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天宁寺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舍宅为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始称今名,明洪武间(1368-1398年)重建。清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四十四年(1705年)钦命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在寺内设“扬州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等书。乾隆二次南巡时于此建行宫、御花园和“文汇阁”。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重建。1984年大修,占地约1160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东西有廊房、配殿等建筑,宏伟壮观。大雄宝殿歇山重檐,四面有廊,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殿后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华严阁为硬山重檐,上下两层,前后有廊,面阔七间,前廊东壁嵌有《重修华严阁碑记》。2008年修缮,布展,现为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
2、西方寺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驼岭巷18号。唐永贞元年(805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后屡有修葺。咸丰三年(1853年)除大殿外,余皆毁于兵火。同治、光绪间相继复建。现存大殿,歇山重檐,楠木结构,通面阔三间,梁枋有彩绘。柱下有木木质,基本完好。另有两厢廊房、方丈室等清代建筑。清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居此度过晚年。1992年起进行全面大修,重建了山门殿等建筑,辟为“扬州八怪纪念馆”,对外开放。
3、天山汉墓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高邮市天山乡,1982年经省政府决定迁至市区象别桥建馆保护。天山汉墓包括广陵国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墓两座墓葬,属大型岩坑坚穴、有斜坡墓道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系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广陵王墓由墓道、墓坑、木椁墓组成。墓道总长53米,原墓坑深约24米。墓椁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通高4.5米,面积237平方米,它由外藏椁、黄肠题凑、东厢和西厢、中椁、内椁(便房、梓宫)组成。王后墓亦为“黄肠题凑”式木椁墓,在结构上略有区别,虽无外藏椁,但增设了车马椁。墓材均用珍贵楠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部分构件有标明名称与方位的漆书或凿刻文字,如“广陵船材板广二尺”、“医工”等内容。出土漆器、木雕等随葬品制作精良,特别是漆塌和成套的浴具,为汉代墓葬中少见。现建为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对外开放。
4、仙鹤寺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南门街111号。我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名寺之一。原整个建筑与古柏布局如鹤形,故名。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相传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创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清代又重修大殿等建筑。礼拜殿为东向勾连搭式,前殿为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廊轩,后殿两稍间略小。明间屋面上建一歇山方亭,使屋顶富有变化。院内存古银杏一株,已有700多年树龄。现为伊斯兰教活动场所。
5、天主教堂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北河下25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上海法籍神父来扬聘请扬州工匠建造,教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2平方米。大门为中式水磨砖砌门楼,上嵌石额,刻“天主堂”三字。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两坡顶,屋尖竖铜十字架,正立面有三拱门,两侧有钟楼。堂内用簇柱,窗户镶嵌彩色玻璃,装修精致华美。教堂以南有北向神父楼一座,保存完好。为古运河旅游线上的重要文物古迹,现用作宗教活动场所。
6、阮家祠墓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位于市区毓贤街8号,墓地位于邗江槐泗镇槐二村。祠堂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系清代学者阮元的家祠,祀高、曾、祖、祢四世。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扬州府仪征人,乾隆进士,历任要职,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太傅,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约1520平方米,有头门厅、二门厅、正殿、文选井,建筑基本完好。前两进均面阔三间。正殿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两边有廊房环抱。祠南临街围墙正中嵌有“太傅文达阮公家庙”石额,祠东有阮元故居三进。2009年对东宅第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布置阮元生平展,2010年复建了西路建筑和隋文选楼,将利用隋文选楼建设扬州学派纪念馆。阮家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东南侧为阮元、继配夫人孔氏、侧室刘氏、谢氏、妾唐氏合葬墓,墓包直径8米,高1.8米,墓前有杨文定撰“阮文达公墓表”一块。北侧分别为祖父母、父母合葬墓,墓包直径分别为12米、10米。东侧为墓门和墓道,道首有石碑一座,上刻有阮元祖父琢阉、父亲湘圃碑铭,背面刻有阮元于嘉庆十二年撰写的《雷塘阮氏墓图记》,碑侧有石马一匹。"
7、绿杨旅社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新胜街23号。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结合,前后两进三层串楼。中为通天舞池,水磨石地面。南楼大厅内有罩格、木雕,地面铺设西洋地砖,东西两侧有木楼梯。二、三层建筑外为回廊,内各隔小间客房,内存梳妆台等古式家具。老一辈革命家恽代英、陈毅、邓颖超,文学界、艺术界名人郁达夫、梅兰芳,国民党要人孙科等均曾居于此。现仍用作旅社。
8、匏庐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甘泉路221号。占地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匏庐”园,狭长如曲尺,以回廊相连,缀以花木山石,东南隅凿一水池,有半亭临水,池北有轩三间。西部“可栖”园,有南向花厅三间,厅南庭院内有湖石假山一组,院西南建一水阁,阁临池上;厅北有黄石花坛,保存完好。园北为三进住宅。2010年搬迁维修。
9、文峰塔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宝塔湾运河边。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清代重修塔刹和腰檐,1957年修缮。塔七层八面,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基为石筑须弥座,腰檐平座环绕,每层四面相闪开拱门。塔壁1-6层平面为内方外八角形,塔室层层调换45度交错而上,上下重叠似八角形;到第7层内外壁统一为八角形。塔尖为八角攒尖式,最上为铸铁塔刹。塔下为文峰寺,有前殿、后殿及东西廊房等清代建筑。现已移交宗教部门进行了大修,现为宗教活动场所。
10、岭南会馆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新仓巷4-3号。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卢、梁、邓、蔡姓盐商集资修建,光绪九年(1883年)增建。坐北朝南,建筑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上前有照壁,大门为砖雕牌坊门楼,入内有照厅、大厅、住宅楼。大厅为硬山顶,楠木梁柱,屋顶置双层椽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厅前天井内东西墙壁嵌有《建立会馆碑记》等石碑四通。大厅1999年倒塌,2003年修复。东轴线建筑不存,中轴线为学校使用,西轴线建筑用作居民住宅。2010年市文物局对中轴线门楼、门厅、大厅、二厅建筑进行了维修。
11、扬州盐商住宅(廖宅、周宅)
廖宅位于市区南河下118号。清末盐商廖可亭宅,占地约2000平方米,住宅分东西两轴,东轴有二门厅、大厅、住宅楼计五进。大厅楠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东西有廊与门厅相接,西轴有船厅、花厅、住宅楼等计四进,除大门厅及北部花园已毁外,整个住宅基本完整。为大型盐商住宅,可结合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修。周宅位于市区青莲巷19号。系扬州盐商周扶九宅第,坐北朝南,大门砖雕门楼。住宅分中式、西式两部分。中式住宅,偏西为平房及宅园;东为对合楼二进,两侧有楼廊相连,呈四合院串楼,楼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两楼进深皆为7米。火巷以东另有西式楼两幢。偏西建筑及宅园已于1979年改建。可结合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进行整修,与小盘谷等文物景点连结成片。
12、隋炀帝陵
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墓冢三历史遗迹。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现为开放景点。
13、胡笔江故居
胡筠字笔江,为建国前金融界很有名望的人物之一,历任中南银行、交通银行总经理、董事长之职。其故居建于1920年,是扬州市重要的名人故居,占地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故居主建筑前后五进,现存四进(最后一进为十三间小二楼,五十年代拆除),计28间6厢,面阔七间。八字大门,大门两旁为水磨方砖贴面门廊,四角是高浮雕的雕花;两旁枕石很有特色:中为牡丹,周边是暗八仙。东西侧墙上端分别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高浮雕砖雕,门楣以上是两排浮雕,上为春牡丹、夏荷花、秋金菊、冬蜡梅和万年青,下为人物砖雕。建筑基础下为石条,上为城砖,城砖上有明代“洪武”的年号等。墙体、屋面、砖细挂坊,影壁、木屋架、门、窗、柱、梁、梁上雕花等基本保存较好。附属用房亦保存完好。2001年,由区政府协调筹资35万元,对故居进行解危维修。2007年,胡笔江故居被省委宣传部列为“江苏省首批名人故居(纪念馆)抢救保护工程”,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和布展。
14、甘泉山汉墓群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邗江区甘泉镇境内,分别由甘泉老山汉墓、甘泉汪家山汉墓、甘泉吴家山汉墓、甘泉三墩汉墓、杨寿宝女墩汉墓、杨寿小墩汉墓、杨庙双墩村陈家墩汉墓、杨庙双墩汉墓、杨庙花瓶张家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姜家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梁家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大墩汉墓、蒋王街道办山河林场朱家墩汉墓、甘泉张家山汉墓等组成。从已经过考古发掘的一些墓葬和出土的一批精美文物来看,如东汉铜卡尺,是国内三件铜卡尺中,唯一由地下出土的文物,印证了铜卡尺的制造年代,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艺术史、数学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实例,为研究汉初扬州历史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实物资料,意义重大。
15、梅花书院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广陵路248号。原在广储门外,为明嘉靖间湛公书院故址,万历间改崇雅书院,崇祯间废;清雍正间重建后改今名,咸丰三年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年)于今址重建。现存大厅、楼房两幢及东部长廊。占地约1056平方米,大厅系楠木梁架,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殿有卷棚,厅前有抄手廊相接。东侧门上嵌有清书法家吴让之书“梅花书院”石额。1990年全面大修,重建砖雕门楼。2010年再次维修,并布置扬州书院博物馆展览,暂未开放。
16、罗聘故居
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甘泉(今扬州)人,清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自题所居为“朱草诗林”,其创作活动主要在此进行。1987年大修,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90平方米。入门为一庭院,中为南向书斋两间,硬山顶,南檐为支摘窗,后为套间。书斋以西有屋四间毗连。西南侧有东向客座三间,南依墙有北向半亭,有廊与客座相连。东有长廊四间,北接书斋和套间,廊中有门通东部住宅。东半部已收回,西部住宅用作一居民宿舍,已整修对外开放。
17、冬荣园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东关街98号。原为盐商住宅,后转其陆姓亲戚。园林部分已毁,园中花厅1984年移建瘦西湖西园曲水。现存砖雕门楼,花厅、住宅各一进。已搬迁修缮。
18、蔚圃
建于民国初,系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所筑,占地仅400余平方米。园北有南向花厅三间,厅前两侧有短廊,东廊与后面两进住宅相通,西廊向南与水阁相接,阁下为一水池,沿院南墙叠湖石山子与花坛,庭院中缀以峰石辅之,假山紫藤覆盖,并植有松柏、女贞。已搬迁修缮。
19、武当行宫
初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清咸丰间除大殿外,余皆毁于兵火,光绪间重建。现存前殿、中殿、大殿,占地约2600平方米。大殿系明代遗存,歇山顶,楠木梁架,面阔三间,前有卷棚,殿前院内有古银杏三株。已维修,现为道教场所开放。
20、准提寺
位于市区东关街安家巷。始建于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除大殿外余皆毁于兵火,同治、光绪年间复建。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总建筑面积为1419平方米。大殿系明代遗存,清代重新修建,硬山重檐顶,面阔三间。2002年进行整修,现为古玩市场。
21、文昌阁
位于市区汶河路广场中。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于文津桥上,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清代重修。阁三层三重檐,高24.25米,圆顶,上盖筒瓦。阁身系八角形,底层四面有拱门,占地面积160平方米。1952年填汶河筑路,文津桥仍在地下。现为街心文物景点。
22、树人堂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淮海路13号扬州中学内。堂系教学实验楼和礼堂相结合的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平面呈飞机形,平顶。前由门廊与翼楼组成前楼,主楼三层,局部四至五层。中为会堂,后为舞台。1965年维修时,因礼堂观众厅平顶危险,改为两坡顶,其余基本保持原状,现仍为实验楼和礼堂。
23、华氏园
位于斗鸡场2、4号,为华氏盐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该建筑体量较大,正门现在斗鸡场4号,后至马坊巷6号。正门为砖雕水磨门,进门为三间门厅,一小庭院。整个建筑群分中、东、西三路。正门为中路、东西各有一火巷与东、西建筑相连。东路第一进三间一厅,已改造,难辨旧貌。第二进为四间花厅,旧有水池一方;第三进、第四进为砖木结构二层小楼。第三进小楼为上下四开间,第四进为五开间小楼,与中路正房相连。中路西路中四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群,前后以天井相连。中路后一小庭院,连接L形座西朝东,座北朝南各三间小平房。该建筑群高低错落,庭院相连,建筑,结构完整,为晚清时期盐商住宅代表之一。东路后进为小庭院,庭院东南角有飞檐漏窗方亭,向北残存黄山假山,假山北二层三开间砖木结构小楼一座。2008年修缮,现为特色客栈组成部分。
24、扬州麦粉厂旧址
位于在便益门街、运河西岸,建于上世纪30年代。扬州麦粉厂是扬州近代工业起步的见证,俗称为扬州早期两爿半工厂之一。大楼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砖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现保存有该厂当年使用的一台德国西门子发电机。该建筑是扬州仅存的近代工业遗产。
25、祭墩、竹墩、奤墩
奤墩汉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射南村崔桥组。墩呈方形,南北长58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覆釡状,存高约3米,西北角因村民取土已缺损。封土墩上长满农作物,并有现代墓葬。在墩附近,曾采集到汉代陶片、瓦当等。奤墩汉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射阳湖地区汉代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6、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学墩社区县南街水巷口3号,清代建筑。该房屋原为周恩来嗣母陈氏父亲陈沅的宅第。1907年,9岁的周恩来随嗣母陈氏来宝应,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与表哥陈式周同窗共读,结下了深厚情谊。房屋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大门朝北,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由门厅和东、西两个院落组成,大小房屋十八间,均为硬山顶,青砖墙体,小瓦屋面。东院落有上下正房和东侧厨房组成,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西院落由上下正房和西侧厢房组成四合院,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厢房、门厅、厨房均为进深三檩。此宅布局结构完整,建筑风格简朴,并具有一定规模。西侧原有菜地,现改建为民宅。1996-1997年维修后对外开放。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7、刘氏五之堂
刘氏五之堂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中社区姜家巷13号,原五之堂有东中西三条轴线五之堂,现存五之堂为西轴线五之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五之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五进,每进五间,前四进前有廊轩,第五进为双层阁楼。东侧有厢房一排6间,共有房间36间。窗、梁、廊檐雕刻俱精。第一进门楣上原有匾额曰“太史第”三字,文革时匾牌被毁。五之堂建筑均为清中期特征,梁架为“月梁”,两层楼房梁架雕刻精细。外墙山尖砖雕装饰考究,下檐有一方形镂空砖雕。刘氏先祖于明正统(1447)年,从苏州迁到宝应,此宅为十二世祖刘彦矩(太史第)的住宅,以《中庸》问政篇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而命名为五之堂。刘氏祖辈为书香门第,诗礼之家,出现许多杰出学者,其中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是为大家所熟悉的经学泰斗大师.五之堂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主体型制完整,风貌依旧,内涵丰富,是宝应老城区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建筑组群。现为刘氏后裔及其它居民居住使用。
28、同松药店
宝应同松药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学墩社区南大街54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取同心同德,松柏常青之意。1965年,药房后面增筑了药材加工间。现存店铺和药材加工间共三栎房屋,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7平方米。药店店铺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均为上下两层楼房,中有过廊相连。第一进面阔四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屋面小瓦,室内梁架稳固,一楼铺闼门已改成玻璃门,室内装修;二楼雕花格扇门窗保存完整,门外梁架雀替木雕精美,室内木地板等完好。第二进面阔四间,进深五檩,硬山顶,屋面小瓦,梁架完整,室内木地板、木楼梯等保存完好,惜一楼也已装修,后山墙南端有福祠痕迹。药材加工间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面阔六间,进深七檩,室内梁柱较粗,木楼梯、楼上木地板等保存完好,惜前墙大部分改动,砌成实墙,仅存部分门窗,屋面已重新翻修。该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结构完整,且见证了近代百余年宝应医药行业发展的历程,具有一定研究和展示价值。
29、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学墩社区小石头街8号,是清代布政司朱士达家祠建筑,建于道光年间。家祠座北朝南,前后三进,院中有东西厢房。前进面阔五间,进深五檩,4.2米;第二进面阔四间,进深五檩,4.86米;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檩,8米。均为硬山顶,青砖墙体,小瓦屋面,占地面积约68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平方米。该建筑属浙派风格,门楼砖雕、木雕比较精美,富有特色,后进大厅梁枋彩绘图案,色彩鲜艳,保存完好。朱氏家祠建筑结构完整,局部屋面渗漏、面貌改变,2008年对其进行了修缮。目前,是宝应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之一,特别是彩绘图案装饰,在苏北地区古建筑中较为少见。
30、文游台
文游台位于高邮市人民路507号,整体结构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先哲孙觉、秦观、寓贤王巩等会集于此,饮酒论文,故名文游台。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仿古拜贤。之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的遗物。文游台文物景区内现存有文游台主体楼、盍簪堂、秦观读书台、四贤祠等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特别是盍簪堂内的秦邮帖,弥足珍贵,堪称一绝。文游台景区现为秦邮八景之一,淮堧名胜之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31、高邮城墙及奎楼
高邮城墙位于高邮市蝶园广场东南角,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高邮军知军事高凝佑始筑。1972年该城基本拆除,唯保留东南122.7米一角。城墙为青砖结构,高6.6米,砌体底宽2米,结顶0.87米,雉堞39个。据《高邮州志》记载,原高邮城周长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两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1985年曾进行整修,城上有明代奎楼,城墙脚下的护城河及东水门现在仍发挥作用。城墙是高邮建城历史的见证,现成为蝶园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32 、周邶墩遗址
周邶墩遗址位于卸甲镇周邶墩村,遗址原是一处高出地面8米左右的台型土墩,面积约15000平方米,70年代发现,1993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34平方米,清理灰坑20座,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50多件,遗址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土器物与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相类似;第二阶段出土器物与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相类似;第三阶段出土器物为宁镇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33、净土寺塔
净土寺塔位于高邮市高邮镇琵琶路街道南侧(城区东郊)。净土寺塔,原名净土寺空塔,俗称东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系高邮知州衷时章所建。此塔为砖砌仿楼阁式,塔身七级,呈八角形,通高47.46米。塔以雄伟见长,挺拔而秀颀。1963年,高邮中学学生朱光荣等攀上塔顶,从中取出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四十余卷,现由南京博物院保存。2005年6月,为恢复古塔原有风貌,该塔大修,维修过程中排除抗战遗留在塔体内的炮弹三枚,并发现建塔时的记事砖碑一方。2006年6月该塔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34、菱塘清真寺
菱塘清真寺位于我省唯一的回族乡菱塘北部的清真村,是传教士薛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所建。该寺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呈前后三进。内设前殿、大殿、窑殿、水房、教长室和殡具室。其中窑殿为四方亭阁,飞翼重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2006年,该寺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已成为穆斯林活动的中心,历年来,该寺除了正常进行礼拜外,每逢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圣忌节等重大节日,都有江苏、安徽邻近五个县市的数千名穆斯林来此参加宗教活动。
35、华中雪枫大学旧址
华中雪枫大学旧址位于高邮市界首镇太平街87、89号,该校系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培养军队干部的需要, 1946年4月华中军区将原抗大四分校、九分校等合并后在界首宣告成立,由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张崇文将军任副校长,女将军丘一涵任政治部主任。因当时对敌斗争需要,学校课堂具有流动性,分别在界首镇护国寺、三官殿、司巷口等地教学学习。该校现存占地面积594平方米。共有房屋16间,均为青砖小瓦、单檐硬山造。其中门厅三间南北长7米,进深3米,为勤务人员值班室;南北向房屋两排,前排房屋4间,东西长15米,进深10米,为领导生活驻地;后排房屋9间,东西长26.6米,进深6米,为学校教学场所。1946年11月,该校经合并后在山东成立华东军政大学,解放后更名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36、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位于高邮城西南运河的河心岛上,亦称西塔,始建于唐代僖宗年间(874-888年)。该塔为七层方形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是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虽历经修葺,但仍基本上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为保塔运河改道,留下了河心岛上的古塔,如今岛上已重新恢复镇国寺供游人参观、休闲。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37、董恂读书处
齐氏住宅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南大街143号,明末清初建筑,座西朝东,占地面积为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两进两厢,门楼和照壁的砖雕精致,大门朝北,厅房面阔三间8.2米,进深七檩6.7米,五架抬梁,梁柱顶有雕刻,梁头雕刻成卷浪纹,瓜柱雕成荷叶墩,脊檩山雾云,用丁头拱和替木,柱下圆墩型石础。正房三间两厢,木地板,地面构造有排水沟、罗地砖。进深十檩,明三暗四结构。这建筑为原董恂读书处的阳厅。董恂晚年在此著《甘棠小志》。
38、大桥徐氏宅
徐氏住宅位于大桥镇人民路14—18号,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前后四进明三暗四建筑。水磨砖砌门楼做工精致,厅堂梁、檩、枋木作料好工细,雕花隔扇门窗。侧间用直棂纹支摘窗。天井由30×30厘米白矾石石块铺设。
39、郭村战斗指挥部旧址
郭村战斗指挥部旧址位于江都市郭村镇郭村社区杨家巷6号,座北朝南。1940年6月,新四军挺进纵队驻郭村休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袭击,纵队奋起自卫,胜利地进行了郭村保卫战。镇内现保存有指挥部用房两进。第一进为三间两厢砖木结构硬山墙,第二进现存两间损坏严重。机要室两间,位于东进村副业组,为青砖小瓦厢房,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40、真武庙大殿
小纪真武庙大殿位于江都市小纪镇九龙社区磨子街12号,团结路以南,磨子街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八年重建,1985年落架大修,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面阔三间带左右廊13.4米,进深九檩10.4米,高7.9米,重檐歇山顶。正脊饰龙吻,楠木梁架,楠木立柱28根,下置青石鼓形础,斗拱三踩,左右次间和前后檐用月梁形双步梁和单步梁,脊檩下用叉手,保留宋元结构手法。对研究古代寺庙的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41、邵伯运河码头及铁牛
邵伯运河大堤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运河东岸,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现保存竹巷口至庙巷一段古运河堤,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东面大堤西侧底部为石块垒叠护坡,石料规格多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97×25×36厘米等,石基上部城砖砌就,堤沿部压一层条石,城砖尺寸为42×19×10厘米。堤上现存在4个码头,用料均为石工。有“大码头”、“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三块清代石刻。大堤是里运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在《甘棠小志》中有记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2、仪征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位于仪征市真州镇天宁社区工农南路近水楼台北苑以西。天宁寺塔原位于天宁寺内,今寺已不存。天宁寺塔始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南宋初年寺塔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是一座集宗教、文风、导航多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塔为七层八面砖身木檐楼阁式塔,逐层渐收,内部为正四方形,塔高42.23 米,塔身占地面积54平方米,底层附阶占地面积371.58平方米,建筑面积383.08平方米。清光绪三年(1877年)遭寺内炊火之灾,塔刹、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毁,仅存塔身。天宁寺塔是仪征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塔室内有几层抹角底部采用先进的扁铁过梁技术,在江苏境内古塔中属首次发现,错层相对而开的壸门,自下而上的收分,显得塔造型秀丽,气势壮观。对于研究宗教建筑学、宗教艺术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02年10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3、仪征鼓楼
鼓楼位于仪征市真州镇鼓楼社区国庆路与鼓楼东路,鼓楼西路交汇处。鼓楼坐北朝南,为墩台楼阁结构,台基面阔26.8米,进深20.9米,高6.1米,正中筑券门,台基上部为歇山顶的楼阁,楼面阔三间8.2米,进深5米,重檐歇山顶,该楼通高14.85米,占地面积518.86平方米,建筑面积174.67平方米。鼓楼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曾是击鼓报时的公共建筑。嘉靖三年(1524)一度改为关王祠。自始建至清光绪年间曾九次大修,1949年后又经四次维修。2000年6月至9月仪征市政府对鼓楼进行不落架大修,恢复了其明清风貌。一楼四周环绕半步架围廊,廊深2米;二楼周以回廊,廊深1.1米。一层内墙北壁嵌有明代嘉靖年间立《鼓楼关神碑记》和《守备李公邑人盛立碑记》两通。仪征鼓楼为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之一,是仪征的一座标志性的古建筑,2002年10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4、神墩遗址
神墩遗址位于仪征市陈集镇丁桥村高塘组8号居民房以北34米,泗大线以东700米,高塘埂西南280米。遗址地处蜀岗丘陵地带,位于台形高地之上,自北向南倾斜。遗址的北、东、西三面有河道及水塘环绕,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上,北侧最高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1973年发现地表和剖面有大量夹砂红陶、几何纹硬陶、黑皮陶、红烧土块、动物骨骼、磨制石器等。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学历史系在此进行发掘,揭露遗址面积464平方米,发现一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规模红烧土建筑居址,地层中陶片等包含物较为丰富,上层文化层以夹砂灰褐陶、泥质红褐陶占多数,下层文化层中泥质黑皮陶明显增多,器形有鬲、豆、罐等。神墩遗址是历年来在江苏宁镇及周围地区商周时代考古中少见的保存较完整的聚落遗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对了解仪征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2006年6月5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5、郭山遗址
郭山遗址位于仪征市新集镇江宁村郭山组东侧150米。遗址为一圆形高台地,平均海拔高度10.1米,占地面积约7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平均为2.8米,最大厚度近5米,遗址堆积非常丰富。地表遍布西周至战国时期生活用具陶器的各种残片,质地以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几何印纹硬陶器为主,器形有罐、平底盆、鼎、鬲、豆等,纹饰有编织纹、绳纹和几何纹。四周有明显的壕沟环绕,壕沟宽2-3米,类似古代城市布局,向内有二层台地和夯土迹象。该遗址于1999年发现,是我市保存状况较好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对于确定古邗沟的地理位置、研究扬州地区商周文化发展序列、城市起源及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46、仪征东门水门遗址
东门水门遗址位于仪征市区前进东路东岳庙东南50米处,清真寺排水沟河床上。水门现存水下石工建筑,其上半部砖砌券顶建筑已毁。水门的平面呈 〕〔 形,东西走向,主体部分由南北两厢的石壁、进出水口两侧的四摆手、门道及残存的夯土城墙等组成。水门全长17.5米,西面进水口宽12米,东面出水口宽11.5米。南北两厢石壁长13.4、宽2.2米、高3.8米。摆手长3.16米,与厢呈45°夹角。水门门洞宽7.7米,过道地面用青石板平铺而成,下为密集的木桩。水门上券顶及墙体与主城墙连为一体。东门水门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元、明、清三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加固,一直沿用至民国。作为仪征唯一保存下来的南宋城垣水关,工艺考究,制作精良,使用时间较长,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水工建筑。同时,它还印证了仪征自宋至明清城市及运道的发展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Hash:4879ff66ea2be2f1a38c7fadc5d3e6e047d594b9
声明:此文由 扬州广陵骑士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