令接见了师、团干部,深入连队同战士一起研究军事技术,召开营以下干部和战士代表会议,转达毛泽东主席向全军指战员的问候,就国际国内形势和部队的任务作了重要指示。华野部队在濮阳整军期间,濮阳人民为部队腾房让床、碾米磨面,为部队供给养,用本地土产品慰劳战士,体现了老区人民支援革命的赤诚之心。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王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现存北屋3间,面阔11.9米,进深5.1米,正脊高6.8米,外青砖内土坯,硬山顶,白灰缝,灰布纹瓦,具有鲜明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西屋4间,蓝砖硬山顶瓦房,长13.5米,脊高6.8米,两角墀头绘鹤图案。

华野濮阳整军司令部旧址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被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邱爱华)

红色故事

◆◆ 朱德濮阳轶事◆◆

总司令推车

1948年初夏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受毛主席的重托,带着党中央的使命,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陪同下,离开西柏坡,乘坐汽车亲临濮阳,指导华东野战军第一、四、六纵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经过抗日战争和已经进行了二年之久的解放战争,中原大地千疮百痍,弹迹斑斑,交通沟、封锁沟、边界沟密如蛛网,道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宽窄不一,又适逢滂沱大雨,泥泞满路。几辆刚从敌人手里夺来的“破烂货”汽车,在这样的道路上爬行真够难的了。朱德心里好像揣着一团火,巴不得一下子飞到濮阳,急促地对司机师傅说:“老于同志,路真不能走了,你就说一下,咱们步行。”

“行啊,往前走着看吧!”司机老于紧张地拨弄着方向盘,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走到邯郸,一个“打滑”,车子陷到了泥坑里。

“战事紧急,刻不容缓!”朱德操一口浓重的四川话,“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时间就是胜利!”

话音没落,朱德健步跳下车来,连鞋袜也没顾得脱就径直跳进泥坑里。20来个随行人员,看总司令要推车了,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跳进了泥坑。总司令一声“号子”,大伙儿一起用劲,卧倒的“死牛”复活了,开动了。正当大家准备上车继续南进的时候,上空窜来了两架敌机,好像秋后的苍蝇一样嗡嗡地叫着,有气无力地在头上盘旋。有的战士想到“青纱帐”里隐蔽一下,可是朱德神态自若,谈吐坦然,诙谐地说:“看!蒋介石为我们‘护驾’来了!”大伙儿咯咯地笑了起来。

说也奇怪,那两只“苍蝇”胡乱地转了几圈,连个屁也没放,便飞之夭夭了。它哪里知道,这两辆带着敌人标记的汽车里坐着我们的朱总司令和陈毅同志哩!

普通一兵

5月12日傍晚,“夕阳无限好,晚霞尚满天”。古澶濮阳金辉洒地,中心阁、回銮碑八都坊……这些象征濮阳光辉历史的胜迹显现出诱人的雄姿。朱德在陈毅、粟裕等陪同下风尘仆仆来到了濮阳。

晚上,一兵团直属队举行欢迎会。许多只闻大名、未见过朱德的战士心里揣测起来:朱总司令一定是一个衣着光鲜、相貌堂堂的大人物;有的则想象,朱总司令喝令三军,驰骋疆场,百战百胜,一定是一位锦衣桂冠、神态威严的将领;还有的认为,总司令一来,一定车水马龙、前呼后拥。谁能想到这位指点江山、叱咤风云、驰名中外的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却穿一身士兵模样的旧军装,戴一顶褪了色的破军帽,穿一双粗布鞋,还系着鞋带、打着绑腿。异乎常人的是脸上嵌满了深深的皱纹,浓郁的眉毛又粗又长,满脸黑胡茬子挺拔拔得冒出有老长老长,或许是战事紧急未来得及刮的缘故,看上去很不合眼。然而,一个共同的感觉:他,人民的总司令,身材魁梧,位尊功高而使人敬佩,相貌慈祥而使人倍感亲切,衣着朴素而让人尊敬,喝茶自己端,吸烟自己点,用具自己带……一切的一切,完完全全像一个普通士兵。

参加欢迎会的人齐了,朱德好像塾师给小学生上课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

“我今天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和军委来慰问大家。”朱德谦逊地讲了一句,台下响起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刚入伍不久的战士拍了一下胸膛,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说:“嘿!听,毛主席还想着我们呢!”

“我们一定听总司令的指挥,为毛主席争光!”另一位新战士向左右的战友递了个眼色,发自内心地下了决心。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经过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最近两年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许多伟大的胜利,对党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德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我军的斗争史。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手不由心地摸摸结满茧的“铁脚板”:“你啊,赛过了敌人的汽车轮!”有的悄悄地掀起衣裳,痴痴地望着身上的伤疤,回味着艰苦的历程:“革命付出的是血和肉,留下的是意志和光荣!”

最后,朱德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要认清形势,把握战机,执行政策,遵守纪律,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金点石开,短短的一席话使大家看到了朱德特有的勇者的气概、智者的镇静、仁者的热忱。每个战士都树起了一个坚强的信念:跟着这样的统帅就能无往而不胜。

“你们要学毛主席”

有句古话:“济一时之急,则赠人以金;成终身之业,则赠人以书。”纵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朱德也总是鼓励将士们认真看书学习,文武并举。

5月15日,朱德在濮阳县孙王庄王家大院华野整军司令部分别接见团以上干部,询问部队的生活、学习、军事等情况,征求大家对时局的看法,对各级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和要求。交谈后,送每人一本马列的书或毛主席著作,并在封面上亲笔写了“你们要学毛主席”的题词,对全军将士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鼓舞很大。

大伙儿手捧着朱德的赠书,眼看着朱德苍劲有力、语意深长的题词,不禁联想起朱德一贯的教导:“一面打仗,一面学治天下。”要治天下,就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早在20世纪20年代,朱德就曾说过:“从辛亥革命起,我们搞的这一套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德国的马克思、俄国的列宁,他们的学说也许能给我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为了寻求革命真理,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舍弃功名利禄,远渡重洋到达欧洲。在莫斯科,朱德既学习马克思主义,又学习现代军事,他颇有感触地吟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认为毛主席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当革命萌芽遭到摧残,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毛主席就指出:“我们红军第一件法宝,名字叫作马列主义,这是一双革命的千里眼。而敌人却是盲人骑瞎马,看不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件法宝,名字叫作人民群众。这是大海的怒涛,可以把一切敌人统统淹没掉。”从井冈山会师到九十高龄,朱德历尽沧桑,但始终不渝地坚持看书学习,既是全军将士的统帅,也是大家的老师。

大伙一块儿啃干馍

5月17日,朱德在孙王庄西北角树林里召开华野前委干部、战士代表和战斗英雄、爱民模范会议。那时,没有礼堂,这片柏树林棵挨棵、枝搭枝,葱绿茂密,荫凉幽雅,既空气新鲜,又便于防空,是一所天然的大礼堂。

在会上朱德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讲:“新五军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我们要用‘耍龙舟’‘钓大鱼’的方法调动它、消灭它。”又说:“人民坐江山的日子就要来到了。这次战役关系就这么重大。毛主席已经为我们摆好了决战决胜的歼敌阵,现在就看你们的了。”

这些铿锵铮响的话好像催战的号角,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奋力备战,大伙儿越听越有劲,竟忘了休息,忘了吃饭。为了多听几句朱总司令的教导,大家决定就地午餐——啃干馍。那时生活很苦,吃的全是高粱面、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又凉又硬。朱德已经60多岁了,胃口又不好,可他也同战士们一样啃干馍,并且啃得有滋有味。朱德边啃干馍边和战士们促膝谈心。他问一个老家在南方的战士:“生活苦不苦?啃干馍习惯不习惯?”那位战士若有所思地说:“能和总司令一块吃饭,生活再苦心里也甜!”朱德鼓励大家,再打几个胜仗,江南一解放,就吃上大米了。大家一致表示坚决听总司令的话,艰苦奋斗,以苦换甜。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磨炼了大家的意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乃至和平建设时期,朱德总是号召大家发扬“啃干馍”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誉为革命的传家宝、修身养性的灵丹妙药。

朱德的扁担

一提起朱德的扁担,人们就会联想起井冈山上朱总司令下山挑粮的故事。在濮阳也流传着“朱德的扁担”的故事。

濮阳的5月,正是春种夏管的黄金季节。刚刚获得解放的濮阳人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朱德除集中精力指导部队整训外,还挤时间到田里帮助农民劳动。一天,朱德从田里劳动回来,路过一个菜园,看到井旁有一池清水,便脱下鞋子,卷起裤腿洗洗脚。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挑水。朱德看看那孩子瘦弱的身体,再看看那两只大大的水桶,关切地问:“小鬼,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为啥你来挑水?”那孩子看着总司令和蔼可亲的面孔,坦率地说:“我叫王爱堂,今年14岁了。父亲死了,我和母亲两个人过日子,母亲脚小,又有病,我就……”说着就放下担子,绞起辘轳。还没等朱德把脚洗完,他已经绞出了两桶水。当他放下辘轳去拿扁担时,朱德却早已抢到了手里,笑着说:“我来帮你挑!”

朱德挑起满满的两桶水,迈着坚实稳重的步子,有节奏地甩着胳膊,扁担颤颤悠悠,桶里的水一点儿也不洒,多么像一个挑担的老把式!甭说年幼的王爱堂,就是深通世故的老人也不会猜想他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威震敌胆、闻名于世的堂堂总司令!消息不翼而飞,当王爱堂与村民们知道那位挑水的“老兵”竟是朱德总司令时,无不肃然起敬,奔走相告。“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至今仍被濮阳人民广为传颂。

朱德补毛巾

“从俭入奢易,以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是朱德总司令的一首诗。无论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朱德总是崇尚节俭,艰苦朴素。在濮阳流传的“朱德补毛巾”的故事,就是他美德沧海中的一粟。

一天,晚霞似火,大地嫣红。朱德听过汇报,又到连队手把手地教新战士刺杀、射击、攀梯蹬墙、匍匐前进等作战技术。回到住处,放下肩上的背包,掏出那条跟了他多年的白毛巾,正准备洗脸,看毛巾当中磨穿了洞。于是,他不顾一天的辛劳,从房东那里借来一把剪刀,取出随身携带的针线包端坐在院子里一块捶布石上,补起他那条用了多年的毛巾来。

朱德身材魁梧,粗手大脚,拿起剪刀来却得心应手,使用起绣花针也轻巧灵活。只见他把那条不知浸过多少汗水,中间有几处“麻花”、几个洞的毛巾对折起来,顺折剪成四块,然后倒过来四边相对,缝在一起,四周又织了新边,不大一会,一条“新”毛巾便制成了。

朱德把那条缝过的毛巾,折了又折,叠成了一个巴掌大小的方块块,像妇女们用棒槌捶布一样用手拍打着、欣赏着。他看到站在他面前的警卫员目不转睛,若有所思地看着他,不禁嘿嘿笑着说:“像不像条新毛巾啊,小鬼?”警卫员赞赏地点点头。朱德又语重心长地对警卫员说:“艰苦朴素是革命军人的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这点是不能忘记的啊!”警卫员点了点头,默默地掏出小本本,一字一字地记到了本本上。这时,房东王秀珍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说:“老总呀,你真是人民的总司令!”

与赵老三的一席话

一天早饭后,朱德来到濮阳街头,走到四牌楼西边赵老三的货摊前,和蔼地问:“老乡,你的生意怎么样?”赵老三看着这位“老兵”穿身打着补丁、褪了色的军装,粗手大脚,说话随便,以为是位伙夫头,脱口说:“请坐吧,老班长!”

朱德和赵老三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交谈起来。朱德问赵老三叫什么名字,住在哪条街,家有几口人,有没有土地,摆货摊收入多少,交多少税,生活能不能顾得住,等等。赵老三一边回答着朱德的问话,一边泡茶递瓜子,都被朱德谢绝了。

朱德还特别详细地询问了工商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赵老三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因为那时濮阳执行政策过“左”,侵犯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繁荣。朱德回到司令部后,立即和有关人员通气,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拿枪消灭了很多敌人,取得很大胜利,还要在政策上打胜仗。毛主席把政策规定得很好,要我们大家执行,我们要遵守纪律,执行政策,保护人民的利益,一面打仗,一面学治天下!”

不几天,冀鲁豫区党委就派出工作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过“左”政策一一做了纠正,使濮阳的工商业很快繁荣起来。人心归向,军队爱护人民,人民支援军队,军政军民关系也较以前更密切了,濮阳的革命和建设比翼竞飞。

(冯九成)

来源:濮阳党史

Hash:7f9501a3e26a60e3bb79b9e1955c7006616a52eb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濮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