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水就是一座美食城

每天陪你酒话连篇的

大罗言酒

全文字数:1492字

阅读时间:3分钟

河南周口商水县,汉代时以“汝水”为名,称为汝阳。隋代改为溵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父讳(其父名赵弘殷),讳"殷"、"溵"等字,改"溵水"为"商水"。

商水境内的旅游资源丰富,马村遗址章华台遗址阳城故城遗址、郝岗寿圣寺塔、舒庄陈胜故里、扶苏墓、许村汉代白果树、百里汾河画廊等,都是当地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商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并不是当地的文化名胜,而是当地的特色饮食和散落于商水地区各个角落的美食小店

商水固墙热豆腐

商水固墙热豆腐在点制过程中不用石膏,全用清浆。豆腐精细、鲜嫩、松软。食用“固墙热豆腐”时,要趁热浇上特制的辣椒汁(主要原料有辣椒香油、精盐、味精香椿叶、焦花生、焦芝麻、生姜等),美味可口。

关于“商水固墙热豆腐”的吃法有很多,但是最正宗的吃法,是将其切成小块,蘸红辣椒吃,如果季节合适,辣椒中最好再加香椿,那样色香味会更上一层楼。

邓城猪蹄

邓城猪蹄源于商水县邓城镇。它以清滑爽口,柔韧脱骨,味醇酥嫩,香气浓郁而得名,吃过的人,都会因为它的唇齿留香、奇特香味而久久难以忘怀。

说起邓城猪蹄,还得从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军邓艾屯田说起。据说,邓艾大将军爱吃猪蹄儿,在邓城屯田期间,每有闲暇时刻,便令手下烧制猪蹄下酒。他们烧制的猪蹄以肥而不腻、香脆爽口而闻名,后流传于民间。

“邓城猪蹄”发展至清代中期,叶氏的叶和最擅长卤制猪蹄,逐步形成一套卤制秘方,但他遵守"技术保密"这一商业准则,传男不 传女,而叶和膝下无子。当时,诚实精明能干的叶脑在叶和店里经常帮助老人家烧制猪蹄,深得老先生信任,便收他为亲传弟子,把猪蹄卤制秘方传授给他。

叶脑是一位革新家,他利用当地原料富足和天然优质的沙颍水,调整了传统秘方,在邓城创办了叶氏酱卤坊,叶氏猪蹄从此名声大振,成为豫东一绝,获得"小熊掌"之美誉。

巴村盆面条

面条顾名思义就是用大盆盛装的面条,说是大盆,其实是直径在半米的大木盆(也有铝盆),面条是类似于筷子那么粗且很长,里面没有青菜,但是味道有一点点辛辣麻的感觉,如果不够辣,可以加入巴村特产辣椒油,一碗漂着红油的盆面条就呈现在面前,真正的色香味俱全。

一般盆面条店门口还配有回民牛肉摊位和汉民的狗肉摊,一碗面条再配上点牛肉或者狗肉,无论冬夏,都是大好的滋补膳食,最后喝点面汤,大汗淋漓,爽快极了!

固墙手擀面

固墙手擀面独特之处在于遇水不散,出水不粘,温润凉爽。其形如玉带临风,色若飞雪鳞鳞,味似玉兰入口,可谓面中极品!

固墙手擀面虽籍籍无名,但亦非普通寻常的食物。精通手擀面者多出于韩屯、徐屯等地。传说项城袁家喜食手擀面,聘有一来自韩屯的师傅,专门为其做手擀面。一次,有一来自韩屯的亲戚来看望韩姓师傅,到袁家时天色已晚,只好留宿,刚好师傅才擀好一案板面条,以供袁家人第二天食用。师傅便在面上铺一棉布,上覆一草席,便让客人睡在上面。第二天早起,师傅揭起草席,面条仍不粘,韧性十足,令人叹为观止。

邓城杠子馍

历史悠久的邓城镇有两种闻名遐迩的地方名吃:一是上文提到的叶氏猪蹄,二就是这杠子馍,它们都以独特的风味、别具一格的制作技艺,深受人们喜爱。

邓城杠子馍系清末时从山西引进,以回味甜、耐贮藏而著称。它纯粹以手工制作,从发面、和面、醒面、揉面、成形到上屉蒸制,全部靠制作人手工完成。蒸好的杠子馍外形饱满,状若杠子,因而称杠子馍。掰开看馍里一层一层,嗅着味道香甜,食之回味悠长。杠子馍干后不开裂,放置一个月以上不变味。如果将干馍放在炭火上煨烤,焦黄透香,别有风味。

商水除了上文提到的美食,当地还有拐子鸡、黄老五大盘鸡、溵川卤肉、二府过缸牛肉、胡吉粉条等,让人惊喜的特色饮食。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a85e69aed3ce6517e14181e3e9a80cd516843bb7

声明:此文由 大罗言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