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洛川街,经东关大街,终点大石桥,体验洛阳瀍河区风土人情

作者:巴图

前一段写过"起点南关终点北关,行走洛阳老城南北主干道,观风土人情市井百态",分三篇分别在洛阳摄影网、河洛微游、今日头条刊登后,承蒙大家喜欢。这次,计划写"从西关到东关,体验最地道洛阳老城居民的真实生活"。12月9日、10日,利用周末两天时间,走马观花,实地探访,在查阅一些资料后,形成了这篇"洛阳东游记(之一、之二)。在采风过程中,主要感觉:一是瀍河经济不发达,百姓省吃俭用,安贫乐道,但亟需各方关注、支持发展。二是百姓对区域历史文化认同,对采风者很友好。三是东关文化博大精深,难免挂一漏万。本人文科出身,对历史文化有兴趣,拍照、写文、投稿,十分辛苦,纯属个人爱好。个别文字来源于网络,没用于商业用途,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洛阳4000年的建城史,一直在毁与建间重复轮回,位置也几经变迁,到明洪武六年,明将陆龄在金元两代原土墙基础上,督众重筑洛阳城,大致形成了目前老城的格局,并在清代沿袭。其时,洛阳城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建春门外,挖沟,沟深五丈宽三丈,引瀍水覆之,设关卡御敌。

建春门号称洛阳第一门,门外所在称东关。

中州东路启明路交叉口

不上桥,直接向南下坡,就到了今天的起点:洛川街。

这棵树,有历史。以前随"老城守望者"李健虎来过

道路上面有人家,居高临下

上朕:守孝不知红日落; 下联:思亲望断白云飞; 横批:於今三年。 这文采,高手在民间……

计划生育标语,时代印记

路边一个小庙

向东回望,"三砚居古玩城"招牌清晰可见

身在陋室,胸怀天下

从这儿往西,进入东关大街,从这儿往北,是爽明街,夹马营路。

孔子问礼居。与西边"孔子入周问礼碑"相呼应

1958年建的瀍河电影院,文革时改名红光电影院,过去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对面曾有魁星楼,已不复存在。这一片,过去叫双龙街,以后叫中州街、东关大街,是郑州巩义进出洛阳的交通要道。

孔子入周碑,位置在今东关大街东段北侧,有一结构严谨的牌坊式碑楼拥护,刻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碑高3.056米,宽0.92米,碑面阴文刻着"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此碑是时任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所立。闻名于世的"孔子入周问礼碑",旁边就有个理发摊位。

过下园路口,继续往西走,古树参天,越来越热闹。

东关是回族较集中之地,起源可追溯到隋唐,主要由商人和军士构成。那时,中西亚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洛做生意,久之有人就居住此地了;另有作为平息"安史之乱"的雇佣军,完成任务后被唐王赏赐留居,并准其修建清真寺。相传这些人即为今日回族的先民。

东关清真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中段,坐南朝北是中原地区较早的清真寺,曾为洛阳市第一届伊协所在地。这里往东走几十米就是2500年前孔子入周问礼碑和宋太祖的诞生地八孔窑。北边有老子故宅和孔庙,西边有"铜驼暮雨"和明代时期修建的黄公桥。

这是一座中国古典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中国殿式古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后增建女寺,扩建大殿,升高望月楼等。现存清代建筑大门、大殿、望月楼。大门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大殿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建筑,殿前设卷棚顶建筑。望月楼为歇山式方形建筑。

小建糊涂面,吃过不下十次。

沙家元宵

老浆坊

从这儿往南,下园西街。论名气,东关下园萝卜首屈一指,因受了则天女皇的亲睐,成了洛阳水席的头菜。传说历久弥新,随便一大水席店,都会有人讲解"洛阳燕菜"的来历渊源。其实,白萝卜能适应多种配料,经高汤煨制,味道酸辣鲜香、汤清口爽、营养丰富,不失为洛阳传统名菜。现在,下园都建成房子,几乎无地了,下园萝卜早已不见踪影。

原路返回东关大街,80多岁王西佑老人,换修铝锅底。

笊篱

庭院深深

孙家锅盔馍

手工馒头

马家三发元宵

清真牛羊肉

"铜驼暮雨"。隋唐时期的铜驼陌,西傍瀍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鸟鸣杨柳,燕剪碧波。据说,那时的铜驼巷人口众多,每当时近暮春,红日西坠,家家户户炊烟缭绕。人们登高远眺,低垂的暮云和漠漠的炊烟交织在一起,似阴云四合,大雨将临,形成烟雨万家的壮观景色。"铜驼暮雨"因此成为洛阳著名的八大景之一。

根据规划,东关大街瀍河这一段将在瀍河两岸遍植桃李,依托仿古景观建筑,打造铜驼商业街,恢复古代的"铜驼暮雨"美景,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洛阳东关大石桥又名"黄公广济桥",位于洛阳市区,横跨于瀍河之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为瀍河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桥梁。

横跨于瀍河之上,是古代东入洛阳城的重要通道。据史料记载,该桥,为当时的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出资修建。

该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俗称大石桥。修桥的同时,根据"以火厌水"的理念,在桥侧建火神庙一座。

400多年过去,在市井喧哗与战火硝烟之中,东关大石桥依然挺立至今,成为洛阳似水流年可堪怀旧的象征。东关大石桥不仅仅是豫西地区多拱石桥的代表,而且对研究民间桥涵建筑、石刻工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新街:新市街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因为比城内街道形成晚,故称新街,是洛阳的商业枢纽。清朝民国时期,新街多皮革和皮毛商行,还有许多骡马行,烟草市场也规模化。那时的新街,居住着不同籍贯多个民族的各行各业人士,非常繁华。

过了大石桥,新街。向西,依次进入老城东大街、古楼、十字街、丽景门、西关。向北,通往中州东路、洛阳东车站。向南,路东是民俗博物馆潞泽会馆)、匾额博物馆。路西是新街清真寺,不远是洛邑古城;再往南,是"洛阳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樱"。

东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的美食和神奇的传说,对于瀍河乃至洛阳都举足轻重,史称"洛阳第一关",当实至名归。

Hash:5c6eaf718be1803b414059ddcbae8e0b9857ba8f

声明:此文由 天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