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东关大石桥
古今东关大石桥
东关大石桥原名 广济桥,位于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西端,瀍河之上,是沟通城乡交通的要道。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七月初二日,瀍河暴涨,淹没了东关一带,大石桥两旁一片汪洋,桥西新街全被冲光,无一幸存。这次洪水,将原瀍河桥两头冲垮,架以木板,只能过人,不能通车,延至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司礼太监黄锦(字龙山)捐资修桥。提起修桥,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据东关西通巷沈存善老人回忆说:“听老人传说,是年江南水灾,朝廷命司礼太监黄锦,出巡放帐。救灾后,还剩了一部分帐款,没有用完,回朝后,他如实禀报朝廷并上交帐款。朝廷听后,认为他办事实在,就把剩余的这批帐款,奖励给他。因他放帐有功,命他回家休假。恰巧他的姑娘出嫁,亲家是老城人,陪送姑娘是全路嫁妆(注一);因他是官宦之家,车马行人较多,想装体面,通过东关大街直接送到城里,后听家人说,东关瀍河桥被大水冲坏,只能行人,不能过车,要送嫁妆,必须绕道而行,他听了以后,心中感到遗憾,堂堂 洛阳,桥被冲坏,竟没人修,随发善心,与家人商议,愿把朝廷施给他的这批帐款,修建东关瀍河桥,利济行人”。据现存桥东端的石碑碑文载:“考是桥建于明世宗嘉靖间,……我龙山公慨出己囊,不支扰官若民一文一夫”。该桥是用斗石相砌,五孔桥眼,长49.4米,宽9.5米,高6米。中拱最大,跨径9.9米,正中上悬一巨石,能自动升降;中拱左右两孔次之,跨径6.5米;两端两孔最小,跨径4.5米,桥的两侧护以石栏杆,桥建成后,命名为“广济桥”。因黄公善举修桥,故民间流传也叫“黄公善桥”。为了纪念黄公的功德,在桥东路南修“黄公祠”一所,90年开辟农贸市场时将该祠拆掉,仅存一石碑立于桥头。石碑碑文载:“……择桥东南岸地址,宽2丈,建修黄公专祠,为损赀倡公益者风”。
清朝后期,此桥始改称为“大石桥”,因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北窑村武举马荣曾,为便利行人,在瀍河九龙台渡口,修建一座三孔石桥(注二),此桥比东关桥小,故在东关的一座石桥称谓“大石桥”,在九龙台的一座石桥称谓“小石桥”。抗战时期,为阻止日寇攻城,国民党军队把桥炸毁。1944年洛阳沦陷后,日军在该桥上曾用木板架桥。1945年,洛阳光复,国民党政府,又在中拱桥上修建砖桥,解放前夕,又遭国民党军队破坏。解放后,1952年我人民政府,按照民族形式,仍以斗石重新修建,恢复原状,随命名为:“解放桥”,以志纪念。现在群众仍习惯称该桥谓“大石桥”。在旧社会,每年正月二十九日为东关大石桥庙会期,相传起会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大会最盛期间,曾演过五台大戏,还有狮子、高跷等民间歌舞,前来助兴。会期三天,赶会者不下四,五万人。是时,瀍河两岸,人山人海,涉及到东关大街、东门口街、闸口街、新街等。该会是骡马大会,日用百货,山杂农具,应有尽有,吸引着城乡人民。
(来源:瀍河文史)
▼ 美丽新瀍河
洛阳:4000年古都拉起都市圈 【今日瀍河】省商务厅副厅长王苏一行到我区通河农贸城、东华大酒楼督导检查 【最美瀍河】工会爱心驿站 传递一城温暖 【通知!!!】关于征集“瀍河精神”表述语意见建议的通知编辑 | 邓佳英
审核 | 李笑祥
Hash:33c96f1154a0894425a39538162d349675a9e898
声明:此文由 和谐瀍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