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饮食是怎样的?有什么特色的汤品和菜
你好。我是三点水,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海菜的烹饪手法以红烧、生煸、滑炒、蒸、煨、糟为多。浓油赤酱是上海菜的最传统特征,意思是汁浓味厚、油重、糖重、色艳,多用以形容上海本帮菜的红烧类菜肴。草头圈子、油酱毛蟹、油爆河虾这些是老上海菜馆的必点菜肴,把“浓油赤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菜又得天时地利之便,选材广泛,用料鲜活,讲究时令。四季分明的气候赐予了上海每季最新鲜的食材,比如说春季吃生煸草头、生煸枸杞头、刀鱼、回鱼,夏季吃清炒鳝糊、精蒸鲥鱼、水晶虾仁,秋冬季又有炒蟹黄油、虾子大乌参、青鱼秃肺等名菜。上海菜中渗透了上海人的性格,细腻温雅,清清爽爽,不温不火正是上海菜一贯风格,无不体现上海人的精细与精致。
1. 南翔小笼 ---- 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对于小笼而言,自然新鲜的汁水是其精髓。吃小笼可先在底边上咬破一小口,吮吸两口汁水,然后将小笼入口咀嚼品味,如此既可尽1. 南翔小笼 ---- 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对于小笼而言,自然新鲜的汁水是其精髓。吃小笼可先在底边上咬破一小口,吮吸两口汁水,然后将小笼入口咀嚼品味,如此既可尽
2. 上海生煎包 ---- 上海生煎包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特点为:皮酥、汁浓、肉香、精巧。轻咬一口,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由于上海人习惯称“包子”为“馒头”,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称为生煎馒头。
3. 大饼油条 ---- 上海四大金刚之一和之二。一根油条一折为二,放在大饼中央;再把大饼对叠,油条就成了馅。小时候,早饭有油条蘸蘸酱油是改善的浇头。听父辈们说,如果每天早上都是一副大饼油条,再加一碗淡浆或者是甜浆,那就“资产”得一塌糊涂。每天早饭有“四大金刚”,曾是那时一个小康的理想。
4. 咸豆浆 ---- 上海四大金刚之一。咸浆里有油条片、榨菜末、虾皮、葱花——过去还有紫菜,加一小匙兑了一点醋的鲜酱油。豆浆煮得烫嘴,加上高冲而下的姿势,碗里的咸浆就会起花。喝起来不光味道鲜美,而且赏心悦目。
5. 糍饭 ---- 上海四大金刚之一。用粢饭包热油条捏紧,或可加其他配料,如:榨菜等,热吃甚美, 经济实惠。用糯米蒸制成饭,裹油条包捏而成。特点软、韧、脆,边吃边捏,别具风味。
6. 包脚布 ---- 所谓“包脚布”,就是鸡蛋饼夹油条,里面再加甜面酱抑或辣椒酱、适量的榨菜、香菜,包起来象旧时的铅笔盒一样,是上海街头的经典小吃。
7. 锅贴 ---- 追根溯源,锅贴可算饺子的堂弟,但人家锅贴是坚持生胚下锅,不光用油,还要用水,洗桑那一般“蒸腾”几个来回才成为熟物,所以锅贴吃到嘴里皮子有股僵感。 在上海,要吃到口味正宗的锅贴一定得拜访那些藏匿于街角、弄堂口的点心铺,他们通常很专心,只贩卖一两种食物。
8. 糍饭糕 ---- 从前,走到上海的哪条弄堂门口,都会遇见卖糍饭糕的摊子。捧着烫口的糍饭糕,从一条一条的弄堂里穿进走出,吃完一块糍饭糕,目的地就到了。刚从油锅里被撩出来的糍饭糕,金黄色的外皮上一个个可爱的油泡争先恐后地“滋滋”爆破。咬一口,外层是很厚实的香脆,内层是雪白烫口的软糯糍饭。
9. 水晶虾仁 ---- 曾被评为“上海第一名菜”。清炒虾仁不加任何配料,满满一盘虾仁,鲜明透亮,而且软中带脆,奇香四溢,晶莹剔透,赛如明珠。
10. 红烧肉 ---- 著名美食家苏东坡先生说的:少着水,慢着火,火候足时它自美! 红烧肉做不好,往往又硬又水。而做得好的红烧肉,每一块都包裹着浓郁的酱汁。肉皮和肥肉部分是绝对的主角,一定要软软的、烂烂的、滑滑的,放到嘴里只轻轻一抿就能化开。瘦肉部分作为配角一定要瘦而不柴,不能塞牙。尝一口,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
希望您会喜欢,我是三点水,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竹简饭是哪个民族的饮食 饮食
竹筒饭是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
同时竹筒饭也是海南黎族的传统美食。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黎族民同,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现经烹调师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提高,使之摆上宴席餐桌,声誉甚高,成为海南著名风味美食。
江华瑶族自治县多山,江华瑶人从远古时候以来,多生活在大山里,从狩猎到刀耕火种到林区开发,瑶族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瑶族人民常在大山里活动,有时候几天都不能回到居所,但大山里渺无人烟,做饭成了一大难题。于是瑶人发明了竹筒饭。
总结一下就是竹筒饭是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黎族、瑶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
云南竹筒鸭怎么样
经常买,外公喜欢吃竹筒鸭,外婆喜欢吃鸭翅膀,爸妈喜欢吃牛肚.味道挺好的.半只差不多只有16.17块钱的样子.小点的话才15块多.鸭翅是10块钱3个,还有鸭胗牛肉鸽子卖.不过味道都是一样的.基本上吃的时候味道正好.不需要酱料了.
竹筒饭是哪个民族
竹筒饭是傣族食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又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大米做饭的方法是或焖或蒸,但在云南边疆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流行着一种用竹筒烧饭的特殊方法。竹筒饭,又名香竹饭,做法简单易行。竹筒饭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
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做竹筒饭,先准备好新鲜的香竹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用鲜叶子把口塞紧,然后放在火上烧烤。当竹筒表层烧焦时,饭就熟了。劈开竹筒,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
从各朝代的饮食发展来看,在古代如何开好一家 饮食
必须加入行业协会至少从五代十国开始,餐饮行业就形成了分工明确的行业协会,每个城市的饭店、酒馆、大酒店、熟食店、小吃摊儿,都要受到行业协会的管辖,然后才是官府的管辖。
所以想在古代开酒店的话,首先你得申请加入行业协会,否则你开不起来。当然,僻处乡间的鸡毛小店除外,那里没什么行业协会。
在宋朝每一个大中城市,都有林林总总的行业协会,卖鱼的有鱼行,卖蟹的有蟹行,卖油的有油行,开饭馆的有食饭行,开酒店的有酒行。这里的“行”,不是店铺,而是协会,由同业大佬挑头设立的协会。协会的会长和副会长,被尊称为“行老”,就像妓院里的名妓被尊称为“行首”一样。
行老有三个职责:
第一,负责统计同业内每家店铺的开设和经营情况,协助政府征缴税费,传达官府通告;
第二,负责提携后进的从业者,帮他们租房子、雇伙计、去衙门登记;
第三,负责协调同业报价,打压过于欺瞒消费者的奸商和过于低价倾销的对手。
开店必须装修怎样装修饭店也是有讲究的。
宋朝大小饭店门口都有明显标志,小酒馆外面挂着长布条,像一杆青旗随风摇摆,旗帜上绣着酒馆的名字、酒水的品牌,或者只写一个大大的“酒”字,甚至连酒旗都不要,只在店门口挂一只酒瓶和一把扫帚。大饭店门口则要扎设彩色的“欢门”,欢门前面还要摆放一些“拒马杈子”,也就是可以移动的组合式栏杆。
欢门其实就是彩色门楼,用竹子和铁丝做骨架,扎出特定的造型,中间留出门洞,供客人出入,再往骨架上缠绕彩带,点缀鲜花,怎么喜庆怎么热闹就怎么装扮。拒马杈子是人字形的,每两根木头一组,交叉拴成人字,中间用一根长长的横杆穿起来。这种栏杆比较高,摆在路边,防止街上乱窜的马车不小心驶到店门口,冲撞了进店消费的顾客。到了夜间打烊,再喊上两个伙计,把这些人字形栏杆拆成一组一组的,抬到店里去,免得妨碍行人
服务员比厨师还重要不管在哪个朝代开饭店,厨师的手艺当然很重要,但在宋朝饭店里,还有一种人比厨师更重要,那就是服务员。
宋朝饭店里虽有菜谱,但是每天店里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全得在服务员脑子里记住。光记住还不行,还得有眼力,看见什么客人报什么菜,感觉客人有钱而且大方,你就专报燕鲍翅和佛跳墙,不然他会嫌你店里寒酸;看见客人穿得破衣烂衫还带着女朋友,你就专报又好吃又实惠的菜,你报贵菜他点不起,会在女朋友跟前丢面子,下回他就不敢再来了。
宋朝的服务员其实不是报菜,而是唱菜:菜名儿全是唱出来的。《东京梦华录》里有原话:“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记下客人点了哪些菜,走到离厨房近的位置,一道菜一道菜高声唱出来,既让客人听清楚有没有报错,同时又等于给厨师下了单,让厨师赶紧把那些菜做出来。
为什么非唱不可呢?因为平平常常说话,没有用唱腔表达吸引顾客。从语速上讲,唱比说要慢,这样报菜的时候可以给顾客一个反应时间,菜报完了,客人也想明白要点什么菜了。从音高上讲,唱比说要响亮,把客人点的菜一一唱出来,客人能听清有无错漏,同时后厨里那些掂勺的和 墩儿的厨师也能马上得知需要给客人准备哪些东西,而不必让服务员再捧着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跑到后厨再报一遍。
跟宋朝这些伙计相比,今天的服务员简直不堪一提。客人问有什么菜,她们得翻菜谱;客人点完了菜,她们跑到后厨又回来了:“对不起先生,您要的这个菜今天没有。”您还想让她们唱着报菜名儿?做梦!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服务员整体水平差,首先是酒店老板的错,老板们愿意用年薪几十万雇厨子,不愿意用年薪几万雇服务员,服务员每月领那点儿破工钱,当然不愿意花气力提高业务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