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穿越千年的大理古村,藏着太多你不知道的江湖传奇

万驮盐巴千石米

百货流通十土奇

鹿野鹿笙 × 诺邓

大多数人是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才第一次知道有「诺邓」这个地方。殊不知,作为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位于大理云龙县的诺邓早在唐代南诏时期便因盛产井盐,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商业中心之一。但后来随着海盐的发展,诺邓古井盐因其制作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而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归于沉寂。

▲ 诺邓,白语的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

如今,诺邓被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再度重现于世人眼前,这方“人间净土”的纯粹和质朴就如当地民歌般令人回味悠长:“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

一口盐井造就的山村繁华

据《云南通志》记载:“汉代,云南有两盐井,安宁井和云龙井。”据考证,汉代的云龙井就是如今的诺邓井。诺邓古村距今有1300年历史,而诺邓这口盐井的年代更加久远,已经存在了2300多年。

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诺邓一直都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震滇西、缅北,经济鼎盛一时。据了解,明朝在全国设置了7个“盐课提举司”,诺邓是其中之一,盐课提举司的衙门旧址到现在还完整地保留在村子里。

▲ 提举司衙门 图片来源:橘子树影像

诺邓盐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熬制而成,当地人称为“锅底盐”。如今的诺邓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在出售,古老的盐井还在出卤水,游客可在卤房中隔围栏参观,诺邓村上些年纪的老人都能讲出一些他们小时的熬盐情景。

盐与火腿的完美交响曲

诺邓火腿之所以别具风味,是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诺邓恰好位于河谷中江水转弯的地方,这种温润的气候最适合对火腿进行深度发酵。另外,村民养猪多以玉米、大豆及绿叶植物为饲料,最后产出的猪膘肉油脂薄、瘦肉多,口感细腻鲜美。

腌诺邓火腿的高钾盐来自古老的诺邓井盐,盐分充分渗透,赋予火腿最灵动的口感。熟化的火腿皮面蜡黄,肉质呈褐红色,玫红色的肌肉切面被乳白的脂肪包裹,肥瘦相宜,咸淡适中。

当地人还说,诺邓火腿的口感需要存放整整3年的时间才会发挥到极致,到那时,火腿可以生吃,且脂肪会氧化成特殊的美味。靠近骨头的部分肉质最好,适合切成薄片下锅爆炒,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感受古建筑之美

诺邓的民居多为依山修建,其四合院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

建筑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

因为几乎全村都是古老而富有韵味的老屋,所以,在诺邓古村随便闲逛就可以耗上一天。

图片拍摄:采采卷耳踏遍繁花似锦

家庭生态博物馆”是诺邓对于传统民居保护的一种有益尝试——过为这样的家庭单位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它们完成必要的环境布置和建设,并通过定期的巡查和指导,打造具有参观和文化宣传价值的家庭式微型博物馆。

图片拍摄:采采卷耳踏遍繁花似锦

除了古民居,诺邓的庙宇建筑也是一大亮点: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棂星门、文庙、武庙、玉皇阁等)、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

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等等,更是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 玉皇阁,非常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且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 图片来源:橘子树影像

▲ 玉皇阁的棂星门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 图片来源:橘子树影像

玉皇阁大殿顶层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 图片拍摄:采采卷耳踏遍繁花似锦

古朴民风培养“滇中儒士”

地理位置与世隔绝的诺邓,在古时候文风盛行,走出过不少“滇中儒士”——历史上这里曾先后出过秀才200多人,贡生40余人,举人进士也不算少,清代云龙县的3名举人中,就有2人出自诺邓。

即便到了现在,村民仍旧对提升文学修养十分看重。在村屋里,可以看见张贴着的写得苍劲有力的对联和颇有才气的诗词,这都是村民自己的习作。

在这里走家串户,一个个有着文学色彩的门牌映入眼帘:“进士第”、“亚元”、“复甲留芳”、“兄弟明经”、“花萼联辉”、“贡士第”……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似乎蕴藏着一种历久弥新的儒雅之气。

▲ 诺邓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里面大殿“至圣宫”塑的是“布衣孔子”,师长风范、和蔼可亲。这里常年有祭祀活动。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图片拍摄:采采卷耳踏遍繁花似锦

聆听五百年前的老戏

在诺邓所在的云龙地区,流传着一种连续演了170多年的老戏,数不清的场次,几乎从未间断。演员都是放下锄头便登台的农民,学戏一般都是祖传或跟师。这种国内最古老的民族戏曲剧种,有个好听的名字——“吹吹腔”。

▲ 云龙白族吹吹腔

据专家考证,白族吹吹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由明朝初期的江南汉族移民带入白族地区,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白族的文学、歌舞艺术、民族传统礼俗逐渐发展成为了白族的民族传统戏剧,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代,吹吹腔发展成了南北两个流派,大理、鹤庆等地的吹吹腔为北派吹腔,云龙县境内流传的为南派吹腔。近代由于受到滇戏、京戏和其它外来文化的冲击,北派吹腔日渐式微,而存活于白族山区的南派吹腔却得以传承和发展,使云龙成为保存白族吹吹腔戏剧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地区。

2006年,云龙白族吹吹腔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云龙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吹吹腔艺术之乡”。

云龙白族吹吹腔又称“唢呐戏”,以唱、吹为主,唢呐为剧种特色乐器,行当分工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和固定的舞台陈设。其唱词、道白多使用白族语,唱词通常用白族山花体的“七七七五”句式,每四句为一节,一、四两句由唢呐伴奏过门,二、三两句唱词后加打击乐,曲牌和鼓点分文场、武场两种。

诺邓周边景点 太极锁水

从云龙县城去诺邓路上,距诺邓3公里左右会经过“太极锁水”的天然奇观。诺邓河在与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的地方,绕了一个“S”型的大弯,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

云龙天池

云龙天池距诺邓29公里,距县城22多公里,目前没有直通车,需要到客运站边包车去。这个海拔2552米的高山湖泊,四周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共有高等植物60多科200余种,还有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19种。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繁茂的森林草甸使天池风景无比旖旎迷人。

鹿野鹿笙三个院子 安放你心心念念的大理好时光 鹿野鹿笙 · 瓦屋

这里是我们的复古怀旧俱乐部,一个院子两只猫,无处不在的小鹿,和意想不到的阳光。七种不同风格的房间,就像七种不同的音调,总会触动到你,与你的喜好合拍。

鹿野鹿笙 · 山房

这里是我们返璞归真的静心处。坐在茶室,远离城市的喧嚣;泡一杯茶,享受一整天免费的阳光。绿植松木,相辅相成;一首慵懒的爵士,带我们一起畅游曾经和未来,最美的时光。

鹿野鹿笙 · 花房

这里是我们为家庭游打造的“第二居所”:关上院门,这里便自成一方世界,安静得恍如幻境。在书吧能静的下心去细细品读一本书;在院里能不顾及时间长短慢慢品味一杯茶;躺在床上沐浴从天窗倾洒下来的阳光;坐在窗边远眺苍山残雪,就算视线中堆叠了层层的瓦片屋顶,也会觉得可爱了不少。

Hash:9c3f281a4ea142681c6f860b6d2e929760c53738

声明:此文由 食尚云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