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讲述:先有邬城店 后有介休县

关注我

介休东北三十余华里处,有一个隶属连福镇,名为“邬城店”的古老村庄。有多古老呢?在介休市井一直流传着“先有邬城店,后有介休县”的说法。

经多位专家多方考证,验证了这个说法的合理性。邬城店为春秋晋置邬县的故治,《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晋“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公元前514年,即春秋晋顷公十二年,著名的晋大夫“祁黄羊”祁奚的孙子祁盈为晋侯所杀,祁氏之田被分为七县,介休境内始置邬县,封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辞海》中也有相关记载:“邬县,古县名。公元前514年晋分祁氏采邑置七县,邬居其一,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北。”公元前221年,秦代设郡县,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为介休。

《介休县志》亦有记载,“邬城在县东三十里,即弥牟邬大夫时故城,今称邬城店。”邬城为县邑,位于官道旁,供过往客商行侣饮水歇脚之铺店林立,后县邑废置,称之为店。

但凡历史悠久,必留珍贵遗藏。70岁的原村委书记原家福说,前几年山西省文物局曾到村子的南堡墙外寻找过邬大夫墓,也有外地邬姓人来村里寻找过宗亲。约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们搞水利打水井的时候,曾挖出过一对铜瓶,据说仍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里。村里曾有好几个庙,现村委所在原来是一座西方庵,村委西边是老爷殿,老爷殿对面有一座戏台。村东有魁星楼,村西北是三清庙。与三清庙相对的是“邬城寺”,位于和田岳堡村的交界处,什么时候建的说不清楚,但记得里面供奉着4、5米高的大铁佛,一根佛指就十几斤,当年拆除的时候,三辆大马车才拉完……

现在该寺只剩一座石碑尚保存在村委大院内,数百年风雨侵蚀,风化剥落严重,部分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好在有心人已将之拓印了下来。自小在邬城店村长大的,介休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家敏,进行了原碑拓片保护,在碑拓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重修邬城永利寺妆严功德碑”“大明正德九年”等字样。

原来村民们说的“邬城寺”,正名为“永利寺”。《山西通志》有记载,永利寺在邬城西,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在山西张壁古堡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任兆琮编撰的《介休历史纪事》一书中摘录的“重修邬城永利寺妆严功德碑”碑文摘要中记载:宋大观元年春正月吉日……为乡民香火院……元大德僧福赟暨门徒海谦见其圣像雨淋残缺又重修饰而增益……改元为洪武元年遭玄空回禄之灾……成化二年(1466年)又修。正德六年复修,大明正德九年立石。修造主持觉登门徒首僧”“明正德九年,1514年夏重修正殿5间,妆金佛像,悬塑千佛。左观音殿,右地藏殿,中水陆天王殿……”字眼间可见当时永利寺规模之大,亦可证当时邬城店村之繁盛。

原家福说,村里以前还有四个大门,除了北门没有见过外,东门、南门、西门拆的时候他都亲眼见过。清朝时出过一位姓张的参将,张家的楼房院、旗杆巷村里老人们都知道。据说有牌楼、牌匾、照壁、拴马柱、大大的马场、高高的旗杆等。据传,那位参将奉命上阵前,坐骑战马躁动不安,他认为是不祥之兆,遂割辫留家,嘱咐家人若他回不来,便以辫入冢,后来果真一去再未归来……

将军岁月埋,时光碾压而过,旗杆巷没了,楼房院也早已失掉了当年的气势和风光,只余荒院废屋。村里另还有一座三进古院,也是破败不堪,更不幸的是,就在前不久遭了贼,院里的歇厦、石狮均被盗。原家福无奈地说,因为村里藏有古墓的传说和曾挖出铜瓶的事,多年来引得盗贼频频光顾,到冬天的时候能看到地里有很多盗洞,影响了正常耕种,也对村民生活造成了影响。

文物的丢失、古建的败落、本村历史文化传承的断层让人叹息,但村内新修的整齐而高大的屋舍却令见者心喜。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汰旧、造新原是常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越过越好!

这是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古村,因为村民们一直秉承着勤恳的美德。原家福说,早年间,村里的木料场、车铺、推车铺很多,张兰木业社的匠人80%都是出自邬城店。如今虽然已没有人从事木业了,但有搞运输的、有搞装潢的、有外出务工的,人们凭着自己的努力正过着和谐而安康的生活。

文、图:温晓丽

图文编辑:王文涛

本文刊登于《城市资讯》343期第38页

Hash:081f48ede8ec9dcf263d8a60da53434942ede753

声明:此文由 介休城市资讯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