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东北抗联精神的“朝圣之旅”

这是一次让人灵魂震撼的红色之旅,这是一次涤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感受民族之魂厚重雄浑的生命升华之旅,也是一次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朝圣之旅……

2015年5月25日,《哈尔滨日报》、《长春日报》、《沈阳日报》、《大连日报》共同启动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大型联合采访行动,从夏至秋横跨3个多月的漫长行程中,联合采访团先后奔赴黑龙江省境内17个市县、吉林省境内7个市县,以及辽宁沈阳、大连5个市县踏访东北抗联遗址,寻找与东北抗联相关的人和事。

这次集中统一行动中,四市记者完成了东北地区抗联事迹的挖掘与重现,用文字与读者进行互动,让更多人对抗联战士们艰苦卓绝的生存与战斗经历产生强烈的震撼。

采访途中,记者们无数次被抗联精神打动,无数次泪水打湿衣衫。感动的背后,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东北抗联精神早已成为黑土地上传承不息的信仰。这种信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带着责任和使命,珍存抗联留下的宝贵财富,共同振兴我们的祖国。

感动与感悟

重走英雄路凝聚不屈民族魂

70多年前,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抗联英雄。3个多月的采访之旅,记者们一路跋山涉水、进入深山密林,试图通过附着在遗址、遗物和留在抗联后代心中的抗联史实,来呈现抗联那些被时光掩盖的历史片段时,却经常被那段历史的壮烈所深深震撼。

深山密林之中,依山而建的半地下式“地窨子”,就是抗联战士的营房。夏季蚊虫扑面对战士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一些昆虫常可危及生命,毫无防御装备的抗联战士要在这里长年生存;没有粮食供给,战士们靠着草根、树皮也要支撑下去,以应对随时而来的敌人;冬季零下40℃的严寒天气里,战士们没有御寒的棉衣棉被,只能背靠背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汤原地区,零下40℃的低温,女战士在行军路上即将临盆,战友在雪地上铺块毯子现场接生,胎盘没出来导致血流不止,追兵又至,女战士把脐带系在大腿上继续赶路。

在吉林省濛江河边三道崴子,伴着凛冽的北风,连续几天以棉絮充饥的杨靖宇将军高烧不退,身上伤口化脓,发现日军讨伐队追来,便在密林掩护下,边打边撤。

在抗联队伍袭击敌人最猛烈之时,敌人想尽办法始终抓不到赵尚志,便逮捕了他的父亲,还曾威逼其给儿子写信,企图以父子之情逼迫赵尚志投降。为了支持儿子赵尚志继续抗日,赵振铎带着全家人在外流浪了十多年。

“一人参加抗联,全家人都被杀害。”烈士李兆麟之女张卓娅追忆抗联时曾这样回忆:我父母亲村子里的人受连累几乎被杀光,父母两家什么人都不剩了,有的只是坟头。尤其是在抗联的重要根据地汤原地区,牺牲者不计其数,当地有“地红三尺”之说。即便这样,抗联战士还是留下了“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豪迈誓言。

在长达14年的艰难岁月中,东北抗联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抗联战士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家人的安危为代价,前仆后继投入到同日军的殊死抗争中。他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留存了无法磨灭的战绩。据统计,东北抗联对日作战10万余次,牵制日军76万,消灭侵略者18万,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传承与信仰

英雄后人黑土地上弘扬抗联精神

从第一站黑龙江佳木斯市汤原地区到最后一站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地区,此次重走抗联路,联合采访团除了目睹一处处抗战遗址的保护被升级、优化,每到一地,都会遇到一些对抗联历史有浓厚兴趣、不计名利、热情付出的抗联精神传承者——他们或是当地史实研究员、或是纪念馆讲解员、亦或是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的普通人。在与他们的相识和交流中,不断丰富了我们对抗联精神的感悟。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地区,烈士李兆麟之女张卓娅不顾旅途疲惫,与记者们彻夜长谈,追忆抗联之路的艰辛,令联合采访团颇受感动。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凭着一己之力在全国寻访抗联老兵后代,将那段14年之久的抗联历史碎片复原,向世人展示和传递抗联精神。

当联合采访团移师长春站之时,杨靖宇之孙马继民放下手头的工作,跟随采访团进密营、爬深山,全程陪同采访。这位著名抗联将领的后代,如今已经成长为研究抗联的专家,每当他礼貌地打断一下解说员的话,为我们作内容补充时,所披露的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最新发现的史料。

“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在沈阳站的采访中,联合采访团来到赵尚志家乡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79岁的赵尚志堂弟赵尚禹和赵文德叔侄二人,不仅是赵尚志的亲属,更是赵尚志烈士陵园的守陵人,他们为每一位前来祭奠赵尚志英魂的游客和抗联后代担当向导和解说员。

依兰县年过七旬退休干部廖怀志,带着联合采访团一边攀爬陡峭的四块石山,一边气喘吁吁地讲解。来到山上的英雄墓碑前,他坚持攀上悬崖摘下金达莱花鞠躬献上;沈阳市朝阳乡赵尚志研究会会长雷凤详,为了让赵尚志遗骨荣归故里,奔走多年花光积蓄,现在依然每天到处找寻英雄的故事;吉林省通化市90岁退伍老兵徐振明与儿子徐永军,父子二人接力坚守在靖宇陵园,至今已为英雄默默守灵57年。

一路上让我们备感欣慰的事情实在太多。吉林省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殉国地,经几代靖宇人50年的努力,已成为一座天然山水与英雄墓园融为一体的森林公园,供人们来这里祭奠民族英雄、享受美好风光。岁岁清明,通化市的靖宇陵园里不断有普通百姓、部队官兵、在校学生自发前来,他们带着鲜花、红旗、党旗,还有人在英雄雕像前宣誓入党;在靖宇县杨靖宇小学,孩子们在教室朗朗背诵着杨靖宇的故事,把抗联精神带给他们的感悟编成话剧、写进作文,融入到他们未来的人生旅程……

责任与使命

抗联精神成为振兴东北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重走抗联路越来越深入,深感责任与使命愈发沉重。14年艰苦抗战,无数战死沙场的抗联战士已与白山黑水融为一体,而幸存的战士则大多回归乡野,即使生活清贫依然知足常乐。

重走,是将国难的伤疤撕开的剧痛,教育后人铭记历史,更是唤起人们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抗联遗址挖掘、保护、利用的紧迫感。

东北抗联重要发祥地汤原亮子河六军密营,孕育《露营之歌》的依兰四块石密营遗址……这些地方保存着当年抗联部队建设的医院、学校、被服厂、兵工厂,是东北抗联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东北独有的红色资源。然而,这样的宝贵资源许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保护、利用,一些遗址至今仍处在原生状态,这让人们心存遗憾。令我们欣慰的是,随着“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系列报道将埋藏于深山密林70多年的往事揭开,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些红色资源的价值,并将其纳入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列入开发计划。期待不久的将来,抗联密营遗址将串起红色旅游线,让沿线旅游者经历一场灵魂的洗涤。

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联合采访团一路走来,看到了黑土地振兴发展的脉搏在跳动,更感受到各地政府发力振兴经济的急切脚步。在赵尚志将军的家乡朝阳县,虽然畜牧业匮乏,但以赵尚志为题材的红色旅游,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抗日民族英雄金伯阳的故乡旅顺,振兴发展的工业脉搏也同样有力地跳动着。位于旅顺开发区的中国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已累计生产万余辆蒸汽、电力火车及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出口马来西亚安哥拉南非等24个国家和地区。

从北到南,穿越东北富饶的土地,我们以无比虔诚的心,叩访一个个长埋黑土下的抗联英魂。一路走来,可以告慰抗联英雄们的是,今日的东北大地正阔步疾行在振兴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那不屈的精神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必使抗联将士用生命捍卫的这片黑土地更加繁荣昌盛。

战斗在白山黑水的抗联英雄们永垂不朽!

▲抗战老兵、杨靖宇烈士陵园第一代守陵人徐振明在联合采访团团旗上签名。

Hash:8cd07028735203e62751e5e57bfc49571539fc25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