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后土庙,宫殿式递进布局重要典范,一神独尊、多神并祀是特色

后土建筑虽为地方信仰的产物,但其在出现之初就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崇高之意,其建筑表现也受到地方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例如汾阴后土祠,在西汉时期受汉武帝亲临祭拜,其规制与皇家祭祀建筑等级相当,规模恢弘;介休后土庙虽未找到帝王亲临祭拜的记载,但据庙碑记载,介休后土庙规制可与皇家行宫相当。可以说介休后土庙是山西后土建筑中宫殿式递进布局的重要典范。

介休后土庙建筑群在布局上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在有限空间内因势而置,纵错承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布局序列——纵向双轴,南北围合。

后土庙所处地势最高,背靠城墙,与三清观依地势升高前后相续连接。三清观——后土庙整体建筑群,循地势升高由南向北,依次展开。现如今,介休后土庙建筑群依然保留了当时的建筑序列,但是城墙已随城市发展而无,但后土建筑群递进式院落布局依旧独具特征。

介休后土庙空间布局依中轴线依次排布三清观影壁、山门、护法殿、献亭、三清楼(即献楼)、后土大殿,后土庙影壁、山门、娘娘庙居东侧纵轴线上,体现了“尊者居中”的传统礼制思想。两侧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东西配殿、钟鼓楼真武庙、三官祠,左右布局均衡平稳,表现出持重、静穆的审美意趣。

这种格局,同样对应了道教的木、火、金、水四正,“土”列居中,五行俱全,可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后土庙这种建筑序列一步一步纵向进深,依次递进,同时又向横排伸展,既生动变化又井然有序,整体布局主次分明,因势相拥,环顾呼应。在总体视觉艺术形态中,由前导空间、主体空间、重点空间以及附属建筑空间共同构成了开敞与封闭相结合、主从与附和相协调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庄重肃穆与娱乐活跃的不同空间氛围。

前导空间由庙前广场、三清观影壁、天王殿和构成。影壁作为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手法,在后土庙中也被采纳,其精彩之处在于两侧壁心琉璃饰件“麒麟闹八宝”、“二龙闹海”;后土庙影壁壁心同样是琉璃饰件“二龙戏珠”、“蓬莱仙阁”。琉璃艺术精湛,叹为观止,保存至今依旧华彩非凡。远处可见后土建筑群的屋顶层峦迭起,琉璃影壁似一道屏障立于庙前广场以北,利用“藏而不蔽”的视觉效果引起对影壁以北建筑院落景观的好奇。影壁以北便是山门天王殿,这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砖结构殿宇,整座后土庙建筑群也由此拉开序幕。整个起景空间营造出立面层叠的视觉效果,以琉璃艺术繁复的装饰效果与周围环境形成反差视觉。

过渡空间由护法殿、献亭围合院落构成。走过山门,进入护法殿,这是一座过殿,建造古朴,殿内塑道教四大护法神;出护法殿,迎面是一条长约十米的甬道,甬道另一端连接着献亭,这是一座由十根柱子支撑,以卷棚顶加盖,四面敞朗的建筑,立于高基之上。

主体空间由三清楼、戏楼组合而成,三清楼是后土庙中脊顶结构最复杂,高度最高的建筑,现存为明正德十四年修缮。楼总高 15.2 米,下为三清殿正殿,上为三面围廊的三清楼(也名八卦楼),背面为后土庙戏楼,这是一组集合殿、台、楼三位一体的崇楼合体建筑。三清楼的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和戏楼重演歇山顶巧妙衔接,呈现出重檐反复、结构多变、繁华复杂的样态,这种设计在明清古建筑遗存中实属罕见,艺术价值极高。

东西配廊至北转折与三清楼相连,使得这座古建中心稳定,重点突出,结构紧凑。三清楼背后是后土庙戏楼,左右开重檐悬山造,八字形影壁,中间突出抱厦,台面虽高却低于三清阁楼,巧妙解决了“乐上神下”的矛盾。

三清楼两侧建有钟、鼓楼,均为十字歇山顶结构,对称布局,小巧别致。三清观内,由护法殿至三清楼的院落两侧,各建有东西廊庑,面阔十间,殿内塑千尊彩塑,上中下三层排布,诸神脚踏祥云,以行进中的姿态展示出“万圣朝元”之境。彩塑的艺术价值崇高,是我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道教系列群神像。从三清楼下台阶,过后土庙戏台底部,穿过后,豁然开朗,宏伟壮观的后土庙大殿矗立于眼前。

重点空间由后土庙大殿、两侧配殿、戏台围合而成院落。大殿筑基广阔,殿体高大,屋顶全以黄色琉璃铺盖,以显后土娘娘之尊贵,正殿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以重檐歇山顶加盖,左右各设配殿三间(左真武庙、右三官祠),占地 221 平方米,是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最大,最宏伟的建筑,是整个后土建筑群空间布局的高潮,这也契合了祭祀朝拜礼仪的情感。大殿前檐悬有“厚德载物”横匾一方,为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 1998 年所题,檐下雀替斗拱也极具特色,雕饰精美。

抬高的大殿建筑位于整体布局的至高,位于台基之上,由戏台两侧的紧促台阶进入院落,视觉感受顿时豁然开朗,院落空间衔接设计形成欲扬先抑、欲明先暗的空间体验。大殿前成月台,月台与戏台间形成下沉的院落空间,月台中间布置香炉,构成院落空间的视觉中心,凸显了重点空间祭祀属性,香炉中升起缕缕紫烟,为身后的后土大殿蒙上神秘面纱。开敞与闭合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起伏,院落的开敞活跃和大殿内部祭祀肃穆崇高之间形成强烈反差,院落以“娱神”、“娱众”,而殿内以“敬神”、“礼神”。

附属建筑空间由娘娘殿、吕祖阁、关帝庙等共同构成。娘娘殿位列后土大殿院落以东,是一座单体建筑,建造时期及修缮无从可考。西起第一庙为吕祖阁,明崇祯十二年所建,院南为单进牌楼门,西北东三面为砖券窑洞,其上建木构走廊,与出檐阁楼衔接,北面为卷棚抱厦纯阳楼,这是明清阁楼建筑的典型构造方法。第二座是关帝庙,创建于明万历二年,南为戟门厢房,北建无梁窑正殿,上为春秋楼。

至东为土神庙,清雍正十年所建,现有正殿、东西厢房及牌楼。三庙相连,坐北朝南,正对卷棚硬山顶三连戏台,这也是山西戏台建筑中一颗璀璨明珠,绝无仅有,建筑艺术和民俗艺术特色鲜明。台前空地广阔,台间高大,台口开阔,是为民间酬神演戏,庙会庆典的主要场所。

综合以上,介休后土庙现存以多个院落组合、层层递进的布局,重点突出,中心崇高,符合祭祀心理的情绪转折。在祭祀类建筑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不可僭越,建筑设计布局中加入祭祀人群心里的需求,以欲扬先抑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得后土祭祀信仰在主体空间和重点空间院落达到高潮。空间表达的视觉艺术效果结合心理起伏与崇拜祭祀的情绪转折,是后土建筑作为民俗活动场所的重要特征,也是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

以多个院落组合并层层递进的宫殿式建筑布局的后土建筑中,其组成形式大多采取的是院落的纵向组合、横向延展的模式。在组合之后,其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存在一定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在以山门为始端的前导空间里,相应布置戏台、献殿以及正殿等建筑。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中,无论是在设计规模上,还是对应等级上,均有非常严格的区分。其中,正殿无论开间数、屋顶形式,还是斗拱、鸱吻的级别,均高于其他建筑,不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正殿的重要的中心地位得以显现。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中,不同院落之间彼此独立,通过不同单元主体建筑以及两侧配殿,构成了具有独立性的空间形态。

后土建筑布局组合的民俗化特征

与道观、佛寺的空间布局设计不同,后土建筑在空间组织及殿堂配置上,均不受宗教规矩约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灵活且亲和。在相关祭祀礼法的影响下,在组群布局中,祭祀类祠庙采取的布局形态普遍为殿廊门庑的殿堂配置和前朝后寝的宫室制度,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不过,后土建筑属于民间信仰观念极强的一种特殊祭祀建筑,表现出了较强的个性化、人情化特点。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特定的神祇神格、形象以及民间信仰等内容具有很大关联,通常来讲,后土建筑的主神是一尊,其余陪祀诸神通常位于两庑之中,或者是位于正殿两侧设置的挟屋、耳殿等殿宇之中。但在民间社会,受民间信仰简单朴素观念的影响,却往往发生主神家族的神化现象,如主神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比如,在某些祭祀建筑布局中配置梳妆楼甚至成为祀奉女性神灵的一种标志,晋东南地区的后土建筑中这样的配置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这便是后土建筑民俗化的突出表现,更亲和也更人性。

后土建筑作为具有较强独立性特点的祭祀建筑形态,其特色主要表现在殿堂配置、神谱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等不同方面。比如,从神谱结构上,“一神独尊、多神并祀”是其主要特点。与之适应,从殿堂配置上,一般在正殿的中轴线位置上来祭祀主神,在前面空间序列中,通常不会存在供奉其他神灵的殿堂。同时,一般将其他神灵供奉在廊庑中,在为这些配祀神灵设置独立殿堂的后土建筑组群中,这类殿堂并不会出现在组群中轴线的位置上,大多位于正殿两侧的位置,进而能够形成一种拱卫正殿的形式,凸显出正殿的主体位置。

在后土建筑中,其空间组织特点以及殿堂配置上,也符合对应的文化特点,受专享配祀的祭祀礼仪制度的影响,但不拘泥于普遍规律,伴随着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属性。此外,后土建筑的形制在具体的建筑表现和手法方面,主神家族的神化通常会反映在建筑组群的形制上,这些现象均反映了特定后土建筑的个性特征,这其中的地方民俗信仰观念反映在建筑空间布局中的特征也就更加突出。

转载:腾讯网

Hash:8e584dda17ec2c0ce1e1eb7e70ff802c50a7a870

声明:此文由 荣耀三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