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阳壶—黄河边的“楼兰古城”(之四)

阳壶—黄河边的“楼兰古城

《之四》

◆杨拴朝

阳壶城与黄河古渡的兴盛

阳壶城守卫的黄河渡口,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都在此设关置卡,重兵镇守。随着黄河改道,阳壶城南迁至涧南,渡口也曾多次变动。历史上也经历了阳壶渡、济民渡、利津渡等多个名称。但始终没有变动的是,阳壶古道与黄河漕运的交汇处在宋代以前一直是阳壶城控制的中心区域。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和广德二年(公元760年),这个时期的两任宰相裴耀卿和刘晏大规模改革漕运,到黄河峡谷察看航道时在此停留。阳壶古道曾在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开始整修。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主持修复了阳壶古道全境。唐宋时期,阳壶城的物资交流、潞盐运输,随着东西黄河漕运的繁荣及南北阳壶古道的畅通,再一次进入兴盛时期。

狮子山下的滩涂(照片出处:《垣曲县志》)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阳壶出了个抗金名将张玘。这年,他变卖家产,招兵数千,随京西北路安抚使翟兴抗击金兵。张玘率兵在黄河白浪渡的阻击战,成功阻挡了金兵的入侵。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张玘带兵三千攻下被金兵占领的洛阳城。随后,主动奉还上司董先的兵权,成为一段千古佳话。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张玘在海州战事中伤亡。阳壶城也随着战争的频发而逐渐衰落。据《民国渑池县志》创建张公祠碑载:宋清远侯父子,渑北阳壶村人。昔在宋时为名将,有战功,勋业,名爵载入史册……考旧志“城北有祠”,迄今访其遗址,父老无传,盖祠之废也久已……十五世孙春全伤之,创祠三楹于阳壶河口置田产以供祭祀,俾垂永久。

金代建立,随着朝代更迭,统治者的战略布局也随之改变。黄河渡口此时西移至渑池南村和垣曲东滩之间,南村城取代阳壶城,成为该区域的政治中心。清嘉庆《渑池县志》载,巡检衙署:“治北百二十里桓王山北有土城,广里许。金人据北方,设司分治,建官署与土城中。元置南村巡检司,遂为巡检署。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流寇焚毁。国朝顺治七年,巡检李联芳创补,堂宅具备。东有土地祠三楹,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巡检顾希元增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巡检沈守纯复为葺理,称完固焉。”又据元《济民渡河神祠记》载:金代设立济民渡,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在南村设立利津县,主要管辖利津渡口;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南村山林伐木四万三千余株用于造船;之后,在济民渡造船70多艘,放运供应宋元前线。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南村恢复济民渡;元、明、清时期都在南村设立巡检司和盐局,黄河两岸的文化经济贸易往来又一次达到鼎盛时期,黄河南岸的“黛眉晴岚”、“阳壶返照 ”、“山眠狮子”被列为垣曲明、清十大美景之列。这时的济民渡又称利津渡,是黄河中游的三大渡口之一。

南村八里滩防护林(杨景亭摄)

利津古渡在明清时期依然是军事重地。据史载,明崇祯八年(1635-1642)参将何应诏驻河防达7年之久。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派遣总统兵600名驻守垣曲东滩河边营房圈。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军与捻军争衡,清廷游击谷京昌率卒500驻守利津渡。同治6年,按察使陈堤礼在渡口造炮船40艘,建兵营4座,隔二年又调兵2000名驻守营房圈河防。

1916年6月16日,利津古渡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发生的故事,成就了一个地质学家一生的辉煌,开创了中国地质遗迹勘察的新篇章。

这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结束山西南部铜矿调查任务后,带着驮队,计划跨过黄河经河南返回北京。行至垣曲东滩和渑池南村之间的黄河利津渡口渡河时,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古近纪地层和淡水贝壳化石。1921年4月29日至5月13日,安特生再次来到垣曲--渑池盆地,在南村的黄河两岸开展勘察,共发现7个古生物化石点。其中,在渑池任村上河(7号点)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始新世岩石层。随后,安特生沿黄东行三百里至京汉铁路,一路考察古生物化石遗迹。11月,在安特生的推荐下,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博士来到任村上河进行勘察并发掘,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他于1930年发表了《中国旧新生代之哺乳类化石》专著,详细记述并鉴定了在渑池南村任村的发现研究成果;从遗址发现到现在的100年间,中外科学家在此不间断勘察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1985年9月,古生物学家童永生在南村黄河边的上河遗址发现了曙猿牙齿化石; 1994年4月美国古生物学家克里石涛卡在任村上河发现了上河曙猿化石。同年,中美联合考察队在山西垣曲寨里的土桥沟发现了世纪曙猿化石。到目前为止,在渑池——垣曲盆地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1目约30科近80种。在此盆地发现的灵长类等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之多,在国内同时代化石地点中实属少见,是世界上中始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点之一。以利津古渡为中心的渑垣盆地古生物化石群遗址,从此名扬天下。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黄河北岸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利津古渡成为豫西最大的支前口岸,各种军饷物资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往晋南前线,有力的保障了战事的物资供应。我党多名高级将领也从这里进入前线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日军攻陷垣曲,向黄河南岸的南村沿河守军多次炮击,不仅将利津渡船只全部炸沉,还将南村城炸的千孔百疮,房屋倒塌所剩无几,百姓流离失所,这时的南村几乎已成空城。1941年,日军又一次突破中条山防线,在垣曲东滩常驻一个大队,伺机南侵。1944年5月9日,日军在南村分兵三路强渡黄河,我守河将士近千人伤亡;日军将南村和班村所剩的民房庙宇全部拆除,将木料用于修筑碉堡工事。

解放后,利津渡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垣曲古城凭借交通及物流优势,一度成为黄河两岸的物资交流中心。每当四月八和腊八,是黄河两岸最欢乐、最盛大的购物集会。南村人们将各种农产品通过渡船运往垣曲古城,再换回各种必需的物资。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到古城都能销售一空。所以又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渡口的繁荣,那时每个村都设有渡船,人们往来甚是方便。南村的学校也吸引来之河对岸的学生到此上学,村口的摆渡船早晚不误。随着两岸的交往频繁,也有了婚姻的互通。1981年,南村与东滩之间因渡船发生了不愉快事件,竟发生多次大规模械斗,伤及多人,至该渡口停运多年。后经两省、市、县政府多次协调安排,两地商定:黄河渡口立约南北对开,两村互惠互利,村民言归于好,古渡再度繁荣。

1998年,小浪底移民搬迁工程开始,黄河两岸村庄陆续搬迁。南村涉及沿黄275米高程以下有2898户10020口人陆续搬出了库区。阳壶村和南村乡其他沿黄村一样,搬入渑池及开封两地。黄河儿女以舍小家顾大家的壮举含泪离开了祖辈居住的家园。2000年,黄河上建成的公路大桥通车,利津古渡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昔日的九曲黄河现已成为碧波荡漾的汪洋库区。2017年,开工建设的渑垣高速公路,在这里通过,此项目将为黄河两岸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旅游开发提供便捷的交通优势。

垣曲商城与北阳壶城所在地

纵观阳壶城的历史:从晋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五大夫迁晋”事件到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阳壶城在历史上存在了2200多年;从阳壶城的有史记载到阳壶村的最后移民搬迁,存在了近2600多年。名称历经了:瓠邱——瓠邱亭——壶邱亭——阳壶——阳壶城——阳壶村。迁移路线:商代以前——垣曲商城(城址:山西垣曲古城南关);春秋战国至隋唐初——阳壶城(城址:山西垣曲古城东滩村东三里、古城南一里)、隋唐至明代——阳壶城(城址:河南渑池南村狮子山东涧南)、明末至近代——阳壶村(地址:河南渑池南村阳壶山北坡)。阳壶城这一路迁徙的足迹,不仅仅是跨越黄河南北、跨越山西、河南两地的历史传奇,它更像一条纽带,将两地的文化根脉紧紧相连,成为大黄河线上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现在,无论是垣曲商城还是南北阳壶城、阳壶村,都被小浪底库区淹没。但阳壶城给我们留下了最值得骄傲的过去,这是垣曲和渑池两地人民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古代文明是两岸黄河儿女的责任。因此,对历史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我们的责任,把阳壶城的历史传奇挖掘整理出来,呈献给大家。回望阳壶城上的湖光山色,这里群峰竞秀,碧水传情。碧波之下,沉睡着华夏瑰丽的文明。也许,这正是最好的保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精彩

老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精彩地活。那些没把握住的机会、没说出口的话、没坚持的梦想,才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真正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

第609期

编辑:黄青锋 王一博

校对:秦静

Hash:e4f61e1254baa5eec44420fdd5b00742c45aadbb

声明:此文由 V观渑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