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经典去旅行 | 找寻岳飞的传奇故事 你不得不来古县汤阴!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这首《满江红》是著名抗金英雄
岳飞的代表作
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岳飞形象
多出自清朝的《说岳全传》
后通过著名的 评书艺术家
刘兰芳先生的评书
让岳飞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
本期《跟着经典去旅行》
就将来到岳飞的故乡
近距离了解这位传奇的将军
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1.
本期节目的第一站
主持人来到了岳飞先茔
也就是岳氏祖坟
这里葬有岳飞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亲
每年都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前来缅怀民族英雄岳飞
那么你知道岳飞名字的背后
有着怎样的故事吗?
他这一身的本领又是谁教给他的呢?
2.
程岗岳飞庙
汤阴程岗岳飞庙是岳飞的故乡
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
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中
都以为岳母在岳飞背后刺下的字是
“精忠报国”
然而在历史上 岳母实际刺下的却是
“尽忠报国”
这究竟是为什么?
3.
为了彰显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
1450年 在汤阴县城内
修建精忠庙
后经明弘治 正德等年间陆续扩建
面积不断扩大
如今占地面积达 18100平方米
建庙以来
这里收集了历代歌颂岳飞的文章庙志
诗词歌赋以及外国使臣的笔记
400余幅
上图5个跪着的塑像
就是当时杀害岳飞的5个奸臣
最中间的便是秦桧
那么大家知道他们身后
这位手持利剑的将军是谁吗?
当时乾隆皇帝南巡返京途中
路过汤阴来瞻拜岳飞时
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
并将这首诗刻成了碑
放在御碑亭的正中央
然而如今走进御碑亭却不见碑
这又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楹联
一般讲究的是对仗工整
而上图这幅楹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第一功名不爱钱”
却并不对仗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说法?
更多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
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请在下方留言吧
来源:三沙卫视
广告
郭勇钢 | 舞钢市最南端志公和尚和娘娘坟的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多年前就听说过志公塔,志公和尚和娘娘坟的传奇故事,在舞钢市最南端,位于王店乡,与泌阳、方城接壤。由于路途遥远,寺、塔也不复存在,一直未能去看。
近日与朋友出差办事,顺路去了一趟。从王店街东头一直向南走4里地,路东、西各有一村,东塔后村和西塔后村。两村前面是一条河,附近人都叫塔后河,发源于五峰山,河虽不大,水却川流不息,这条河由东向西流,流入夫拉王河,注入叶县燕山水库。
在河南岸,有一高地,形似小山,山顶建一小庙,小山三面被河水包围。几经询问,才知道此山便是志公塔遗址,站在山岗上,可以看见遍地瓦砾青砖,小庙后边能看见梁武帝为雷山寺方丈志公和尚所建的功德塔的塔基石坑,很显然这以前就有古建筑。站在山岗向西南望去,大概有500米,有一高岗,高岗上有一小丘,高出地面不到半尺,即民间说的“娘娘坟”,也就是吴妃之墓。墓冢居两家农田之间,农民爱土地,两家人心照不宣争相垦削坟冢,坟冢由圆形变成长条,长条中间稍稍有了点隆起状,上面有一蓬酸枣树。
(雷山寺旧址上又建的小庙)
南北朝时期,雷山寺就建在这座小山上。寺很大,每天晚上由专职僧人骑马到各处落锁,可知正门后门旁门侧门之多。南朝人崇佛,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写照。雷山寺为建设学校已废于五十年代初,楼台殿阁高塔没有了。
河南省舞钢市尚店镇一带是南北朝边境,历来就是兵家争战之地。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梁武帝萧衍伐魏,爱妃吴淑媛伴驾临幸雷山寺。
雷山寺曾作为南朝作战指挥所。梁武帝萧衍御驾亲征,不可能常在寺内厮守吴妃,只好托咐方丈志公和尚照应吴妃起居。这个志公和尚,无论作为佛门尊长,抑或俗人,受此“托妻”之殊敬,也真是人生之大荣大幸了。
芳树,公众号:芳树吊“娘娘坟”
(乾隆十五年舞阳地图上显示志公塔)
但是,这个志公却不自爱。作为萧衍这个精文学、乐律、书法的开国皇帝的爱妃吴淑媛,金粉南朝、吴地毓秀,其品貌是可以想见的。用“雨后梨花、拂风柳带、秋水低横、春山黛眉”来形容都算是轻薄了。志公左右殷勤侍奉吴妃,言谈间,听吴音娇啭、吐气如兰,志公便涎羡欲狂,觊觎一宵欢会。此时战事吃紧,又兼南朝临川王萧宏谋反,梁武帝不得不只身急返京都料理。值此空档,志公百般献媚吴妃。而吴妃却仪态难犯,正色告志公“当有杀身之罪”。志公尴尬沮丧,便怕了起来。只消吴妃一句话,志公便不得活命。吴妃自成志公心中大患,惶惶不可终日。
芳树,公众号:芳树吊“娘娘坟”
此后方城破城、叶城(今叶县)一战,梁军大败魏军,萧衍临幸雷山寺庆功。雷山寺山环水绕一派江南秀色,龙颜大悦,念及志公护驾辛劳,将志公召至御前,封赏有加。志公春风得意,又胆战心惊,极力寻求活路。
(志公塔)
恶人多半要先告状,这是恶人的智慧。志公趁再次召见之机,作出与国分忧的忠臣模样,向萧衍说:“日后倾国者,唯斯女也。”萧衍惊问志公何出此言,志公便抛出“娘娘在小寺与徒儿偷情”云云。萧衍是皇帝,皇帝一怒便成律条,生杀予夺都方便,不听申辩,不用再察,当即赐剑命吴妃自刎(萧衍自己不动手,也算他怜香惜玉)。吴妃无罪获死,哭问萧衍,萧衍将志公的话重述一遍。吴妃不及反诉,愤怒持剑追杀志公,志公边逃边说,一口咬定吴妃寺中偷情。吴妃亦怒亦羞,终是弱女子,就无奈自刎了。这时,志公晋见萧衍再陷吴妃不贞。萧衍盛怒之下,只命志公将吴妃草草薄葬了事。
芳树,公众号:芳树吊“娘娘坟”
志公至此才放下心来,依然堂正方丈。大同四年(538年)志公病死,武帝诏竟然命雷山寺建七级浮屠,"感其忠义可嘉”。
当地百姓自编一打油诗来讽刺梁武帝,诗曰:“高塔纪国贼,黄土掩贞骨;颂歌歌不得,千载一梁武。”
(梁宝志公长老)
事情荒谬到绝伦的地步,天理也难容了。志公塔高耸了一千多年才被人扒掉;但这并不是给吴妃昭雪了,1967年巧遇破“四旧”,不关此历史公案。
皇帝昏庸凶残多半与年俱增;萧衍却是个例外。他到了晚年感悟到处死吴妃有罪,也感悟到皇帝之“金口”乃罪恶之渊薮,便走下御座,在京郊建一个同泰寺,舍身为僧,自号三宝奴。忏悔救赎了他,享年86岁。
芳树,公众号:芳树吊“娘娘坟”
(梁武帝真像)
太阳西沉,酸枣树在风中摇曳。又一个马嵬坡!荣华都没有了,仅有荒冢黄昏。吴妃也曾是爹娘的心肝宝贝。爹娘在千里之外不知女儿身归泉下。一千五百多个清明节过了,吴家也不曾送过一张黄纸。
塔后河水依旧川流不息,高高的山岗毅然矗立着。它们见证了一千多的风风雨雨,情仇离合。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郭勇刚,本科学历,现在舞钢市枣林镇初中教学。个人爱好收藏古钱币和文学写作,亦喜好摄影及民俗和历史典故的研究。
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村庄——小村 传奇故事
小村,是相对于大义村的俗称大村而言,小村并不小。
在小村,传说这里原来有个宰相府,是唐朝宰相殷开山的府第。唐僧之母殷温娇是该府的千金,唐僧之父陈光蕊就入赘于这个府第。关于唐僧家世的传说乃至取经故事,唐朝就有了雏形,后演绎出众多的诗话、杂剧、话本等,使故事日趋成熟、丰满。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就是以此故事为蓝本,并吸收云台山地区其他的一些地方掌故、风土人情,写出了旷世巨著《西游记》。
《西游记》背景地古海州、花果山是不是当代连云港的一些文人附会出来的呢?我们列举一下与殷开山宰相府有重要关联的唐僧一家与古海州、云台山乃至小村有联系的史料便知答案。
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海陈子春名蕊,生三子,得道云台,为子微,为清虚,为洞阴,以官天、地、水三界。”
明张朝瑞的《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大帝,东海人,父萼,子光蕊,一字子春,唐贞观已巳及第,玄相殷开山妻以女,生三子,官天、地、水,因尊为三元三官三品。”
明泰兴王《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出自大唐,产于斯土,遗址尚存。”
清康熙《三元庙田地碑记》:“三元大帝,溯及从来,因知帝姓陈氏,讳光蕊,唐贞观时状元,诞育三元,圣躬东海……”
清帅颜保《重建云台山三元宫碑记》:“考之三元,生于海州,得道云台。”
清姚陶《登云台山记》:“小村,为唐宰相殷开山故里,殷有女赘陈状元光蕊为婿……盖世俗相传也。”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殷开山祖居小村,召陈光蕊为赘婿,妻以女,生三子为三元。”
这中间,晋干宝的《搜神记》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要早六七个朝代。《东海三元庙碑记》的撰者张朝瑞、《云台山三元庙碑记》撰者泰兴王,与吴承恩同处一个朝代。
这些史料充分证明,古海州、花果山作为《西游记的》背景地,不是当代文人附会的产物,这些传说故事早就存在。而小村,是《西游记》这块背景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时光已过去上千年,在小村依然可以找到昔日的宰相府的一些遗迹。殷开山宰相府过去就坐落在小村水库的大坝下,那一片土地过去叫东大营。明清时期,其遗迹是去三元宫烧香的香客们小歇的地方。
作为宰相故里的小村,文化底蕴是丰厚的,有不少人文、自然景观可供游客参观浏览。从村中心向东北方向出发,便进入大团山。在其山西侧,有两块斑驳的石柱伫立于此,一南一北,互相对应,当地群众称此石为旗杆石。清乾隆《云台山志》记载:“(云台)山分湖南湖北两处,中隔万里湖,自古在大海中,康熙庚寅(1710年)辛卯间,海涨沙淤,始通内陆。”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在1710年以前,从南城至当路、大义村、小村、巨平(现刘巷、西庄)、新县、诸季(现焦庄、魏庵、吴庵)一线,皆为海口,设有众多的船舶停靠点。小村为其一。这旗杆石其时是用于固定口岸标志旗用石。石上3个孔用于穿绳索来绑定旗帜。云台山成为内陆后,改海运为河运,旗杆夹便派不上用场。但它见证了云台山海陆变迁的全过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由旗杆夹驱车东岭,在一个两涧汇流之处,有一个叫鸡舌地的崖坡,是古禅兴寺(又名沉香寺)遗址。路西首,有一块高约四五米,宽长约五六米的巨石,就如一截庞大的车厢雄峙于崖坡上。石顶上镌有“禅兴寺,瞭望台,二十三年二月立”12个字。石上有残碑两截。从一些残言断句可辨为明时郯城人在此立下的功德碑。明顾乾的《云台山志》对禅兴寺是这样记载的:“曲径之中,层峦叠嶂,气聚风藏。到门始见真禅林胜地也。”了了数句,足见昔日禅兴寺不凡气象。
从禅兴寺向南沿石径可直登鸡鸣山。鸡鸣山是一个独立的山体,山不算大,但不失为一座文化之山。鸡鸣山上有两块名石,一为鸡鸣石,在原鸡鸣寺偏北约100米的山顶上。传说古时候有鸡立其上长鸣,故名。石上镌有“鸡鸣石古愚子题”。该石东南,有一摩崖石刻。文曰:“山不高兮水不深,山畔田亩请龙耕。山中草寺无钟鼓,山上金鸡报五更。”二为蜈蚣石,在鸡鸣寺南山脚。有一片深紫色,长约五六米状似蜈蚣的裸岩横陈于道上,惟妙惟肖。《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那条7尺多长的蜈蚣精变的百眼魔君(又称多目怪),当是吴承恩受这片巨大的蜈蚣裸岩启发而创作的。只可惜这些裸岩在上世纪90年代大多被石工毁去,现仅存少部分。鸡鸣山上,过去曾建有鸡鸣寺(又称天仙玉女庙)、三元家庙、元帝庙、观音堂等庙宇。其中,鸡鸣寺过去为四合院,有正偏殿,清嘉庆时为草寺。而三元家庙,又称团圆宫,供奉的菩萨与清风顶藏经阁(亦称团圆宫),据传此庙乃三元飞升之所。
——《连云港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