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徒步洛阳老城,东关大石桥到老城墙,多少历史故事和回忆

作者:巴图

7月7日,星期天,大热天。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爆发82周年,徒步魅力洛阳群组织了“徒步老城”活动,一行40余人从老城丽景门出发,走街串巷,到洛邑古城老城墙结束,全程约10公里,4个半小时。大家兴致勃勃,边走边看,听讲解,论古今,实地考察老洛阳风土人情,亲眼目睹洛阳沧桑巨变。其间参观了隋唐含嘉仓遗址,感受厚重洛阳的历史文化。参观了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新洛阳报》旧址纪念馆、洛八办等几个红色教育基地,追忆抗战烽火,凭吊革命先烈,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净化了心灵,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随队拍了400多张照片,选出部分,制作美篇,分为之一、之二、之三,作为纪念。

阳东关大石桥又名"黄公广济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进入东大街。清朝时,东大街南侧有文庙、儒学,还有玉虚书院、望嵩书院、奎光书院、敬业书院等著名书院,因此东大街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置产安居的首选之地,居住着不少世家大族。

洛阳老城城内的街道,以方位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以十字街为中心,八十几条大小街,二十几条胡同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率部进驻洛阳,大改街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前加中山二字。中山南、北大街以东有文峰塔称为文峰镇,以西有安国寺称为安国镇,东关称为问礼镇,西关为大同镇,南关为南熏镇,北关为邙麓镇。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风水宝地之誉。千百年来,历尽沧桑,世事更迭。古巷深宅折射出都城的兴衰。明清时洛阳四大家族就说明这一点,明清洛阳城四大家族是:参府后街“书香门第”,史家。古楼街“青莲世家”,李家。北门内大街“文房四宝”,邢家。清平街“碎货商贾”宋家。到了清末民国,四大家族变了三家,他们是:“书香门第”史保安家。东门内大街“翰林府第”林东郊家。贴郭巷“酱菜大豪”,庄延珍家。农校街“五金巨商”,张祥发家。他们都有多处豪宅,而发财后更注重仁、义、礼、信。对洛阳百姓多有善举,所以公认这四家为洛阳四大家族。洛阳现在还存一些百年老宅。

谁非过客,树是主人

上联:青砖小瓦逍遥院

下联:祖宗民俗代代传

横批:

这家以前进去过,这次同行有人想进,那就进吧!

这砖瓦小院,接地气!

洗衣服的老太太镇定自如。

后院,这树……

老城习俗:早上丸子汤,晚上不翻汤。

东大街99号老宅,“洛阳市历史建筑58号”。下次再进吧!

据说,洛阳第一家羊肉

东大街与明新街交叉口,向北是小吃街,直通中州东路。

东大街与明新街交叉口,向南是洛邑古城后门,所有人刷身份证可免费进入参观

洛阳老城东大街和明新街交叉口,有一处古建筑群,它们是董公祠和义泰银号旧址。董公祠,为纪念东汉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后来,董公祠改建为洛京旅社,这是一家非常著名的旅社。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曾驻此旅社一年,当时又称戴公馆。1934年2月,韩籍军官学校在洛阳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也迁到洛阳,租住洛京旅社,金九、安恭根等临时政府要员均居于此。1948年春,洛阳解放,洛京旅社收归国有,改名为东大街旅社。多年前,东大街旅社停业后,这里成为一个大杂院,已面目全非。

东大街老槐树,树身遍布疤痕,就剩下半张皮了,树枝扭曲向上,硕大的树冠碧绿,向南约倾斜25度,于半街撑起一把巨伞,仍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是洛阳人敬仰的汉朝清官董宣的祠堂旧址,目前的住户说有1000多年,专家考证古槐树龄大约600多年。看见老槐树的样子,就能想到董宣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个性。

五脊六兽,过去大户人家才能有。这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特有的装饰。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这是镇脊神兽,有祈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五个蹲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

曾经的幸福里客栈,变身城市书房

2017年12月拍的,两个老外走过幸福里客栈,网友说应该是绝版。

遥望鼓楼。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宫广场前中州路上)。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

鼓楼上原有两层木瓦建筑,后因台上建筑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据老人们说在此前后还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两座城楼)。只剩下大铁钟在楼台上风摧日晒。

2002年,市政府开始恢复老城明清风貌,又按原样,重新修缮鼓楼上的楼台。鼓楼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钟鼓楼是古时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其基础是用大青砖砌成三丈余的高卷台,台下拱券门洞为行人通道,宽一丈五,高二丈,券台两边修有三尺台阶登楼之道。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书,为金代中京留守亲书。

“门当户对”。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家室门当的等级也十分森严。建筑学上为“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户对,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等等。“门当”,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官宦之家,其余商贾想要有门当,也可,但必须是方形。官宦家里,宅内庭院大门也可用方形。

绿色植物爬上墙

鸿宝斋,张海题。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偃师县。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李占标与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老店位于东大街,自创办至今已百年有余,它和百步之遥的鼓楼默默相对,一起见证着世事的沧桑。2010年,李占标膏药被列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还获得"河南老字号"称号。

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庙,过去是供官员到文庙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员专用道。

御路街29号,2017年12月拍的,对联字好、内容好!

徐培斋原名徐体育,字培斋(1882-1929),"洛境万安山麓上徐马村人"(今伊滨新区诸葛镇徐马村),是清末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剿匪英雄"、"一代儒侠"。

徐培斋故居位于洛阳老城御路街31号,始建于1922年,院落呈四合院状,其中两层木制楼房,虽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础和木雕莲花等图案美观雅致;更为可贵的是,故居内存有号称民国洛阳书坛"三驾马车"的洛阳翰林、大学士林东郊、举人高福唐、进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许鼎臣题写的木雕、砖雕题词,能够集四大名家的题字于一院实属难得。在徐家几辈人的努力下,家具如条几、八仙桌、罗圈椅、古式木箱、立柜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着。

洛阳晚报记者张丽娜作品《故居仍在,侠士已逝》

拍摄这只小猫时,老怕它忽然扑上来

位于连市胡同的阮籍故居。2014年10月22日,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的故居对外免费开放。自此,洛阳又多了一处历史人文景观。

阮籍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加之他无人撼动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红学家周汝昌说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人格形象,就能清晰地看到阮籍的影子,而曹雪芹别号"梦阮",更是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并非泛泛。

以前进去过两次,是个四合院,阮籍后人保护得很好。这次,大门紧闭。

百姓的真实生活,抓拍一张,打个招呼,没意见!

小伙子,认认字?

上联:福自读书得

下联:家凭积善乐

横批:紫气东来

中和巷,这是洛阳寇家老宅。在洛阳,老城寇家几乎是个固定称谓,它所代表的家族,一门三代,文人辈出,书香墨韵萦绕不绝,好比一张洛城文化名片,上有八字注解——“最美家庭”“书香之家”。老城寇家的第一代文化担当人,是寇北锁、寇北辰兄弟。寇北锁生于1929年,寇北辰生于1932年,一门双杰,既是书法家,又是民俗学者。寇北锁主攻书法教育理论,寇北辰擅长书法创作,获奖无数。

洛阳市历史建筑001号,中和巷10号,有来头。

老城区东南隅,有三条街巷“丁”字形相交,它们分别是东和巷、西和巷、中和巷。三巷并称为人和巷,是传统的文化街区。我市首批挂牌的历史建筑西和巷36号、38号和中和巷10号就位于此。

西和巷36号、38号两处历史建筑本为同一院落,是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始建于清代。目前,院落整体格局完整,保存着带有地下室的两层北正房、部分厢房及一进院过厅房。

四合院的北正房大体保持初建时的面貌,面阔三间,高两层,房顶为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北正房两端由青砖山墙承重,外檐有两根檐柱支撑,二楼的护檐板木雕及砖雕精美。

在古代,庭院的进深代表着庭院主人的财力和地位。市古城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建设发展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西和巷36号、38号原为安家老宅,是四进院落,现在只留下两进。安家祖辈经商,民国时期曾在西大街和乡范街街口开设义瑞隆商号。

中和巷10号始建于清代,原为三进式大院,现存院落保留有一座门楼、一处过厅和一处南厢房。四合院形制较为完整,虽有小范围改建情况,仍较好保存了原有风貌。

院落的门楼为硬山顶建筑,建在低矮石台基之上,由两端立柱承重,面阔一间,进深两架梁。门口总体保存较好,未经改建和拆除,梁架较为完整,门板尚存,大体保持初建的面貌。

院落的南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一间,由两端山墙及嵌入南北墙面内的一根柱子承重。目前,南厢房整体梁架、青砖山墙保留完好,屋内分隔墙尚存,屋顶也保留完整。

资料显示,相传中和巷10号曾是孟氏书画世家的宅院。清代洛阳有名的才子孟习欧和他的弟弟孟习苏便是孟氏书画世家的代表人物。民国时期高祐著作的《嵩洛草堂遗编》中记载:“孟习欧,字庐陵,与弟习苏字眉山者,俱监生,事孀母能孝。兄弟同居三十载,自相师友,并工诗文书画。案:庐陵去今,百余年矣。至今中州言才子者,必曰孟庐陵。庐陵书画,三尺童子乐道之。”

形制保存较好,建筑特征明显,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西和巷36号、38号和中和巷10号对研究清代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和巷尽头,往西走是西和巷。东南隅办事处,最基层,工作人员出力挨骂,不落好,大多数洛阳人没来过。

已经3个多小时了,人越来越少啦!

土坯房

据说,这地儿原来是个庙。

认字啦!右边是“年年有余”,左边呢?

进入南大街,气质美女走过。

修鞋匠

庭院深深

继续向南

南门口社区。据我市学者郑贞富所著《洛阳通史》记载:清代时期和民国初年,洛阳的商行集中在南关一带,西至盐店口,东至小石桥,商铺林立。在南大街和现在的兴华街上,多为京广杂货、绸缎、布匹等零售店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晋陕两地商人所建的山陕会馆,位于南关马市街。300多年前,这里是山西陕西两地商贾聚会、经商、传递信息、住宿休息的场所。

歇歇脚。老板出来问话:进去喝口水吧?

放暑假的小姑娘

原护城河,现在的中州渠

百姓日常

贴廓巷,原为铁锅市场,东连吕氏街,西到南门口街,与马市街首尾相接,1927年改贴廓巷,有靠近城廓之意。过去的贴廓巷,也因地理优势,商贾云集,店铺密布。该巷居民主要有庄吕两大姓,还是联姻的儿女亲家,到门当户对。庄家多经商,为清末洛阳"四大家族"之一,所建院落排场大气,"洛八办"曾经办公的地方即为富豪庄延珍宅院的一部分,俗称庄家大院

带孙子的老人

好奇的小孩儿

看《洛阳晚报》的老先生

屋檐下,能避雨

贴廓巷所以能家喻户晓,得益于"洛八办"。"洛八办"的正门和门牌原在贴廓巷,九都东路建成后,为进出方便,大门改朝九都路了。我1990年来这儿参观过,当时道路绕来绕去,印象深刻。

16人合影。还有我和群主雨晴在拍照。

南门口街。

执手共进人生路,相扶相持到白头。

庄家大院,清代民居。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简称洛八办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而以其旧址为依托成立的一座革命纪念馆,于1985年5月开始筹建,1987年4月部分对外开放。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大门口,这张入选河南摄影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建国碑亭前合影

抗战前哨,红色枢杻。七月七日的徒步很有纪念意义。

最后一站:洛邑古城,城墙根

“留住老洛阳底片 ,建好新洛阳客厅”。正如"老城守望者"李健虎所说:洛阳文化是老街的根,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牢,老街才会如大树一般欣欣向荣、华盖如云。

入镜,感谢影友、群友

分享河洛之光老师几张作品

分享故乡人老师几张作品

徒步路线

点赞好友

欢迎加入我们的徒步队伍!

雨落华山石(赵瑞华)留言:

看了徒步魅力洛阳群巴图老弟制作的美篇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你们徒步走过的每一条路,每一个景,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我都是那么熟悉。她把我带回了童年和青年的点滴回忆!

十岁前我家住在老城北大街西侧的高明街,后搬到同化街12号(和著名的曲剧演员王振东同院)。儿时的玩伴,我们在同化街西边的荒地,我们叫西华地(即现在的建安街一带)放风筝,提迷藏。在北门口的城墙上望着陇海线上隆隆开过的一列火车。然后把一溜摆好的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蹬倒,欢呼声中,每天乐此不彼。脚下是北门,(老槐树南边)北门外2分钱一个的油旋馍,焦嫩香酥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玩伴们跑到陇海线上,去挖道碴下的蛐蛐,被铁路巡道工抓住后训斥,吓得连声说,以后不敢来了!

十岁以后,我们全家随父亲搬到了铁路以北,父亲在洛阳机务段修火车头,他是八级铆工匠,技术无人能比。他脾气暴,段长也让他三分。1963年正在上高中的我,被他揪回让我稀里糊涂地在机务段接了他的班。并要求我跟他当学徒,从此抡大锤,钻火车头锅炉,冒热修罗撑,抽过热管,因我不下劲学,没少挨父亲的耳光和脚踢!

但机务段是我青年时代最佳的才华的释放期。我在这里工作,我在这里参加宣传队,参加了军乐团,在这里拉二胡,拉小提琴。在这里吹长号,吹巴里洞,运福莱,甚至吹铜管乐最大的乐器抱贝斯!在1963年到1971年,八年时间里我在这里发表了近千篇各类文章。

1971年我离开了机务段,走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教师之路,直至60岁退休!

丽景门,义勇街,建安街,古仓街,含嘉仓,铁路涵洞,春都路,铁路分局,五股路,机务段,西匣口街,大同街东车站,十一中,清真寺,勒马听风街,康乐巷,寿春北街,新街,洛八办你们行走的路线,我再熟悉不过。

我今年七十有三了,搞了五年洛阳市的各种乒乓球比赛120多场(兼裁判长),现在又回归文艺界,拉起了文艺队伍。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章近4000篇!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仍用曹操的诗《龟虽寿》自勉: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感谢巴图老弟的美篇让我匆匆又走过童年青年的回忆

一赵瑞华2019年7月11日

Hash:86739616fe94c5ec8e113f3dab1074e3827e2fed

声明:此文由 天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