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茶亭供茶习俗让“方婆遗风”千年不泯

婺源自古盛产茶叶,并形成了一些别具特色的茶文化和茶俗,其中,在茶亭“烧茶礼客”的习俗从五代时期一直流传至今,体现了当地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现如今,在婺源的崇山峻岭及山间古道上,依旧可以看到诸多古茶亭遗迹

婺源茶亭供茶习俗让“方婆遗风”千年不泯

-

婺源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誉,被淡淡炊烟笼罩的马头墙民居、层层叠叠的山间梯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无数的游客。婺源不仅有秀美的风景,还留存着“添孩植树”“公议茶规”等众多独特的传统民俗。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沿袭着一项千年习俗,那便是在茶亭中“烧茶礼客”。

婺源自古便是“茶乡”

民间茶俗五花八门

婺源不仅是“中国最美乡村”,还是全国著名的“茶乡”。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记载道:“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婺源绿茶自秦人取蜀后始产,至宋代,已位列六大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期更是被赐为“贡茶”,流传至今,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愈发芬芳。近年来,婺源荣获了“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众多称号,“茶乡”之名愈加响亮。

婺源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施明告诉记者,在千百年茶香的浸润下,婺源自古流传着“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的俗语,也衍生出了众多与茶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时在亲朋宾客面前冲泡,并向公婆和宾客敬茶;小孩出生后第一次沐浴要用茶叶煎水来洗,称为“洗儿茶”;恭贺亲朋生日、寿诞时,妇女们会送新布鞋,并在鞋内放置茶叶,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之兆意……

江西茶文化研究专家余悦介绍,在婺源,自古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以茶见情蔚然成风,有讲究儒雅风流的“文士茶”、追求茶贵形美的“富室茶”以及简朴真诚的“农家茶”三种茶道,它们均来自于民间习俗,并且反映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形态。

在简单古朴的茶亭

为往来行人提供免费茶水

在婺源,曾经流传着一首歌谣:“粉墙黛瓦戗角屋,乡村都通石板路。五里十里建茶亭,来龙水口参天树。”据《婺源风俗通观》记载,清代婺源有茶亭246座,在当时全国来说属于较多的地区。当地人对茶的钟爱,从县境内几乎随处可见的茶亭便可见一斑。至今,这里的绵延青山和田间古道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时茶亭的遗迹。

这些茶亭有的粗犷原始、古色古香,有的精雕细琢、端庄优雅,但无论是什么风格、什么形制的,它们都是婺源的标识性建筑,相当于当地的路标。

在婺源,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自古便在茶亭中置炉烧茶,为往来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元代池州教授王仪在其《过五岭》诗中写道:“五岭(五岭中有一岭在休宁,另外四岭则位于婺源境内)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赖是佛者徒,岭岭茶碗设。”可见当时婺源地区的大多数茶亭都有为行人提供免费茶水的情况。

据悉,一般茶亭烧茶的用具是茶瓶,舀茶用的是一个斜面小竹筒,盛茶的是茶瓯,这些器具与古色古香的茶亭相映成趣。余悦告诉记者,婺源茶亭供应的茶水大多是用乡民自采自制的茶叶冲泡的,泡茶的水往往是山泉,“这些茶水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醇厚而浓郁。”

派专人管理茶亭

作为地方重要公益事业

有人不禁会提出疑问,在茶亭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所需的经费和烧茶的人都是从何而来?

原来,在茶亭“烧茶礼客”自古就是婺源当地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这些茶亭或由宗族捐地修建,或由乡绅儒士牵头集资,并捐基址修建,都是义务性服务的公众慈善事业。而修理茶亭、管理茶亭、添置茶碗茶壶等工具的费用,或由捐资人提供,或由乡民共同承担。

当地茶农詹九生告诉记者:“征集费用有两种形式,一是茶亭自建立之初就有固定的田地,每年的收成或租金用于维护茶亭。二是每年冬至前后,茶亭的管理者会到附近村庄‘收冬’,也就是收集村民捐赠的钱财或物资,用以维持茶亭。”

记者从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了解到,旧时,一般距离村子较远且地处偏僻的茶亭附近,都会有一户农家。男的耕种山田,女的在亭中烧茶,并做一些针线活。据介绍,茶亭管理者不仅为行人烧茶,还会在路人发生急病或有特殊情况时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这些行为除了是人们的自觉之举,有时则被作为对违禁者的惩罚,如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重禁养生河约底》中就指出:违禁在养生河中捕鱼者,“旧罚烧茶一月济众”。

传统习俗源自五代时期

朱熹盛赞婺源茶亭带兴茶风

关于茶亭免费为行人提供茶水的起源,在婺源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詹九生告诉记者,五代时期,婺源有一位方姓阿婆,为人慈善,在赣浙边界浙岭的凉亭设摊供茶,常年不辍,但凡遇上贫苦人家和劳动人民喝茶,方阿婆都不收取茶钱。

方阿婆去世后,被葬在岭上,人们感怀她高尚的品德,堆石为冢,《婺源县志》称这座墓为“方婆冢”(至今,这座墓依然是婺源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当地乡民受到方阿婆的影响,纷纷在茶亭中挂起“方婆遗风”的旗子,效仿她烧茶待客。从此,茶亭习俗在婺源流传开来,不仅在路亭、桥亭,就是商家的店亭也会设灶烧茶。

詹九生说:“宋代,婺源茶亭已经非常普遍了,并且都是免费的,这与当地走出的理学家朱熹有着密切关系。”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朱熹回乡扫墓时,途经一座免费提供茶水的茶亭,十分赞赏此举。因为朱熹在家乡的影响力很大,受到他的“点赞”后,茶亭免费提供茶水之风越发兴盛。

方婆遗风无处不在

为“茶香婺源”增添风采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这一习俗在婺源依旧十分常见。当时出版的地理教科书《珍儿旅行记》中,就有关于婺源茶亭的记载:“在这平坦大道的中间,每隔三里五里,必有一座茶亭。茶亭建筑得整齐华美,很像有钱人家的大厅,靠近两壁处设有长凳,供人休息。亭角上放着茶灶,一缕缕茶香从灶内飏出,灶旁放着几只竹杓,任人解渴,不要茶钱,也没有人监督。”

“现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一些茶亭的功用逐渐消弱甚至消失不见。”詹九生称,“即便如此,在婺源一些较为偏僻之处,这一习俗仍旧在延续着。有些茶亭则会选择在集日、寺庙的朝拜日等特殊日子为行人提供茶水。”尽管时代变迁,婺源淳朴热情的民风仍在延续。这种民风的延续不仅仅体现在茶亭习俗中,还体现在当地人生活的许多方面。若有行人感到口渴,到婺源人家门前讨口水喝,会被引入家中热情相待。此外,在婺源随处可见的茶店、茶栈中,不管买不买茶,只要进店都能喝上醇香甘甜的茶水。

记者:宋雅倩 编辑:涂晓珺 美编:黎彦婷

Hash:d0c049adf219d39fc08679635c85a7b4daf49b1c

声明:此文由 在婺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