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治黄成就篇丨让黄河造福人民
文丨黄河报社采访组
文字编辑丨郭旭帆 邓云 李银鸽
美术编辑丨毛金晶
题 记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近30年,黄河曾多年出现断流。1999年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按照国家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至今,黄河已经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在以全新的生命形态哺育着人民,也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典范。
雄伟的大坝、巍峨的库区令人惊叹,九曲黄河的神韵与王屋山的奇峻交相辉映,烘托出高峡出平湖的绮丽风景……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巍然耸立于豫西山地的最后一段峡谷,是黄河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中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
小浪底水利枢纽 资料图
水沙矛盾,是黄河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长时间的调水调沙,黄河河道内河床大面积裸露。在小浪底库区上游,干涸的河床上,由水流冲刷和澄泥裂变形成许多造型各异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像是一幅幅浮雕版画;有的像是一幅幅水墨丹青的山水画;还有的像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好多人第一次见到这种图案,纷纷称奇。”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量调度处刘树君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与黄河中游的古贤、万家寨、三门峡、陆浑等水库,形成了功能强劲、联合调度的水库群,有效调控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为饱经沧桑的母亲河排忧解难。
见证断流——
东行停滞柳园口
8月13日,在河南开封柳园口渠首闸下游2000米处,柳园口渠首闸闸管处处长卓健指着河滩对记者说:“这里就是1997年黄河断流的最上端。”
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向东远望,浩浩汤汤的黄河水一路东行。卓健告诉记者,1997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疲态尽显,东行至此就再无力入海。此处距河口还有700余千米,刷新了黄河断流河长的记录。
1997年黄河首次主汛期断流后柳园口渠首闸脱河无法引水 资料图
“当时整个大河都没水了,河道里只有断断续续的水洼还存些水,闸上无水可引。”亲历了1997年黄河断流的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职工闫志刚说。
在柳园口渠首闸前,卓健拿出他珍藏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们带着工具、挽着裤腿在河道忙碌。那是1997年,汹涌的大河失去前行的能量,停滞不前。柳园口渠首闸引不上水,开封地区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以前从不敢涉河而过的当地人,在杜良乡乡长的带领下,在闸下黄河河道里横筑起一个低矮的阻水堰,再开挖引渠,让水倒流到闸前,以解燃眉之急。
开封沿黄群众开挖新引渠 资料图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袁东良介绍,1972年至1999年,黄河有22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断流3次,1997年还出现了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断流,断流河道从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开封,断流河长达700多千米,占黄河下游河道总长的90%,黄河断流还引发了河道萎缩、水生物减少、湿地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黄河造陆功能衰退,海岸线蚀退加快。
为什么流淌千年的黄河出现了断流?为此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黄河断流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组,论证分析得出了结论:天然水资源贫乏、人类用水日益增多和缺乏科学的管理。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高级工程师周康军介绍,黄河位于欧亚大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本就贫乏,但是它却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了12%人口、15%耕地以及几十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加之气候影响,降雨量减少,而且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灌溉面积和耗水量的迅速增加,使本来就水量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997年10月,黄河利津段断流近200天。利津宫家险工下首仅存的一洼水,对岸群众利用柴油机在此取水 崔光 摄
周康军说:“再就是缺乏足够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当时小浪底水利枢纽尚未上马,黄河干流上具有较大调蓄能力的只有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这两座水库都位于上游兰州以上河段,距离黄河下游尚有3000多千米,下泄水量到达下游要近1个月的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最主要的是缺乏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周康军告诉记者,当时没有形成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调度管理体制,一旦遇到黄河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沿河引水工程便开始无序争抢引水,这也是当时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
统一调度——
奔流到海不复回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位院士联名发出“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
为解决黄河断流危机,1998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这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首开先河。1999年3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份调度指令,10天后黄河下游按计划全线恢复过流。
利津水文站是黄河上最后一个水文站,负责监测黄河入海前的水位、流量、泥沙、冰凌和水环境等,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利津镇刘家夹河村,距黄河入海口104千米。
“断流不断流,就看利津站。”是采访过程中站上工作人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简单而言,利津断面没水黄河就断流了。
1999年3月11日,不到10时,利津水文站黄河边上站着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从附近村子里赶来的百姓,他们在这里等待的是被记入历史的一刻。10时,利津开始恢复过流,10时40分流量达到14.3立方米每秒,16时增大到56.0立方米每秒,3月12日6时达到109立方米每秒,至3月20日20时达到663立方米每秒。“我就在这里看着黄河水从上面哗哗地流过来,老百姓们也大声喊着‘水来了,水来了’。”尽管时间已经过去20年,但利津水文站站长张利对黄河断流后又复流那天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听说黄河来水了,沿黄群众来到河边看水 蒋义奎 摄
2000年,是所有关注母亲河之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黄河实现1991年以来的首次全年不断流。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最初几年,黄河来水量持续偏少,并几度遭遇特枯年份,全河多次出现严重断流危机。如2000年6月下游利津断面流量仅5立方米每秒,2001年7月22日8时中游潼关站流量只有0.95立方米每秒,2004年6月上游头道拐断面3次跌至预警流量。
虽然困难重重,管理与调度手段比较单一,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措施和经济政策等还不完善,国内外没有现成可以借鉴的经验,但在沿黄各省(区)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科学调控、统筹兼顾、精心配置,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目标得以实现。黄河水资源在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益,在确保防洪、防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黄河不断流,促进了水资源的有序利用。
2006年8月1日,我国第一部流域水量调度管理行政法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施行,这也是国家层面首次制定出台的黄河治理开发专项法规,黄河健康生命有了“护身符”,黄河水量调度进入依法调度的新阶段。
黄河水调人员利用远程监控系统监测下游涵闸引水 刘晓岩 供
2008年,黄委首次实施了黄河下游生态调度,为进一步恢复河口生态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在流域来水偏枯、水调电调协调难度大等不利条件下,省(区)未超计划用水,干流重要控制断面流量全部达标。
2008年冬至2009年春,黄河发生流域性特大干旱。黄委统筹安排、科学调度黄河水量,在保障防凌安全的情况下,先后6次逐步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沿黄地区3708万亩冬小麦在大旱之年得到有效灌溉,为夺取2009年国家夏粮丰收做出了应有贡献。
2014年,河南省遭遇63年来严重“夏旱”。作为河南最大的过境水源,黄河水对保证引黄灌区粮食丰产增收极为关键。在遭受历史罕见旱灾的情况下,河南粮食增产丰收,在特殊年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特殊贡献,黄河水功在其中。
然而,老天给出的难题一道接着一道。在随后的几年,黄河一直处于枯水期,黄委先后实施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验,尝试洪水资源化利用,精细调度骨干水利工程,小流量封河等措施,为黄河在较长时期的供水安全筹集了水源。
2014年,为创造良好的引水条件,黄河职工对灌区沉砂池进行清淤 张福禄 摄
调控黄河水的成功在于对黄河的尊重和科学的探索。在每个调度年里,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订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黄河水供应。20年来,黄河上探索形成了“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省(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调度管理模式,黄河水量调度范围从干流部分河段扩展到全干流和重要支流,从非汛期延伸到汛期,调度目标也从确保黄河不断流发展到积极争取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更加注重生态用水保障,调度手段不断完善,调度能力大幅度提升。
环境转变——
百泉复涌湿地现
一城泉水灵动,成就了济南独一无二的城市韵致。济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固有72名泉闻名天下。老舍说:“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位于黄河济南段槐荫区的北店子引黄闸,这里每天引出40万吨黄河水,济南城市生活用水4成以上来自这里。该闸与位于天桥区的大王庙引黄闸一起,每天引黄河水80万吨,共同支撑济南80%的城市用水需求。
济南黄河供水局副局长张家春说:“黄河是济南最大的客水资源,城市发展对其高度依赖。黄河20年不断流效益显著,给济南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水源保障。”
甘甜的黄河水从北店子引黄闸涌出后,便流入为泉城供水的“大水缸”之一——玉清湖水库。
玉清湖水库 张庆民 摄
玉清湖水库的修建背景,与20世纪黄河断流现象紧密相关。
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也正是自那一年起,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的趵突泉,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停喷。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河断流愈演愈烈,济南的泉水喷涌也随之受到重大影响。1981年,济南遭遇特大干旱,自3月份开始,趵突泉、黑虎泉等四大泉群首次干涸。在1999年3月14日至2001年9月17日,更是停喷长达926天。
在黄河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山东提出要“修建水库、引黄保泉、改变泉城供水结构”。1998年6月,济南市开始实施“引黄保泉”供水重点工程,筹资建设玉清湖和鹊山两大水库。2000年、2001年,这两个盛满黄河水的“大水缸”相继建成运行,为济南“解渴”。
玉清湖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张桂军说:“玉清湖水库1.6亿立方米的水源中,90%以上来自黄河。现在黄河水已经代替地下水,成为保障济南城市居民用水的主力。”
趵突泉三股水现“趵突腾空”景观 张庆民 摄
“黄河20年不断流,济南的泉水16年不停喷。”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唐瑞钦道出泉城“保泉”的核心手段,“济南的城市用水原来主要依靠地下水开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地下水开采量高达60万吨至80万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量比例为2:8。有了玉清湖和鹊山两大引黄水库后,济南的供水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量比例已转换成8:2。有了黄河水承担城市用水,地下水才能更多被用来‘保泉’。地下水充足,就能‘顶高’水位,实现泉群喷涌。”
自2003年9月,以趵突泉为代表的济南泉水实现复涌以来,百泉竟涌、人欢水畅。黄河水的有力支撑,是泉城“保泉”成功的生态密码。
除了为泉城“保泉”,在山、泉、湖、河、城的传统特色风貌之外,黄河水还为济南城孕育出一片鲜绿的城市湿地。
2001年,由于玉清湖水库建成后水库侧渗,以及济南特殊地质地势造成的南部山区汇水,玉清湖水库的周边区域成为常年湿地。当年3月,济西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呈现出湿地原生态、氧吧大自然的秀美景观。
舟船荡开莲叶与香蒲,逶迤于清亮水面之上,记者满目皆是波光水影、草木婆娑,耳边不时传来婉转的禽鸟呢喃。
济西湿地 济西湿地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济西湿地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城市湿地,总规划面积35平方千米。湿地内港汊纵横,有大小岛屿近100座。”山东济西湿地管理有限公司总助王全忠介绍,“这里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种类丰富,有中华结缕草、鹅掌楸、椴树,以及芦苇、香蒲、荷花等800余种植物,还有东方白鹳、天鹅、斑头雁等140种鸟类。”
黄河水的生态效益,带来功能丰富的城市湿地,这里即将成为济南市继泉水之外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幸福之河——
生态发展谋新篇
20年黄河水不曾断流,不仅为沿线城乡发展提供了水资源,生机勃勃的黄河也成为一条生态廊道,辐射75万平方千米的绿水青山,黄河水资源成为“中国粮仓”丰廪的重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生态环境改善的定盘星。
据统计,截至目前,干流累计供水超过6000亿立方米,在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还先后7次引黄济津、16次引黄入冀、20次引黄济青,累计跨流域调水210亿立方米,为流域及供水区人饮安全、粮食丰收、能源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滋养了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大地,浇灌千里沃野,输入厂矿企业,泽被千家万户。
据统计,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利津年均入海水量151亿立方米,其中,非汛期利津年均入海水量73亿立方米,保证了下游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使黄河真正起到了连通流域内各种生态系统斑块及海洋的生态廊道作用;黄河水质也稳定向好,2015~2016调度年以来,干流12个监测断面接近或全部达到水质目标,千年大河重放生命光华。
曾经离去的鸟儿回家了、鱼儿回家了,曾经枯萎的植物也重新萌了芽。黄蓝交汇、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黄河入海口盛景重现人间。
河口湿地 孙志遥 摄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明水面积由15%恢复到60%,促进了湿地的顺向演替,芦苇面积多达30余万亩,鸟类增加至368种,久违的洄游鱼类重新出现。
“目前,在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内出现的珍贵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卷羽鹈鹕、白琵鹭……生态环境的好坏,鸟类比人类更有发言权。”说到栖息于此的鸟儿,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会主席吕卷章如数家珍,他的自豪来自于自然保护区内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使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水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水生生物有效生长,充沛的食物引得众多鸟类在此停歇。”
河口湿地水鸟齐翔 孙志遥 摄
乌梁素海地处内蒙古西部,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湖泊、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欧亚大陆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湖体污染叠加,湖面急剧萎缩,生物栖息地丧失。
乌梁素海牵动中南海。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重点湖泊污染防治”。
在近年来充分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实施补水的基础上,黄委加强凌情、水情和骨干水库蓄水研究,利用较好的来水条件,相机向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到2019年7月共补水9.04亿立方米,相当于把湖水整体置换近两次,湖泊水域面积增加,水质较上年同期明显改善,湖区自净能力提高,鱼类、鸟类数量均有所回升。
乌梁素海乌毛计泄水闸 秦素娟 摄
白洋淀位于河北境内,是我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以大面积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最近几十年,白洋淀连续出现干淀现象,并有大量污水进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6年,黄委首次实施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此后逐年持续送水,为缓解干淀威胁,保证淀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华北地区生态平衡提供了支持。
黄河与白洋淀更深的缘分还在后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白洋淀就位于新区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雄安新区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作为生态雄安的重要水支撑,引黄入冀补淀也随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
鸟瞰引黄入冀渠首闸 于澜 摄
经过艰苦奋战,2017年11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试通水,汩汩黄河水从河南濮阳出发,沿着新完工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线路,经过482千米跋涉奔向白洋淀。该工程年均引黄水量6.2亿立方米,其中白洋淀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重现天水相连、苇绿荷红、水草丰美、鱼鸟成群的生态胜景。
“黄河的水引进来以后,白洋淀的水流动起来,水质明显好多了,来这里玩的游客也更多了。”从小在白洋淀长大,目前在白洋淀景区负责游船驾驶的王红宾对白洋淀的变化欣喜异常。
随着白洋淀水质好转,王红宾和附近村民纷纷转型,吃起生态饭。“我以前开过几个小厂,近几年国家提倡绿色发展,生意也不好做,2017年起就买了一条船,挂靠在旅游公司里,专门带着游客到淀里旅游。”
白洋淀览胜 胡志扬 摄
王红宾这条船可以坐11个乘客,包船在白洋淀里游玩4小时只收费260元。他一年能落5万元左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从频繁断流、几入绝境,到河畅其流、水复其动,焕发生命色彩;
从生境退化、物种减少,到禾绿果香、鸟飞鱼跃,捧出青绿画卷;
从邻封焦渴、万众翘望,到大局为要、送水驰援,托起生态高地;
……
黄河的生命回归,是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和支撑流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黄河的生生不息,也是吕卷章们如数家珍的自豪,王红宾们无法抑制的欣喜。
大河滔滔今又是,换了旧颜色,锦绣满河山。
Hash:340568e4c36c9a9410ae3c90ebd2819ff5c37a2b
声明:此文由 黄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