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还有一种文化遗产叫水磨
目前介休唯一保存完整的二盘磨
近年来,介休有二张名片引以自豪,一是寒食清明文化之乡,一是琉璃之乡。殊不知,介休还有一种快要被遗忘,但实在不应被遗忘的文化遗产,叫水磨。
介休当之无愧的水磨之乡
水磨历史,据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徐杰舜主编《汉族风俗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和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年2月版黄金贵主编《中国古代文化会要》共同考证,是由西晋杜预(222一285)在前水碓基础上发明的,南北朝时中国南北方己大量应用。
介休水磨史,最迟不会晚于唐代。现存介休市博物馆唐贞元十一(795)年洪山《法兴寺碑》载:“……源神后水磨一分。保和沟水磨一分”,就是确证。一种物象记入碑文,无较长历史和一定数量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洪山一带水,应当在隋唐之前,与最早的水磨相差不远,至少也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
再说数量,笔者出生于因水磨遍布一沟而命名的磨沟村,对水磨有一种特殊的怀旧情结。随着年令增大,深感时日不久,为不使水磨文化彻底消失,对介休水磨分布状况,到几个村找了八十岁以上老人调查。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水磨分布在全市洪山镇、连福镇、三佳乡、义安镇、绵山镇5个乡镇的洪山村、磨沟村、石屯村、东狐村、西狐村、东刘屯村、连福村、迎远堡村、西湖龙村、东湖龙村、窑则头村、武屯村、三佳村、南两水村、北两水村、永庆村、东堪泉村、兴地村等18个村,共计115盘(以上仅为个人调查所得,欢迎補正)。据了解,灵石西许一带历史上也有几盘水磨,阳泉娘子关村也有水磨,现保存一盘已成景点,名为“水上人家”,其他地区有无不得而知。
综上,介休水磨历史之久,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在三晋范围内是少见的,称之为“水磨之乡”,是当之无愧的。
水磨维系着介休世代人的命运
加工粮食,是中华古代先民进化到文明时代,维系生命懒以繁衍的必要手段。据专家考证,磨最初叫石岂。战国《世本-作篇》载:“公输班作石岂”,公输班即鲁班,石岂即磨,汉代称磨。最早发现石磨是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17000年前残石磨盘,后来又在河南新郑裴里岗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距今8000年的石磨盘。石磨动力经历了手动、畜劲、或风动后,最终被动力较大可持续运转的水磨所替代。水磨,作为中华大地粮食加工的主要方式,从南北朝一直沿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动力的普及,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那么,水磨对介休人吃饭的贡献有多大呢?从我记事起,介休人吃面,除过部分山村加工些燕麦、莜麦、荞麦等品种稀数量小的面外,绝大部分是水磨加工,只有少部分用畜力石磨加工。因此,各村水磨一年三百六十五昼夜不停,除非迫不得已要进行机具维修或河道清淤。尤其年前一个多月里,更得排队昼夜守候。否则,腊月磨不下面,误了蒸供献用而找人借,那可是挨家人骂和让众人笑的大事。除此之外,与我市交界的汾阳县、孝义县、灵石县、平遥县的许多农村的老百姓,还要不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车拉畜驮着来介休洪山、磨沟、石屯等村一带加工粮食。
由此可见,水磨对介休人祖祖辈辈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是任何历史文化遗产都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水磨贡献,除加工食用面粉外,还要加工制香主料柏面、柴面和配料榆皮面。其重要,得从烧香说起。众所周知,烧香是为-祭祀。《左传-成公三十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至于老百姓,祭祀更是头等大事。管你什么宗教,什么神佛,只要是直接管事有用的,供在一起,一年中四大节八小节,还有每月初一、十五二十四个猴猴(介休方言很小)节,都要祭祀烧香。从下地记事起,每逢过节奶奶都要让我这孟氏顶门男子去烧香瞌头,至于为啥,她不懂,我不问,好奇照办就行。
佛教经典说:“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据说,供香点燃后,香烟袅袅上升苍穹虚空之中,受供神灵才会知道你的供奉之愿。否则,心再虔诚,献再贵重,受供神灵不知,岂不白忙一场。可见,烧香有多重要。直到现在,宇宙飞船己上月球,人类将在太空居住。但是,老百姓还祭祀烧香,我以为对此不能简单地扣“迷信”大帽。对于无职无权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沿袭这种民俗,表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后人兴旺的美好愿望无可厚非。虽不应提倡,但亦应积极引导,使古老独特民俗健康地传承。
话说回来,制香所用原料为柏木和杂木,粘合辅料为榆皮,要把它们加工为面粉,谈何容易!手动是笑话,畜动是梦想,自然就得靠水磨。在洪山、磨沟、石屯等水磨集中的村里,有些地处偏远的水磨常年加工“香面”。记得就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最严厉的曰子里,十五六岁的我还半夜三更和奶奶父亲一起,到离家二三里的洪山磨沟交界的“洞上磨”偷偷磨柴面和榆皮面,供自家和卖给洪山家做香,以换取填饱肚子的零花钱。
历史上洪山一带的香,曾销往内蒙、河南、河北、陕西等省市和全省各地,与陶瓷成为介休和外地联络的挢梁与纽带,同时也是养活洪山一带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
水磨的功劳,应当载入介休史册。
水磨坊遗址
洪山断流,水磨消失
水磨,是承载了介休一千多年历史,养育了介休先民世代生息繁衍的具有地标意义的文化遗产。
但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入二洪山泉水断流后,全市110余盘水磨己相继毁塌,仅存洪山到磨沟少数遗址。因为磨盘转速较快,大人不留神时也有危险,磨面时禁止十四五岁以下小孩随玩。所以,现在40岁以下的人们,对水磨的记忆模糊不清,更不要说对其文化意义的理解了。
由于南北方地势的不同,水磨有两种:南方地平水大,采用一个立式转轮带动数盘石磨的方式。《魏书-崔亮传》曰:“亮在雍州读杜预传,见为八磨,嘉其有济时用,递教民为碾……”,可见是用一个立轮带动八磨的。北方地陡水缺,是用一个卧轮带一盘石磨。其工作原理,明代王祯《农书-杵臼门》有载。介休水磨是在河水上制置三个闸口,中间为调节水流的大阐口,左边为丈余长45度的大水槽,冲激大木轮带动三四米的立轴带着磨房内立轴嵌着朝上刻有规整磨齿的下磨盘旋转。上磨盘置入粮木斗,粗绳吊住,用木桩顶着不得转动,再由一根小木棍绞住磨盘吊绳,配合水量控制转速,调节粉未粗细。右边水槽窄而短,以较小水量冲激小木轮带动磨房内-木制箩筛前后摆动,利用撞击立式木桩震动力将面粉筛下,其声音“噔打噔打”悦耳动听,小时候常站在旁边久听不厌。
水磨,不仅为古代先民的生活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是古代先民因地制宜发明机械的伟大智慧。因此,有学者指出:水磨的发明是人类机械史上的一次伟大突破,这是人类第一次大量运用轴、齿轮和杠杆知识为农耕服务,这不仅是农业科技的伟大创造,更是对人类动力文明史的巨大贡献。
既如此,介休作为三晋乃至北方最古老最量多的水磨之乡,有必要保护和弘扬这种文化遗产。但是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是,介休境内所有水磨已不复存在。为让后人了解水磨文化,我让本村水磨第四代传人郭瑞华制作四比一的水磨模型,
2016年5月份又发现了本村原郝氏“二盘磨”,是唯一尚存较完整水磨,我即向市文化局趙晓峰局长汇报,他兴趣盈然地邀建设局、经贸局、宣传部的几位领导前往考察后,拟定审批郭瑞华为水磨文化非遗传承人,将二盘磨列为县文保单位,并申请专款予以维修保护,但因种种原因以上措施未果。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趙局长对保护水磨态度坚定,承诺不管困难再大,明年要落实以上措施。(孟满喜)
编 辑:潘琳 责 编:焦英俊
Hash:767b09e2e09d65866c3d7b1a963e23cf41790209
声明:此文由 都市矩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