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荣昌古诗千年面纱!

荣昌历史悠久,从建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荣昌的古诗大多以风景为主,也涉及战争、亲情等内容。虽然历代名家来往不多,但荣昌的大批本土诗人为家乡画下了一幅乡情浓郁的诗歌地图

今天和重庆日报一起揭开荣昌古诗的神秘面纱!

正文内容看这里!

“径转横渠水一方,堰边风起忽闻香。等闲寻得生香处,满树红酥海棠。”

海棠本无香,但在古代,有一个地方海棠飘香却是常事。清代诗人朱钧直就用这首七言诗赞叹过那里的海棠,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重庆市荣昌区。

荣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便是巴国的属地,唐乾元元年始建昌元县,并成为昌州府的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七年,取古昌州和荣州首字更名为荣昌,寓“繁荣昌盛”之意。

荣昌的古诗以风景为主,亦涉及战争、亲情等内容。虽然历代名家来往不多,但荣昌的大批本土诗人为家乡画下了一幅乡情浓郁的诗歌地图。

宋、明两代贤臣曾为荣昌作诗

从建县至今,荣昌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谁为这里写下第一首诗?

荣昌区诗词研究者廖正伦介绍,《荣昌县志》收录了一首写于北宋的诗歌《赠李戡》:“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疆秀色新。鸭子池边登第客,老鸦山下著棋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名相文彦博。“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描写荣昌的第一首诗。”廖正伦感叹,“这文彦博的来头可不小啊!”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能文能武,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

在《赠李戡》中,文彦博素描般地勾勒出荣昌的美景。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将荣昌鸭子池、老鸦山两处景点写入其中。

“鸭子池和老鸦山都在现在的安富镇附近。”廖正伦介绍,宋代,鸭子池边曾出了一名叫“谯南薰”的进士,于是诗人来到此地时,发出了“鸭子池边登第客”的感叹;而“老鸦山下著棋人”里的“棋人”,指的正是棋艺高超的宋代“第一国手”李戡。李戡是土生土长的荣昌人,他在老鸦山下棋的地方也成为了“荣昌八景”之一“鸦屿仙棋”。

在文彦博之后,荣昌能找到的较早的诗歌,出自另一位贤臣喻茂坚之手。

喻茂坚是明代人,生于荣昌,官至刑部尚书,因其为官刚正不阿、清廉有为,被嘉靖皇帝评价为“一代清官”。年老时,喻茂坚回荣昌安度晚年。

喻茂坚写下的这首诗叫《题敖处士幽居诗》。诗中,75岁的他用“海棠香国开晴霭,步履逍遥踏翠微”,表达出对家乡宁静生活的热爱。

明代之后,荣昌本地的诗歌飞速发展,内容也更为丰富。记者在《荣昌明清诗集》中看到,所存的190余首诗歌中,大部分都是清代诗人所作。

这些诗中有不少描写亲情的内容,如左庭辅在《别亲庭》中,就用一句“及至思济河,忍泪泪滂沱”,道出儿子对病中母亲的挂念;此外,荣昌的清代诗歌还涉及吟诵“荣昌八景”为主的山水诗、纪念喻茂坚等当地名人的诗歌。

得胜岩上有诗篇

明甲申年(1644年)6月13日,重庆荣昌,在县城北郊的巴斗岩下,交战已久的两支队伍早已舌干唇裂,部分人马因长时间缺水,口鼻流血不止,而厮杀却远远没有结束。

鏖战双方正是张献忠的起义军与忠县当地喻、敖、张、雷四姓的地方武装。这场战争造就了一个叫“得胜岩”的地方,也造就了至今刻于得胜岩上的一首战争诗。

得胜岩上的古诗

荣昌区作家协会副会长王平浩介绍,明末,张献忠率起义军入川,横扫各州县,途经荣昌巴斗岩时,不想却遭到当地豪强武装的抵抗。经过激烈的战争,最终,当地武装被大部歼灭,数十人暴尸于战场。传说,张献忠得胜后,命人刻“得胜岩”三字于岩壁。从此,巴斗岩就被称为“得胜岩”。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与自己的先人,清同治年间,死于战场的敖仲美的后人——敖京友写下一首七言诗,刻于得胜岩的石壁上。

“冲冠怒发剪凶仇,城北山头拼一战。委弧飞镞惨长号,白刃锋交血饱刀。”诗中,敖京友详细刻画了战争的惨烈场面,他在最后感叹,“我今凭吊情无已,感触前徽深仰止。承题短幅写藓崖,留与人间补青史。”

如今的得胜岩是否还能找到这首诗的踪影,曾经的古战场又是什么模样?

近日,记者随专家爬上城北三公里处的一座无名土坡,走了十余分钟,跳下一个堡坎,找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面前,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倾斜着伸展出一棵黄葛树。

专家向记者介绍古诗中的景致。

“这里就是得胜岩。”指着岩石,荣昌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李相民说。

记者看到,岩壁上“得胜岩”的题字已严重风化,但在题字附近,一段文字若隐若现,仔细辨认,这正是敖京友写下的那首七言诗。

描写惨烈战争的诗文还在,昔日的古战场却早已归于宁静。岩上古树浓荫蔽日,岩下山花遍野,偶尔有人踏青郊游,一串串笑声拂过空中。

此外,清代荣昌教谕谢金元写的《复城纪咏》也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歌。这首诗记录了清咸丰十年(1860年),李永和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荣昌的过程,诗人用“哀鸿满夜放悲伤,我亦闻声泪两行”,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海棠如今何处香

在荣昌的清诗中,“荣昌八景”占了半壁江山。其中,以描写“荣昌八景”之一“棠堰飘香”的诗最为知名。“春光恰好上帘栊,问暖寻香曲院中。”清代诗人杨堂曾这样描写种满海棠的“棠堰飘香”。

荣昌八景公园

有意思的是,荣昌涉及海棠的诗歌,大都逃不过一个“香”字。

海棠本无香,为何到了荣昌,却别有一番味道?

这还得从一个发生在唐代的故事说起:有一年,一个叫李丹的人被调到昌州为官,因为觉得离家太远,他要求换一个地方。官员彭渊材听说后便告诉他:“昌州是个好地方啊。海棠本无香,唯独昌州的海棠香味浓郁,这里人称‘海棠香国’,难道不是好地方吗?”

这则故事载于宋代学者彭乘的《墨客挥犀》中,后来又被记录在《蜀中广记》《古今谈概》《荣昌县志》等著作中,“海棠香国”也随之名扬天下。

“海棠香国”究竟在哪里?和荣昌有什么关系?

“‘海棠香国’的美誉来自宋代,《宋史·地理志》和南宋王象之的《舆地记胜》都称:‘昌州领三县:昌元、大足永川’。而昌元正是荣昌。”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说,据此,如今的荣昌、大足、永川都属于“海棠香国”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棠堰飘香”在不同诗人眼中有不同的看点。

比如,谢金元用“地接巴渝据上游,棠香自古属昌州”,道出其地理位置;敖时模用“春色满郊坰,香风环古堰”,描写这里的美景;朱珏则写下“无缘惟杜老,吟榻少诗篇”,感叹诗圣杜甫没有来荣昌为海棠写诗,让人们在吟诵时少了一些诗篇。

那么,“棠堰飘香”又在哪里呢?

光绪年间的《荣昌县志》中这样写道:“海棠堰……或云在吴家铺……”其中的吴家铺就是现在的荣昌区吴家镇。

走进吴家镇,记者看到,曾经的海棠已不见踪影。一座老旧的祠堂被“夹”在几座农家小楼之间,附近是吴家镇的蔬菜基地。当地居民介绍,荣昌敖氏家族曾定居于此,并修建祠堂,面前的祠堂正是敖氏祠堂。

“世事变迁,古诗里的‘荣昌八景’,除了‘虹桥印月’还有一些踪迹外,其他早已消失不见。”李相民感叹道。

幸运的是,“走”出诗歌,“荣昌八景”正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今年“五一”节,由荣昌区水务局打造的荣昌八景公园正式开园。公园以传统江南园林风格为主基调,使用砌石、假山、回廊、亭台、步道等园林元素,集中再现了“荣昌八景”。在新建的八景旁边,不仅有吟诵该景点的古诗,还有荣昌现代诗人为其写下的优美诗歌。

荣昌古诗的发展,更离不开相传400多年的明代廉吏喻茂坚家训,它为荣昌古诗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近日,一位老人在荣昌区万灵镇中心小学,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很特别的课:分享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训。他就是喻茂坚第十三代孙喻权坚。

喻茂坚是何许人也?

时间回到460多年前。这天,濑溪河畔的小镇来了一位身着布衣的老人。因为喜欢上这里的宁静与美景,他决定在这里建一座书院,教导族人和乡邻的孩子。这座书院就是荣昌著名的尔雅书院,这位老人正是明朝法学家、著名廉吏喻茂坚。

荣昌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李相民介绍,喻茂坚是荣昌人,曾主持编著《问刑条例》,著有《梧冈文集》等。辞官归乡时,这位为官38载,位列七卿的刑部尚书竟“囊无百金”。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代法学家,喻茂坚把法家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形成家训《垂训联》《训示联》。这些家训被喻氏后人整理、修订后写入《喻氏族谱》,传承至今。

李相民介绍,这些家训多以联的形式出现,与诗歌密不可分。如《垂训联》内容为:“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训示联》则为:“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读万卷书以书养,在我子孙自修。”

记者了解到,喻茂坚留下家训涉及内容广泛,有教育子弟不要养成狡诈诓骗习气的,如:“毋习伪以欺,毋好讼以胥戕,毋侮国宪典以自罹于辟。”有关于忠君爱国的,如:“若有志上进,须以忠君爱国为念,方不负先人数代忠贞。”还有关于孝顺父母的,如:“以孝顺父母为先,若有继母,更宜竭诚孝敬,不可悖逆妄为。”

自喻茂坚之后,优良的家训哺育出很多优秀的族人。据《喻氏族谱》记载,受喻茂坚家规家训影响,明清时期重庆喻氏家族取得功名者共322人,其中27人高中进士,且无一人贪腐,涌现出一批清正廉明、秉公执法的好官。而曾参加淞沪、武汉长沙等多次对日会战的抗日名将喻孟群,新闻学家、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喻权域,中国火箭专家喻显果等也都是喻氏族人。

喻茂坚第十三世孙喻权坚告诉记者,按族规,族谱不仅要记载喻氏族人的成绩,也要记载喻氏族人的劣绩。“成绩用以激励后人,劣绩用以警示后人。几百年来,还没有一个喻氏族人因为触犯刑律而被记入族谱。”

事实上,喻茂坚的影响不只在族人。2016年,中纪委网站推出重庆荣昌喻茂坚家规专题,以喻茂坚家规家训为主线,展示喻茂坚的清廉事迹,以及优良家风对其后世子孙的影响。

此外,喻茂坚陈列馆也于去年9月在万灵镇正式开馆,作为荣昌区德廉教育基地,这里已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场所。

更有众多佳作,千古传唱!耐人寻味!

金牛

(明)光时亨

秉烛不能寐,夜观山更幽。

松阴连石塌,花雨润经楼。

鸟下分香饵,僧归话旧游。

瞿昙何处是,长此忆金牛。

石航秋水

(明)建僧

日出扶桑是我家,

顺风飘落到中华。

眼前景致般般别,

惟有寒梅一样花。

棠堰飘香

(清)谢金元

地接巴渝据上游,棠香自古属昌州。

新红屡乞春阴护,嫩绿徐看翠叶浮。

百里芬芳风遍拂,一亭浓淡雨初收。

坡公旧梦黄州记,多少词人递唱酬。

荣昌道上

(清)王梦庚

试问荣昌道,长亭接短亭。

鸿呼沙岸白,道逼远山青。

获喜晴阳曝,炎馋细雨零。

好风迎面入,倦客梦长醒。

鸦屿仙棋

(清)赵诚

仙人一局棋,便可消长夏。

幽人养晦时,灵机借倾写。

不惜胳膊劳,但恨识者寡。

四象既成后,王道归儒雅。

来源:重庆日报

大家都在看

Hash:3d2e89f5e5423059c1ec598fa728ffbb0d07748a

声明:此文由 荣昌微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