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村庄——小村

小村,是相对于大义村的俗称大村而言,小村并不小。

在小村,传说这里原来有个宰相府,是唐朝宰相殷开山的府第。唐僧之母殷温娇是该府的千金,唐僧之父陈光蕊就入赘于这个府第。关于唐僧家世的传说乃至取经故事,唐朝就有了雏形,后演绎出众多的诗话、杂剧、话本等,使故事日趋成熟、丰满。明代大文学吴承恩就是以此故事为蓝本,并吸收云台山地区其他的一些地方掌故、风土人情,写出了旷世巨著《西游记》。  

《西游记》背景地古海州花果山是不是当代连云港的一些文人附会出来的呢?我们列举一下与殷开山宰相府有重要关联的唐僧一家与古海州、云台山乃至小村有联系的史料便知答案。

晋干宝的《搜神记》:“东海陈子春名蕊,生三子,得道云台,为子微,为清虚,为洞阴,以官天、地、水三界。”

明张朝瑞的《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大帝,东海人,父萼,子光蕊,一字子春,唐贞观已巳及第,玄相殷开山妻以女,生三子,官天、地、水,因尊为三元三官三品。”

泰兴王《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三元出自大唐,产于斯土,遗址尚存。”

清康熙《三元庙田地碑记》:“三元大帝,溯及从来,因知帝姓陈氏,讳光蕊,唐贞观时状元,诞育三元,圣躬东海……”

清帅颜保《重建云台山三元宫碑记》:“考之三元,生于海州,得道云台。”

清姚陶《登云台山记》:“小村,为唐宰相殷开山故里,殷有女赘陈状元光蕊为婿……盖世俗相传也。”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殷开山祖居小村,召陈光蕊为赘婿,妻以女,生三子为三元。”

这中间,晋干宝的《搜神记》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要早六七个朝代。《东海三元庙碑记》的撰者张朝瑞、《云台山三元庙碑记》撰者泰兴王,与吴承恩同处一个朝代。

这些史料充分证明,古海州、花果山作为《西游记的》背景地,不是当代文人附会的产物,这些传说故事早就存在。而小村,是《西游记》这块背景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时光已过去上千年,在小村依然可以找到昔日的宰相府的一些遗迹。殷开山宰相府过去就坐落在小村水库的大坝下,那一片土地过去叫东大营。明清时期,其遗迹是去三元宫烧香的香客们小歇的地方。

作为宰相故里的小村,文化底蕴是丰厚的,有不少人文、自然景观可供游客参观浏览。从村中心向东北方向出发,便进入大团山。在其山西侧,有两块斑驳的石柱伫立于此,一南一北,互相对应,当地群众称此石为旗杆石。清乾隆《云台山志》记载:“(云台)山分湖南湖北两处,中隔万里湖,自古在大海中,康熙庚寅(1710年)辛卯间,海涨沙淤,始通内陆。”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在1710年以前,从南城至当路、大义村、小村、巨平(现刘巷、西庄)、新县、诸季(现焦庄、魏庵、吴庵)一线,皆为海口,设有众多的船舶停靠点。小村为其一。这旗杆石其时是用于固定口岸标志旗用石。石上3个孔用于穿绳索来绑定旗帜。云台山成为内陆后,改海运为河运,旗杆夹便派不上用场。但它见证了云台山海陆变迁的全过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由旗杆夹驱车东岭,在一个两涧汇流之处,有一个叫鸡舌地的崖坡,是古禅兴寺(又名沉香寺)遗址。路西首,有一块高约四五米,宽长约五六米的巨石,就如一截庞大的车厢雄峙于崖坡上。石顶上镌有“禅兴寺,瞭望台,二十三年二月立”12个字。石上有残碑两截。从一些残言断句可辨为明时郯城人在此立下的功德碑。明顾乾的《云台山志》对禅兴寺是这样记载的:“曲径之中,层峦叠嶂,气聚风藏。到门始见真禅林胜地也。”了了数句,足见昔日禅兴寺不凡气象。

从禅兴寺向南沿石径可直登鸡鸣山。鸡鸣山是一个独立的山体,山不算大,但不失为一座文化之山。鸡鸣山上有两块名石,一为鸡鸣石,在原鸡鸣寺偏北约100米的山顶上。传说古时候有鸡立其上长鸣,故名。石上镌有“鸡鸣石古愚子题”。该石东南,有一摩崖石刻。文曰:“山不高兮水不深,山畔田亩请龙耕。山中草寺无钟鼓,山上金鸡报五更。”二为蜈蚣石,在鸡鸣寺南山脚。有一片深紫色,长约五六米状似蜈蚣的裸岩横陈于道上,惟妙惟肖。《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那条7尺多长的蜈蚣精变的百眼魔君(又称多目怪),当是吴承恩受这片巨大的蜈蚣裸岩启发而创作的。只可惜这些裸岩在上世纪90年代大多被石工毁去,现仅存少部分。鸡鸣山上,过去曾建有鸡鸣寺(又称天仙玉女庙)、三元家庙、元帝庙、观音堂等庙宇。其中,鸡鸣寺过去为四合院,有正偏殿,清嘉庆时为草寺。而三元家庙,又称团圆宫,供奉的菩萨与清风顶藏经阁(亦称团圆宫),据传此庙乃三元飞升之所。

——《连云港史志》

Hash:f80a30b8d092c92ce821c63311db997210972bed

声明:此文由 连云港史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