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一座被埋没的抗战名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中,咱们弥渡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又是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砥砺前行,特为各位小伙伴收集了已故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先生所写的《被埋没的抗战名城》一文。

被埋没的抗战名城

这所弥渡第一小学是过去的文庙。年深日久又战乱频繁,大成殿泮池、棂星门……等古建筑都不在了;不过从残剩的墙基和几排长得高大的老树,仍然可以想见当年的气势。

文庙(原弥城一小)(张昭 提供)

文化历史深厚的地方多有文庙,累经劫乱后,保存者不多,能成为一所小学,也算殊途同归吧!

但年轻人多数不知道,这文庙旧址还有过一段更为兴旺的历史;六七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期,进驻过一大批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属于第一流的铁路专家和其他方面(医学、桥梁)的学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敌我力量悬殊,沿海的大城市逐一失去,当时的国民政府交通部门考虑到必须尽快打通从云南向外的国际通道,以接纳外援,除了在1938年加紧修通了“滇缅公路”外,又在这一年决定把拟议多年的“滇缅铁路”也投入建设。

弥城镇长坡村委会罗坪村旁修筑的滇缅铁路涵洞依然还在(李武华 摄)

这条比公路工程还艰巨的铁路起自昆明,经禄丰楚雄南华,再从弥渡转往临沧方向出境,与缅甸腊戌的铁路衔接,全长 860公里。

如果修筑成功,就可充分利用仰光港口来接纳外援物资了。

铁路工程局筹建时设在昆明,1940年冬又把工程局升格为“督办公署”,由交通部常务次长曾养甫兼任“督办”,并把“督办公署”迁来地点适中、可以兼顾东西两大段工程(从昆明至弥渡为东段,弥渡至临沧方向的中缅边界为西段)的弥渡。

现在的县图书馆原来可是滇缅铁路铁路的督办公署驻地(李武华 摄)

滇缅铁路督办公署宿舍一角(杨华 提供)

曾养甫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和美匹兹堡大学,是位善于招揽人才的学者型官员,他先任命曾获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工程界元老萨福均来筹建滇缅铁路工程局,不久,萨福均调往“川滇铁路公司”,又改由杜镇远来担任工程局长。

杜镇远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以后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铁路建筑,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德里铁路公司工作过4年,还专门去英、法、意、德、比利时加拿大苏联等国家考察铁路建设;回国后主持修建了著名的“东南长廊”、全长1008公里的浙赣铁路以及从湖南衡阳为起点直达中越边境镇南关、长达1029公里的湘桂铁路。

他手下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铁路工程专家,都被他带来了云南,如他主持的“湘桂铁路工程总结会议”就是在昆明召开的,会后这批专家全部都进入了滇缅铁路工程局,分往横断山脉两侧的工地。

老县城(县党史办 提供)

抗战初期不久,中国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南、总长11500公里的铁路,已有9100余公里沦于敌手,这些铁路上的专家也纷纷奔来云南加入了“滇缅铁路”的修建。如张海平、汪菊潜、雷崇民、茅以升、陶述曾、夏舜参、龚继成、吴祥祺、王节尧、朱葆芬、顾彀成、张袚、李跃祥、祝秦萱、周庸华、关荣柏……几乎全是毕业于欧美名牌大学专攻土木工程或铁路建设;还有医学专家张孝骞、应元岳、庞从周、孟庆华、陈又新等等;他们无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都是科技界的泰斗。他们的助手、学生也都是优秀的专家,所以,这“滇缅铁路”可说是专家云集。这几千人中,就连公务段的见习生也是大学本科毕业。

他们的来到,不仅给这弥渡小城带来了学识,也带来了新的风尚,提高了当地人的文化档次,让一些僻居边地的文化人请教有方。

弥渡城里宽街窄巷的一两千户人家,几乎都被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租住,相互影响是很大的。

从前的弥渡,照明用的是煤油、菜油灯,没有街灯,也少夜游人,本来就人口不多的小城一入夜就一片暗黑;专家学者们来了后,需要明亮的灯火工作,于是运来了小型发电机,拉起了电灯线,这古城第一次有了电灯。

那个灯火明亮的晚上惊动了弥渡城,许多人推迟了早睡的习惯赶来看灯,也为这奇特的耀眼灯火激动不已。

弥渡人民在接待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出动了6000余人开挖从弥渡城东至南涧县城外近50公里铁路路基的任务;他们自带工具、粮食,几年间总计出工61.8 万个工作日,1942年5月为了修建城南瓦仓军用机场又出动了6500余民工。

抗战时期瓦仓飞机场遗址(张昭 提供)

当时,弥渡城乡人口总数不过10万人,除去妇幼和老弱病残,壮年男子几乎全部都当兵上了前线、去了公路和铁路筑路工地,这贡献是很大的。

虽然由于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入怒江以西,那条即将铺轨的“滇缅铁路”被迫拆毁,而功亏一篑,但弥渡人民所作的努力是应该与这条路一起载入史册的。

依稀可见的滇缅铁路路基(弥城镇下海子村)(李武华 摄)

1943年为了反攻怒江西和缅北,在云南重新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弥渡又成了众多军队的驻地;先后驻军于此的有陈诚、卫立煌上将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驻于如今第一中学)霍揆彰的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周福成的第五十三军军部、第十一集团军兵站总监部……

陈诚将军住过的石咀温泉(县政协 提供)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遗址(现弥渡一中内)(县党史办 提供)

这小城又是将星云集,兵员拥挤。许多作战计划在这里拟就,从这里发出的电波、命令,也密切影响着怒江前线战斗的进退。

抗战时期国军53军军长周福成将军驻地虎溪寺(县政协 提供)

53军军长周福成将军驻地虎溪寺(张昭 提供)

几年间有这样多工程技术人员、军队进驻弥渡,粮食、菜蔬和日用品的供应不是一件小事,也增加了当地人民的负担,但朴实的弥渡人都默默承受过来了,这功绩也是不应忽视的。

抗战时期新建的石咀温泉泳池(县政协 提供)

抗战中期和后期那场持续多年的滇西攻守战,使许多地方付出极大牺牲,也因此成了抗战名城,如曾经是惨烈战地的腾冲龙陵松山、畹町……

在怒江以东不是战地的保山施甸,也因为出人出力支援前线作战而进入抗战名城之列,这使他们至今还为积极参予了那场民族圣战为光荣。

弥渡人对滇西抗战的贡献并不逊色,特别是作为重要工程领导机关和军事指挥机构的驻地,所发生的与滇西抗战有关的事更多,可惜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被淡化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六七十岁以下的人大多不知道了那段艰难而光辉的过去。弥渡这本来应该作为抗战名城的历史也被埋没了。

行进在滇缅公路上为抗战运输物资的卡车(杨华 提供)

我写作过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和《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对弥渡在滇西抗战中的地位是了解的,来到弥渡见是如此被人忘怀,深为嗟叹!

那天微雨中的傍晚,我在蔡云丽、赵泽、张昭等几位朋友引导下,来到这古文庙,久久地在庭院、大树下徘徊,想寻觅一点从前的遗迹,当然不可能有,转往曾是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驻地的第一中学也是如此;但我的幻觉中却不断出现从前有专家们、将军们为了抗战大事在这里紧张忙碌地进出的景象……

我向同行的弥渡朋友建议,能不能尽力搜集一些弥渡的抗战往事,在这两所学校各设置一间展览室,哪怕是小小的一间也好,让人们了解弥渡那段光荣的过去。

弥渡这一抗战名城是不应该埋没的!

链接:

抗战名城弥渡县的抗战文化

2009年6月,著名抗战题材作家彭荆风慕名走进弥渡采风,感慨写下散文《被埋没的抗战名城》。他不无遗憾地说:“弥渡这一抗战名城是不应该埋没的!”我想,弥渡之所以能够名为“抗战名城”,其底蕴丰厚的抗战文化是主要原因。

弥渡抗战文化的基调,是民众踊跃献出儿子、捐献“金子”、走出“老子”,倾家纾难的爱国情怀。八年抗战中,弥渡这个仅11万人的边陲小县,共有4189人奔赴前线,历经台儿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及滇西反击战等20余次重大战役洗礼,先后有官兵327人马革裹尸,血洒疆场。在后方,县抗敌后援会组织民众献金旧滇币3000元、新滇币20000元、国币1640138元,银手镯5支、布鞋2000双,配购军粮、牛马、柴草等物资不计其数。为铺筑抗战物资运输生命线,弥渡老人拖儿带女,让出耕地不算,还义无反顾地走上滇缅公路施工地,挖掘滇缅铁路路基,修筑云南驿机场、瓦仓机场,有的甚至永远倒在工地上。

弥渡抗战文化的亮点,是弥渡民众和驻军、驻弥国家机构精诚团结,写下一致抗日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抗战,素有“南诏咽喉”、“迤西枢纽”美誉的弥渡,入驻抗战机构不计其数,不说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部、第十一集团军兵站、第53军军部及116师师部,也不用说云南防空情报所、第十一集团军驮马大队、交通部警备三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留守处、3家兵站医院,单说滇缅铁路督办公署就有4000多人,在让小县城诞生了第一盏电灯、第一张报纸、第一台电报机的同时,就是让县城车水马龙,拥挤不堪,除了住寺庙、宿学校外,更多的人就住进老百姓家。弥渡人民节衣缩食,无私支援不可胜数的军粮、马料、柴草、蔬菜,军民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场景不胜枚举。

应了一句古话,“有志不在年高”,弥渡青年也投身到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之中。1940年1月,弥渡中学成立“热血话剧团”排演抗战剧目,校长谷宝仁率领剧团,打着“驱逐倭寇”巨幅布标,深入乡村演出;组织师生走上街头游行,高举“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旗帜,高呼“团结奋斗,雪耻救国”、“不愿做亡国奴”等口号,高唱《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把鬼子打回去》等抗日歌曲,表演《流亡三部曲》等抗日话剧,第一次让弥渡花灯染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1944年12月,弥渡中学十七班学生毕怀德、李如梅写了志愿从军抗日申请书,他们说“春秋汪琦、唐时罗通,年幼力弱,也能持戈卫社稷,我等二十在望,更当提枪杀敌,达到效命祖国志愿”,表达弥渡热血青年拯救民族危亡、保卫中华领土的雄心壮志。1945年8月15日,弥渡县城国旗鲜艳飘扬,放炮101响,九个乡镇大放花灯七天,驻军、民众无不热泪盈眶欢庆抗战全面胜利,把抗战文化推向高潮。

如此民众,老子、儿子、孙子齐上阵,抗日战争何愁不胜!如此弥渡,政府、驻军、民众一条心,抗战名城名副其实!

文/王亚林

Hash:975c9654df7ccc2813595a5ec0987a6f493f0e02

声明:此文由 微弥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