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一条小吃街,网红摔碗酒的发源地,还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摄影

每一座旅游城市,都有一条为外地人开的小吃街,从北京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再到重庆的磁器口、武汉户部巷,无不如此。众人也都知道这些小吃街除了仿古的屋檐、统一的招牌和狭窄的道路外,无外乎都会售卖一些烤鱿鱼面筋、肉串一类的食物,但作为游客,每到一处,总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或者说是体验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所以也就把逛小吃街当作了一个旅游的固定项目,结束之后,总是会失望而又哀怨地感叹“又被坑了”,而不久之后却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再次光顾另一座城市的小吃街。

永兴坊的正门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牌坊

所以当几年前永兴坊突然火起来的时候,我很是诧异,不就是小吃街吗?难道还能吃出什么花样来?大概也火不了多久吧,难道还会有人天天去喝摔碗酒?但我没想到的是,永兴坊的不仅一火就是好多年,而且人气还没有丝毫的降低,让我不禁好奇这条小吃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终于,在永兴坊开业五周年之际,通过百度与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城市故事,看荐西安”体验活动,我走进了永兴坊。

永兴坊的正门牌坊,张灯结彩很是喜庆

永兴坊位于古城墙中山门内侧,距离地铁1号线朝阳门站还是很有一段距离的,需要步行十五分钟左右,最好的交通方式还是乘坐汽车。虽然我到的时候还是上午十点,但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了,而部分商家还在做着开业前的最后准备。

永兴坊门前展示了陕西各地的方言文化

在永兴坊的正门牌坊前,有着各种汉字形状的雕塑,仔细一看,才发现其中好些字我都不认识,看了说明才知道这些都是陕西各地的方言。这座小吃街在地方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游客来了不仅是逛吃逛吃,在逛和吃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展现方式接受陕西当地的传统文化,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之所以独特的根本原因。

生僻的汉字,源自陕南方

不会读这些汉字?没关系,在这些雕塑上不仅有拼音和含义的标注,还有发声的按键,只要你稍微留意,就可以学会几句陕西方言。西安不仅在国内是网红,国际范儿也是有的,外国友人来了,也可以通过英文了解这些方言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永兴坊不仅展示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也更多地将平时距离我们较远地陕南、陕北文化纳入了进来,这里是整个陕西省的永兴坊。

地面上的文字介绍了各种小吃的产地

总所周知,陕西省从北到南氛围陕南、关中和陕北三个部分,其文化与生活方式迥异,所以永兴坊也被划分成了关中巷、陕南街和陕北里三个区域,分别体现三个地区的小吃和民俗。值得一提的是,永兴坊在唐朝时曾经是魏征的官府,在后来经过多次的修复和重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

白火石汆汤的传人正在展示厨艺

我首先来到了陕南街,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火石汆汤的传人现场展示厨艺,通过将滚烫的白火石放进准备好的食材中,用石头储存的热量来煮汤。一阵烟雾弥漫后,香味扑鼻而来,老师傅将汤分装在小碗中请在场的众人品尝。永兴坊与别的小吃街之间的区别就在这里,我通过这一碗汤,体验到了陕西的文化,而不是只有批量生产出来的所谓特色美食。

摔碗酒打响了永兴坊走红的第一枪

到了永兴坊,怎能不喝摔碗酒?喝酒摔碗这本来是陕南地区的习俗,通过喝酒、摔碗来祈求平安富足,而在永兴坊,摔碗酒成了一个最网红的项目,游客们专程来到此地,排着长队,九尾走上台阶,高呼一声“喝了摔碗酒,家里啥都有”,然后重重地把碗摔得粉碎。不得不说,摔碗酒的走红有其时代和社会背景,在重压下生存的当代人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可以发泄心中情绪的渠道。永兴坊火了之后,没有技术门槛的摔碗酒很快就被各地的经营者模仿,但令人深思的是,那些模仿者已经垮了一茬又一茬,而永兴坊的摔碗酒依然人气十足。

坐在土炕上的陕北老农

接下来我走进了陕北里,这里主要展示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饮食和生活习俗。令我惊讶的是,一到陕北里,就像真的到了陕北农村一般,连窑洞里常见的土炕,都被搬来到了店门口来,游客也可以盘着腿坐在炕上拍照留念。

现场制作的陕北煎饼

对来自外省的游客而言,永兴坊在西安市区里为遥远的陕北文化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和一些代表性的场景,加深对相对封闭的陕北地区的了解,从而对那片土地上的文化产生兴趣。

油泼辣子是怎样炼成的?

资深的吃货不 仅会吃,更加会探究美食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而永兴坊为对美食制作过程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了一窥究竟的机会,无论是油泼辣子,还是豆腐豆浆,你都可以看到其背后的生产工艺,当然,如果你能够过目不忘,也可以回家尝试自己制作。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融入生活

走在手工作坊间,一边吃着特色小吃,一边听着陕北农家歌手现场演唱的山歌,这就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此时,陕北里就是陕北。永兴坊从视觉、听觉和味觉方面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俗文化的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在坊间拍摄婚纱照的新娘

在永兴坊,我还看到了穿着传统婚庆服饰拍摄婚纱照的一对新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永兴坊的文化属性已经深入人心,曾经的土味民俗,也逐渐变得高大上。

老匠人正在捶打核桃

除了被动地观看,陕北里还为游客们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你可以替老匠人拿起大锤,跟着劳动号子捶打面团,当然这是个体力活,好几个高大的小伙锤了一圈就无奈退场。

关中楼是一家正宗的关中菜馆

最后我来到了关中巷,这里主要展示西安市所在的关中平原上的文化习俗。关中的小吃在西安市区里遍地都是,所以这里更加注重文化的展示,各类民俗表演场所风头压过了餐饮店。

彩色饺子,既是食品也是艺术品

与另一条以经营关中美食为主的小吃街——回坊不同的是,关中里少了一些拥挤嘈杂的市井气息,更像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宅邸院落,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回坊在最初是餐饮经营者自然聚集形成的,而永兴坊最初是官府,而后被有意打造成小吃街。差异化的定位也使永兴坊避开了与回坊的直接竞争。

独具特色的陕西快板

在路旁艺人的快板说唱声中,我来到了华阴老腔的演出大厅,而这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让我印象深刻。华阴老腔是华阴市双泉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一直以来只传本家,不传外人,其流传至今已属不易,台的表演者都已年迈,但他们在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活力让人不禁赞叹。

活力十足的华阴老腔演出

华阴老腔并非一般戏剧,而更像是乐队演出,有弹拨乐器(兼主唱),有弦乐,有管乐,也有打击乐,但并非只有主唱一人开口,随着演出的进行,演 者们都要附和主唱的调子,不仅如此,还要配合身体动作,就像是动感十足的live现场。

板砖手负责乐队的节奏

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只“乐队”的打击乐手并非鼓手,而是拿着“板砖”敲击长凳的“板砖手”,其动作复杂精确,就像是在表演杂技

一段技惊四座的唢呐solo

在演出末段,一位二胡演奏者拿出一把长唢呐来了一段solo,让演出的气氛达到高潮,此时我对民间传统音乐形式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音乐并非只有所谓的“国风”,多样化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i观众与老艺术家们合影

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纷纷上台与这些非遗传人艺术家们合影,正式他们长年以来的努力,才把这些精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保留到了今天,而今后,这些艺术又会由谁来传承下去呢?

华县皮影戏的幕后

之后,我又观看了华县皮影戏的演出,这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戏是永兴坊里的“隐藏项目”,因为表演场所在地下深处,这大概是因为皮影戏的演出需要一个黑暗的环境,演出开始后,幕布上开始出现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而两旁的显示屏上会实时介绍大概的剧情。

年迈的皮影戏演出者

看似简单的皮影戏,后台却有一个庞大的团队,有人演奏,有人操纵皮影,而幕布上的众多角色复杂的动作,几乎都由两三个人完成,对操纵者的反应速度、手脑协调能力的要求非常之高。每一位非遗的传承人,都是在长年累月的学习和训练中度过的,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知是否还会有年轻人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看似低产出的活动上。

关中的碗比脸盆大

最后,在关中楼里,我品尝了一顿正宗的陕菜,当然,即使是在正餐环节,文化表演也不会缺席,在服务员端来脸盆大的一碗biangbiang面时,还有专门的模特演示关中人是如何蹲在长凳上吃面的。

时间有限,我仅仅能够体验到永兴坊的一小部分,在这片不大的区域里还有那么多的美食和民俗文化等着我今后再去仔细探索。走出永兴坊时,我发现在摔碗酒铺的旁边,一间星巴克门店正在装修,古老的民俗与国际化的商业品牌之间并没有那么多隔阂与矛盾,交流与融合,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地进行着,并逐步演化出新的文化。

有多少人在此扔出了酒碗

准确的说,永兴坊并非一条小吃街,而应该被称为“文化综合体”,美食只是文化的众多载体 的一个,而通过美食这个引子,游客被吸引至此,完成一次文化之旅。如此一来,永兴坊会在游客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为他们的再一次光顾打下伏笔,而不像在其他的小吃街那样吃过即忘,还大呼被坑,毕竟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靠吃是留不住人心的。

虽然我仅仅在永兴坊停留了不到三小时,但收获却远大于此,关于文化,也多了一些思考。这些年来,我们更多地是在用看待产品和规范的方式来设计文化,量产文化,从而离真正地文化越来越远,而永兴坊地崛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些一直存在于这片土地,并不断发生演变的草根习俗,才是真正受欢迎的文化。

下次的西安之行,我应该不会再去参观钟鼓楼和回坊等景点,但永兴坊,多来几次也无妨。

Hash:21f0ec90f2ab9d23492b48e11e2def5e55254e52

声明:此文由 菜头Ka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