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曾有一处比“故宫”还华丽的建族群,你知道吗?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黄河岸边,有一处可与故宫媲美的建筑群,那就是汾阴后土祠。

这个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后土祠正式建庙始于汉文帝后元元年。汉武帝刘彻改庙为祠,从元鼎至天汉元年,八次巡幸汾阴祀后土,设坛施祭,大筵群臣,作《秋风辞》赋。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即兴作《宝鼎之歌》,并改年号为元鼎。 在汉代祭祀后土祠形成国家的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大祀。随后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三次来此祭祀,并下令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这次祭祀活动,国库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

据《庙貌图碑》所记,北宋时期的万荣汾阴后土祠庙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约合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526米,面积约为 631200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面积上比北京故宫还要大。到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

其实最早来后土祠的人是轩辕黄帝。那时候后土祠还没有建起来,只是在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高十余丈、宽二里余,长四五里的高崖,史称“脽上”。轩辕黄帝就是在“脽上”这块风水宝地扫地祀土的。

“脽上”三面临河,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水草丰茂,鱼跃河涌,就是东方的伊甸园。当时轩辕黄帝阪泉(山西运城)打败了蚩尤,带着疲惫不堪的部队和人心惶惶的战俘来到了这里。如何定天下,稳民心,避免这种激烈战争的发生?走在“脽上”这方沃土上,轩辕黄帝在深思着这个问题。

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母亲又是谁,母亲的母亲又是谁?大家的先祖会不会是同一个母亲?望着田野里郁郁葱葱的麦子,大豆等他看到了答案——土能生万物。最早的那个人,就和庄稼一样,莫不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想到这里,轩辕黄帝在哪里筑了个土坛,把部队和战俘都叫到坛上,郑重地告诉大家,我们就是一家人,这家人祖先就是大地母亲。以后有事大家好好商量,不能再打仗了,再打就对不起祖先。说完后举办了简朴而隆重的祭地仪式。

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冲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秋,黄河决口,后土祠建筑荡然无存。清同治九年,荣河知县戴儒珍将此祠移迁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就是现在的后土祠。虽然这里“故宫”成为过去,但面对滔滔黄河,你仍会浮想联翩,远去的“故宫”就在眼前若隐若现。

Hash:907e099f72c206a423defa7491862a1391cd4ed6

声明:此文由 黄土坡上的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