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交行的百年金融故事

一、哈尔滨交通银行的发展轨迹

交通银行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并存续至今的商业银行之一,其百余年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扮演着银行业“先锋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历经百年蹉跎,却始终坚守金融报国的初心。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趁机入侵,大量外资银行涌入并控制中国金融命脉,促使国人开始自办银行。时值国内利权回收浪潮迭起,清政府邮传部以赎回京汉铁路路权为契机,上书慈禧太后,提议创办交通银行。承载着“收回轮、路、电、邮经营权,振兴民族经济”使命的交通银行,正式登上中国经济金融的大舞台。

1913 年5 月,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在富饶的黑土地上,哈尔滨交通银行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四道街正式开业。1913 年5 月至1915 年8 月为支行级,由总行直接管辖;1915 年8 月至1919 年5 月为分行级,由长春分行管辖;1919 年6 月,哈尔滨分行升格为管辖行,负责管辖黑龙江吉林两省各地分支行和办事处。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交通银行落户哈尔滨不仅标志着哈尔滨近代民族金融业的开始,也对抵御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对东三省金融市场的统治,振兴民族经济,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哈尔滨交通银行既有国家银行的性质,又有商业银行的特色,具备管理先进、经营灵活的现代银行机制,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负有代理国库、发行货币的职能,为促进早期哈尔滨与东欧和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发展,积极扶持地方经济和东北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造了哈尔滨金融史上多个“第一”。

在哈尔滨近代金融史上,哈尔滨交通银行的储蓄存款业是最具特色的。当时哈尔滨的中、外银行都仅对官商企业、商号办理存款,哈尔滨交通银行率先在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专门设立了“储蓄部”,除办理企业存款外,还对广大民众办理储蓄业务,成为哈尔滨第一家向民众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当时推出的储蓄品种丰富多样,在种类上已经与当今储蓄业务无较大差别,主要品种包括:整存整付储蓄,年限有1、2、3、4、5、10、15年七种;零存整付储蓄,年限有2、5、10、15年四种;整存付息存款,年限有2、3、4、5年四种,还有零存零付和特种储蓄。这些既方便民众,又适应储户心理的储蓄品种,不仅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储蓄热情,也为哈尔滨交行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来源,可谓为哈尔滨近代金融史上的开先河之举,连外资银行也“自叹不如”。

不仅如此,在当时的哈尔滨各大银行中,哈尔滨交通银行也是发放信贷金额数量最大的。贷款主要支持铁路、公路、航运等大型企业和一些从事工商、贸易、加工的中小企业,并注重扶持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贷款投放额位居哈尔滨银行业第一。贷款方式主要有以土地证、股票作抵押的信用证书贷款和主要为商号、油坊等提供融资的甲种活存透支贷款和信用贷款。当时贷款额较大的企业包括有戊通航运公司(东北航运局前身,哈交行最大贷款企业)、裕庆德制毯厂(哈尔滨毛织厂前身)、中东铁路局和齐克铁路局等,为促进早期哈尔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哈尔滨交通银行的货币发行历史

1914年哈尔滨交通银行开始发行货币。初期发行的有小银元券、大银元券两种。1919年10月27日,哈尔滨交通银行发行了印有哈尔滨地名的“国币”券。这是哈尔滨近代金融史上第一次发行“国币”,它的发行不仅彻底结束了沙俄卢布在哈尔滨金融市场的统治地位,也对抵御日本推行的金融侵略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5年哈尔滨交行最先开始发行的“小银元券”,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面额共有10角、50角、100角、500角和1000角五种,票面印有“每元付小洋10角,照市价折换大洋”的字样。1919年又发行了“辅币券”,面额有5分、1角、2角和5角四种,“小银元券”和“辅币券”票面均印有哈尔滨地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919年10月27日哈尔滨分行开始发行“大洋券”,由北京财政部印制局印制,面额为1元、5元、10元三种,券面印有浅色风景图案,并印有哈尔滨地名,这就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的“国币券”。

哈尔滨分行发行的“国币”大洋券

当时哈尔滨分行所管辖的长春、黑龙江齐齐哈尔)、黑河、吉林等分行也同时发行了印有各自地名的“国币券”。

黑龙江(齐齐哈尔)分行和黑河分行发行的“国币”大洋券票样

三、哈尔滨交通银行的历史名人——谢萌昌

谢萌昌(1876-1930),字演苍,江苏武进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1919年,谢萌昌先生出任奉天省(辽宁省)首任教育厅厅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推行文化侵略时期,他领导了著名的奉天“收回教育权”斗争;他提出“为东北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建议并成立了东北大学。谢萌昌先生为振兴东北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被誉为“奉天教育第一人”。为表彰他在教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政府向他颁发了“嘉禾勋章”。

1925年-1928年,谢萌昌先生担任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经理,在哈尔滨金融领域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谢萌昌先生亲自处理了因戊通航运公司经营亏损,东三省当局强行低价收购案,最终使东三省当局同意补偿哈尔滨分行的巨额贷款损失;为维护“国币”的稳定和信誉,谢萌昌先生建议并成立“哈尔滨银行团”,为维护哈尔滨金融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联合哈尔滨民族资本银行,抵御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金融侵略。

谢萌昌像 谢萌昌使用过的名片

谢萌昌先生还非常热爱社会公益事业,多次以个人和交行的名义为学校、图书馆及灾民捐款。1926年,经哈尔滨社会各界的推荐,谢萌昌先生被选为“哈尔滨文庙工程建设委员会”主席。至今,哈尔滨文庙内矗立的石碑上,还刻着谢萌昌先生的名字和哈尔滨交通银行为建设文庙捐款的铭文。

四、哈尔滨交通银行的历史建筑

在哈尔滨的西式建筑精品中大多留有像日丹诺夫、斯维利多夫等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名字,那时的西式建筑中并没有中国设计师的作品。老道外作为中国人的聚居区,其建筑虽然也多是中国工匠所筑,但也没有留下姓名的。中国文化历来重人文轻工艺,所以纵然匠心独具,工匠们也大多籍籍无名,而只有坐落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四道街20号的这栋老建筑留下来了中国设计师的名字。

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原址

这座宏伟气派的建筑始建于1928 年,1930年竣工,建筑面积2198平方米,平面为方形的正立面,砖混结构,地上四层,哈尔滨市的一类保护建筑。走近这栋建筑,庄重气息扑面而来。整座建筑采用了比例准确的古典式三段构图,正面入口采用贯通三层楼高的巨型科林斯柱廊,顶托厚重的檐壁,挺拔有力。建筑端部两翼采用清水红墙窗,色彩自然朴素,与白色整体檐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入口空间,在虚实结合间,充分展现了娴熟的古典主义手法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老道外街景

哈尔滨老道外区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大多为“中国巴洛克”式,当时的设计师也多为各地区的民间工匠,他们的设计手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常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符号、构件等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工艺、装饰美术等自由组合在一起,外观虽略显烦琐,但却能自一体,极具地方特色。而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原址这座红白分明的4层建筑,采用的却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道外建筑群中非常醒目,他的设计者就是近代中国著名建筑师——庄俊。

庄俊,1888年6月6日生于上海,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属预备班,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任教,1923年秋,他率领百余名学生赴美留学,本人也于1923-192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进修,并到美国各地及欧洲考察建筑。庄俊先生多年出国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使他在接受西方建筑理论教育的同时,又深受西方经典古典主义的熏陶,他手法纯熟、用材考究,作品的气质均古朴典雅,又细致精到,多为折衷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

庄俊先生在设计道外哈尔滨交行大楼的主立面时,一方面严格遵守欧洲古典主义,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设计原则,讲求轴线对称、比例和谐、主次分明。为保持整体的协调性,将一层的入口抬高,柱廊前铺设十二级台阶,增加了基座层的高度,使建筑的稳定感增强,视觉上也更显气派。

庄俊先生在色彩、细部装饰与材质的搭配上也分别作了一些中西融合的尝试。建筑两端,他使用红砖墙,与中心的白色石灰石巨柱形成色彩上的“红白”对比,在不破坏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尺度关系的同时,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红柱子”与“白台基”有些许的异曲同工之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一般以大理石的白色为主色调,除浮雕、壁画等装饰部位外,很少使用鲜艳的色彩,“红色”更是少见,因此庄俊在设计这座以模仿西方古典主义模式为主要造型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作品时,创造性地使用了红色,应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过此种手法在他后来设计的国内其他城市的折衷主义银行建筑中却很少使用。

1931年12月董事会议定的行徽

历史风云激荡,虽几经易主,但楼阁仍在,就像交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的根永远扎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任岁月流转,服务“国之大者”初心不改,就如同交通银行老行徽上那列永不停歇的火车,从历史的百年蹉跎中驶向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明未来。

(来源:哈尔滨交通银行)

Hash:afc62459f9d558ee58caa4b89bac70afeebd67b4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黑龙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