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双忠祠与三贤祠东西文武对应,相互映衬,新增历史景观位置抢先看
1000万!邓州双忠祠修复建设中标结果公告来了!与三贤祠东西、文武对应
穰原之声昨天
邓州市双忠祠修复建设项目中标结果公告
本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期已满,公示期内无异议,现中标公告如下:
中标人名称:邓州市邓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元)11162879 .19元
邓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批前公示
批前选字(2021)第004号
发布时间:2021-08-25 18:17作者:邓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来源:邓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项目名称:邓州市双忠祠建设项目
公示类别:批前公示公示内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用地位置:邓州市团结中路南侧、文化路西侧
用地规模:6528.08平方米(合9.7921亩)
目前进行中的团结中路修直项目,分别在文化路口和三贤路口形成两个环岛,而这两个环岛的用处目前也基本明确。
文化路和团结路环岛为双忠祠用地,三贤路和团结路口环岛为三贤祠用地:
该处为邓州历史最厚重的地方,双忠祠的复建将与三贤路交叉口处正在建设的三贤祠一道,为再添历史文化氛围,三贤祠代表贤达文官群体,双忠祠代表忠烈武将群体,东西对应,相互映衬。 这两处都是邓州原有古迹,根据记载原址位于:
三贤祠(即临湍书院)
旧址位于今城区 三贤路与仲景路交叉口西北角 (据现三贤苑处约百米左右)。
明嘉靖10年(1531年),河南参政、分守汝南道刘漳巡视至邓,嘱知州张定,选址建书院,以恢复韩文公书院并祀韩愈、寇准、范仲淹;嘉靖12年(1533年),张定遵刘漳嘱,独捐薪俸于内城西南角废尼寺上创建书院,因背临湍河故名临湍。内祀韩愈、寇准、范仲淹三位贤人以激励诸生,因此二门题匾三君子祠,后人称作三贤祠。明万历39年(1611年),知州赵沛重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21年(1682年)知州杨威盛重修。清乾隆18年(1753年)知州蒋光祖重修。后毁于民国初年。
双忠祠
位于大东关土城内侧,原四中院内,供奉大唐邓国公张巡、明将铁铉。建于清代,毁于民国年间。
张巡(708年--757年),汉族,唐朝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关于张巡籍贯,《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全唐诗》、乐史《太平环宇记》即是)。至德二年( 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三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数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据说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
铁铉(1366—1402)字鼎石,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後人尊其忠义不屈,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南明时,赠太保、諡忠襄,清乾隆时谥忠定。
......来源:网络......
文末声明:本文由本平台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您第一时间告知我们,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点亮
为邓州加油 ↓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此人是三国战略家和外交家,文武双全,却成了小说中的糊涂蛋 文武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张昭和周瑜。原文如下:
(周)瑜即问张昭曰:“愿闻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权曰:“若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
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占据荆州后,企图逼迫孙权投降。此时,以谋士张昭为首的一批文武认为东吴不是曹操的对手,纷纷建议孙权归顺曹操。而鲁肃及一些将领者坚持认为应该和曹操决一死战。孙权在吴国太的提醒下,召周瑜来到柴桑。周瑜在江东文武面前指出曹操必败的四大原因,认为东吴必将战胜曹操。至此,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对抗,赤壁之战由此开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权口中的“计将安出”, 意为应该如何制定计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的“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周瑜在孙权面前的表态,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在赘述。不过,小说作者在设计周瑜来到柴桑的经过时,也有两处虚构。首先,在小说当中,周瑜之所以来到柴桑,是因为吴国太对孙权的提醒,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据《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孙权的母亲吴氏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就已经去世。而小说中出现的这位所谓吴氏的妹妹却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那么,历史上提醒孙权召周瑜前来柴桑的人究竟是谁呢?《三国志•鲁肃传》给出了答案。据该传记载:“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从这段记载来看,此人无疑就是鲁肃。
至于说到小说作者为何将历史上鲁肃的功劳移植到这个子虚乌有的吴国太身上,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与作者在小说中对鲁肃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关。纵观小说中的鲁肃,虽说是孙权的谋士,但性格忠厚,是个糊涂、无能的文弱书生。无论是周瑜、诸葛亮还是关羽,都将鲁肃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在整个小说的表现,都是为诸葛亮、关羽和周瑜作陪衬,自身的能力非常有限,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蛋。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鲁肃并非糊涂、无能,反倒是东吴集团的战略家和外交家。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鲁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确定了东吴集团的发展策略。此后,他还在赤壁之战爆发前促成了孙刘联盟,并在赤壁之战期间为周瑜出谋划策,确保了战争的最后胜利。除此之外,鲁肃还是一位箭法出众的武勇之士。《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吴书》中记载了鲁肃当年的一件往事:“(鲁肃)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且不说鲁肃的箭法如何高明,单凭洞穿盾牌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鲁肃并非一个文弱书生,而且从青少年时期就学过武艺。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彭雪枫:文武兼备的虎胆将军 文武
据新华社电(记者孙清清)在河南省夏邑县,有一座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是为纪念壮烈殉国的彭雪枫将军所建。纪念馆馆长何向东说,近年来,不断有群众自发到纪念馆参观学习,人数逐年增加,纪念馆现已成为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
1932年9月上旬,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政委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潜行北上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的危难形势下,他调任中革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协助朱德、周恩来等进行军事指挥。在中央红军一渡赤水中,彭雪枫派出掩护部队,掩护中央纵队过河,进入川南;二渡赤水时,彭雪枫率领缩编后的红十三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在二郎滩背水作战,为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创造了条件。
彭雪枫英勇善战,一次次深入敌后险境,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任务,堪称虎胆英雄。
1936年9月,毛泽东亲点彭雪枫担任“特使”,辗转半个中国,力促国共合作,“逼蒋抗日”。1936年11月,他第二次接受毛泽东的重托,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表达了联合抗日的真诚愿望。
西安事变爆发后,彭雪枫沉着冷静地向阎锡山转达中共中央与毛泽东的抗战主张,促使其态度从反对到中立,再从中立转到“共维大局”的立场上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势力的联合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彭雪枫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这个办事处为八路军后来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
1938年1月下旬,彭雪枫再次肩负毛泽东赋予的“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新使命,走上了运筹中原抗战的第一线。1939年2月,在开辟豫皖苏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下,彭雪枫率领部队挺进敌后,取得了一次次胜利。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
回忆起父亲,原第二炮兵政委彭小枫介绍,正是因为父亲始终对党忠诚,所以投身革命后,在一次次大小战斗和各种考验中,誓死忠于革命事业,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