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这些古村古建筑如果开发出来,会不会是下一个婺源,景德镇?

关注我们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都昌县发现古民居遗存195余处,主要分布在苏山乡、阳峰乡、多宝乡、汪墩乡、三汊港镇、徐埠镇、北山乡、鸣山乡、土塘镇等,已公布县保单位13处,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名录80余处,对遗存下来的民居古建进行了登记,并录入了数据库。但是这些古建筑大都零星分布,保存完好的古建只有鹤舍、汪墩。

一、鹤舍古村

鹤舍古村位于江西九江都昌县苏山乡境内,始建于东汉末年,成村于明代初期,发展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全村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的历史古村。

鹤舍村的古建筑群属十字架、硬山顶、砖木结构,室内装饰主要突出在正堂天井周围的门窗、梁坊、柱托上,装饰手法有浅雕、浮雕、透雕,其内容除民间吉祥寓意图案外,还有历史神话传说等。《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牡丹亭》《聊斋》等一些优秀影片曾在此摄制大量的镜头。

据统计,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有23栋,整个建筑群为一栋曲尺形,由十八间大屋联合组成,围着建筑群前一方池塘而建,以祖厅为中心,建筑群外观整齐划一,每栋屋之间屏头叠起,凤尾飞翘,屋屋墙体相连,户户道相通,雨天串门不踏泥泞,所有通道由麻石铺成,其建筑环境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全村古屋、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是都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鹤舍古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12月,鹤舍古村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汪墩石树围屋

石树围屋位于都昌县汪墩乡大桥村委会。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马头墙,面阔45.7米,进深58.7米,部分建筑为歇山顶,正门门楼有红石刻戏台人物、动物图案等,门额有青石刻“渤海垂荫”四字,由5幢大房子组成,天井多为红石铺就,素土漫地、建筑规模及建筑风格为都昌古建筑的典范。200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近300年,保存完好,是一栋深庭大宅式的清建老屋。因围屋位于石树村南,老百姓称此屋为“南边圈”。该屋占地约11亩,近7200多平方米,是一幢拥有大、小房间138间,大天井48个,小天井难于计数的砖木结构的四间、六进棋盘屋。廊檐门窗,雕梁画栋,通道幽深,迂回曲折,室内采光,安排合理,八面通风,晾晒方便,晴可遮阳,雨可避雨,进入圈内,如人迷宫。此幢古宅,距今251年,曾入住户44户,280余人。

三、老爷庙

都昌老爷庙位于多宝乡龙头山首,与星子县隔湖相望。旧为龙王庙,建庙久远。该庙基以花岗石条堆砌7米高,右侧有阶梯曲折而上,庙群总面积为600多平方米,分主庙、龙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厅、厨房6部分,附属建筑分布主庙两侧。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主庙面积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宽14.2米,进深26.8米,系穿斗与架梁式混合结构,共52个立柱。庙内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正殿,中部为游楼,下部为万年台。庙内门窗梁坊雕刻花纹并涂以丹漆。1983年县政府又进行了修缮。为江西省省级保护文物。

庙内门窗梁坊雕刻花纹并涂以丹漆。殿内有“定江王”塑像。庙的两侧墙壁嵌有石碑2块,右为“鼎建左蠡元将军庙记”,左为“加封显应元将军庙记”。正殿前有方形花岗岩石立柱,上阴刻对联,上联是“数百年庙貌重修偏颂吾王功德”,下联为“九万里威灵丕显顿平蠡水风波”。庙门平台两侧有石狮1对。庙后有朱元璋点将台”和“插剑池”遗址。庙左岩上有“水面天心”摩岩石刻,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题。

四、土塘刘溉鼓楼

刘溉鼓楼位于都昌县土塘镇信和村委会鼓楼自然村。坐东朝西,楼进深8米,宽8.5米,楼高约6米。为明代正德年间刘溉而建,刘溉明正德二年进士,先后望江等县知县、苏州知府、吏部天官衔,为官清廉,有政绩,明廷旨谕在本村建鼓楼旗表贤劳。

(视频来源:鄱湖之都)

鼓楼后是一栋明建三进两井古屋。一进是万年古戏台,戏台两边是化妆房及行头把子房,大天井两厢是观戏楼,二进厅是观戏厅。大天井两头雕窗刻柱,四角均是龙狮撑,红色础石镂有花纹。自明代以来,历经沧桑,鼓楼的今昔面貌虽不尽相同,但主体没有大变动,为县仅存唯一楼阁,对了解当地宗祠的形制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五、袁如岗湾村

袁如岗湾村位于都昌县苏山乡苏山村委会,它是一个袁氏单姓聚居的自然村落,村民耕读并重,农商兼顾,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封建社会,村里出现了不少文官武将,1977年至2016年,村民子女录取各类院校150余人。如今,村里还保存有数百年的古屋,古屋内仍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青石板小巷,村庄布局独具风格,村内巷道四通八达,二十多块系马桩立在村广场,旁边露天古戏台保存完好,村前池塘水清如镜。袁如岗湾村现有村民300余户,1000余人口。今年正月十五,该村还出版了江西省首部自然村村志《袁如岗湾村志》。

袁如岗湾具有600多年历史,这里东连景德镇,南接鄱阳湖,西望匡庐,北通九江,源远流长。其神韵造就了特有的如岗文化,孕育了如岗人的智慧与秉性。开村之初,吃苦耐劳的人在周边开荒种地,精明能干的人到外地做生意。古老的村庄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红木牙床、太师椅和祠堂里花岗岩容器等宝贝,无不透出幽远古朴的气息。

六、古镇徐埠

徐埠镇原名徐家埠,始于元末明初,历史上曾为漕运要地,以盛产生猪(六花猪)名入《辞海》,并以水陆交通方便五省通衢,商界如云。是都昌县中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名列全县五个历史古镇之首。

历史上曾一度繁荣的徐家埠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寇烧掠,破坏严重,解放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发展,九十年代,镇区建设在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徐埠镇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大城镇建设力度,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七、雪凝轩

位于都昌县西街四巷2号,有一座两百年历史的老祠堂,当代中国作家董晋夫妇曾在这里居住,并把这座破旧却有着厚重历史和现实价值的古建筑命名为“雪凝轩”。

成为当地最早的文创中心,并由北京大学国家东方学泰斗季羡林亲笔题字,寓意深远:“鄱阳湖人永怀深爱,雪凝轩主饱含激情。

雪凝轩是当时都昌文化人和文学青年约会探索创作的乐园,更是都昌县文化传承与对外大传播的发源地。在国内和海外为都昌母亲湖——鄱阳湖走向全国和世界,雪凝轩取得突出的荣誉。

八、马涧桥

位于鸣山乡政府景湖公路旁,距县城47公里。马涧桥的东北和西南两面,崇山峻岭,中间为狭长地带,宽不到500米,地势险要,马涧港顺山势而下,流经此地段汇源头港而入鄱阳湖。该桥横跨马涧港,纵贯东西大路,为古时通往饶州要道。

据《都昌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在元延年祐间,由县人李善庆所建,历经乾隆癸丑年众姓重修。咸丰二年县人五品顶戴李春晖等倡仪再次重修。”该桥为石质单孔拱桥,桥长22米,宽6米,高10余米,桥上原建有歇山顶、重檐亭屋,分为三层,亭屋内上置观音菩萨,中间设十八罗汉,下有三尊大佛。整个楼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雄伟。马涧桥的建成,沟通了东西交流,来往行人与日俱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在桥西侧便形成了一个古老的集镇——马涧桥街,街坊长约300米,历为饶九通衢,清代称马涧桥市。1940年5月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马涧桥,石拱桥上的楼亭被日军火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涧桥上重修为一层梁式结构亭屋,共5间,全长18米,宽5.3米,高4.3 米,为县内唯一保存的桥亭合造古代建筑。现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奇)

还有哪些古村古建筑是上面没列出,却能够代表都昌的文化,具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记得留言哦~

Hash:ef4fccc562614199dcb061f2ae5710896b994e5f

声明:此文由 都昌热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