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西岸的年味

我的家乡兰西县隶属于黑龙江绥化市,因在呼兰河的西岸得名。

地处农村,每年进入腊月就开始淘黄米、煮芸豆做粘(年)豆包、蒸年糕了。这就意味着进入年关、离年不远了,已经有了年味了。

朔风凛凛,寒气逼人的腊月天,淘洗黄米和磨黄米面是第一个有年味的热闹场面 ,它已触碰到了盼年心切的孩子们的最敏感神经。头一天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把黄米淘洗干净,装进竹篓里控干了水分。虽然天寒地冻,早晨起来在生产队的碾房里已经集聚了很多人。机器的轰鸣和众人的嘈杂声与黄米面散发的特殊的香气构成了最有年味儿前奏曲。

人们呼出的气体迅速冷凝成霜,帽檐上、眉毛上、胡须上全都是白色的,已经辨认不出昔日熟悉的面孔。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洋溢着祈盼的笑脸,就像一朵雪莲花在凛冽的绽放。用雪扒犁拉着大黄米面在村中的小路上踩着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的前行,禁不住的喊一声“快过年了”。

回到家里母亲用开水烫面,然后装入两个灰黑色的大泥瓦盆盖上被子在热炕头上发酵。待闻到酸酸甜甜的味道时,证明黄米面已经发酵好了。母亲从来都是先撒上一锅年糕(日子红红火火,年年升高),制作时一层面一层芸豆,在零星撒上大枣,即好吃又好看。然后开始蒸粘豆包。我们品尝着热乎乎黄灿灿抗饿的美食年糕和粘豆包,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

从我记事时起,就喜欢吃这种东西,口感滑润,特别是蘸上白糖,直到肚子撑得鼓鼓的,这是农村娃在乏味的冬季里,品尝的具有年味的最好美食。

粘豆包从开始到结束大约需要忙碌三四天的时间,蒸好的年糕和粘豆包会装满两口大缸,放在粮仓里冻上,随吃随取。北方冬季寒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储存起来非常方便。

进入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又陆陆续续开始杀年猪了。这是农人们忙碌一年后最幸福的日子。青灰色的炊烟伴着从门缝跑出来的猪肉血肠酸菜的香味缭绕在白雪覆盖的村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要说这年猪是每家最早提到老百姓的生活日程上的,初春一般都要抓两只猪娃开始喂养,深秋以后粮食落地挑选一只做年猪用,单独用玉米高粱喂养,上膘快,猪肉香。

杀年猪时,请来街坊四邻、 戚朋友,围坐在直烫屁股的土炕上,流露着丰收的喜悦;一大海碗高粱烧,荡漾着黑红的脸庞;吃上一口五花相间的猪肉,满口溢香;《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开了沧桑的脸颊,唱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杀年猪是老百姓一年中最奢侈的活动,只有年景好的时候才有的享受,比上城里吃馆子都美味

腊月二十三东北人的年味更浓了,这一天称作“小年”,是送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都要做一些好吃的,南方人吃糖瓜,北方人就是喜欢吃饺子

我们家的灶王爷是用纸印好的画像,母亲虔诚的把它供奉在锅台的上边。户口上虽然没有它的名字,但他成了一家之主。每当家里做好吃的,母亲必须给灶王爷端上一碗放在贡板上,让灶王爷先吃,然后家里人才能吃。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民间的司灶之神,掌管人间烟火,每年一次向玉帝汇报人世的善恶美丑。虽然级别低,但是作用大。这一天吃饭时母亲都要嘱咐我们都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先吃饭,等一等,灶王爷吃完了我们才能吃。供奉完灶神,然后烧些纸钱,母亲絮絮叨叨和灶王爷说一些好话,为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烧纸的时候,会将灶台上已经熏黑的灶王爷画像一并烧掉,再贴上一张新的,这个“小年”就过完了。

过了二十三,就要开始大规模地准备购置年货了。家家户户为了把这个传统节日过得最体面些,是最舍得花钱的时候。除了自给自足的,剩下的吃、喝、穿、用样样不能少。随便到年货大街看看,人声鼎沸,热闹喜庆,你来我往,买卖得利,好一番过大年的盛世愿景。

小时候一进入冬季就天天盼着过年了。等待是最漫长的过程,任何事物加上“等待”二字,也就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始终对父母说:“怎么还不过年呐”?过年了能穿新衣服、能吃好吃的、能放鞭炮。

年味儿是离不开鞭炮的,也是小朋友的最爱,买的越多越高兴。小年以后村庄上空就断断续续传来爆竹的声音。买爆竹也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把最响的、时间最长的“十响一咕咚”一万响或两万响的在年三十晚上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燃放。而且燃放的鞭炮年年都有新变化,什么钻天猴、魔术弹、麻雷子等。

我记得麻雷子的威力最大,危险性最高。燃放时,上面扣个铁盆能飞起很高,震得地动山摇,很像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感觉。小孩是绝对不敢燃放的,处于安全买一些划炮或摔炮。划炮燃放时就像划根火柴一样扔出去,安全还特别响亮。特别是摔炮是最安全的,抛出去它只有碰到障碍物时才能炸响。过年放鞭炮是最快乐的事,如果自己买的鞭炮放完了,还会去别人家放过的鞭炮碎屑里去寻找没有响的鞭炮。

当然,放鞭炮也伴随着很大的危险性,一不小心炸到手或脸是常有的事。鞭炮是过年时每个人都能提起的童年记忆,即使是鬓染秋霜,也回味无穷。

新年一天天临近,二十八把面发。这天家家都开始蒸纯碱馒头。父亲和母亲一起上手,因为蒸馒头的技术含量很高同时 是个力气活,还要蒸出很多花样。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看不到他做几回饭,父亲反而掌握了这门手艺。蒸出的馒头白白胖胖的、含苞待放的、开口大笑的、枣花的口感特别好。而且什么年就能蒸出什么样动物的馒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视觉上增添了新年的喜庆吉祥; 在味觉上也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大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碌的一天,早晨起来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 首先是贴年画,在北墙上的显要位置毕恭毕敬地贴上毛主席的画像。心里想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老人家给的,我们永远怀念您。然后贴其它喜庆的、故事情节的、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总之把最喜欢的贴到目所能极的地方,躺在热炕头上也能看到。在年味里它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足足的让你欣赏到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贴春联可是个重头戏,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贴春联。标志着期盼已久的新年真的来到了,年味更浓了。屋里屋外的门上贴完了喜庆吉祥的春联和倒着的大福字(福到了的意思),还要在猪圈门上贴“肥猪满圈”,在鸡窝上贴“金鸡满架”,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和“迎门见喜”,在粮仓上贴“人寿年丰”,有车的人家还要在车头上贴“出入平安”。

大门框上的春联最引人注目,两侧贴着大大的春联,横幅下坠着五颜六色挂钱(挂钱是兰西特有的一种剪纸艺术),两扇门上贴着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威风凛凛,保卫这一家人的平平安安。过往的村民品头论足,晃着脑袋念上几遍,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最好的春联。

这些红纸黑字和五颜六色的挂钱,都寄托着农民朴实的心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这就是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吧!

年三十的下午,远方的亲人或在外工作儿女带上笑容、带上美好的祝愿,陆陆续续的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魂牵梦绕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游子的根、有年迈的父母的翘首以盼、还有那独有的家乡的年味。

团团圆圆的年夜大餐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叙着醇香似酒的温暖亲情,充满家乡的老屋。晚辈向老人敬酒汇报工作,介绍外面的新鲜事,并祝老人身体健康。老人跟孩子问长问短,在外工作苦不苦,累不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兄弟姐妹们谈着知心话,展望美好的前景。妯娌们聊着家常事,特别是孩子的成长。觥筹交错之间,欢声笑语,尽享天伦之乐。

晚饭之后,夜幕降临。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开始了,请“家堂”也就是老祖宗回家过年。这个活动也是有讲究的,必须在族系里最旺的,代代有男孩的家里供奉。现在的“家堂”就是在一张火纸上写上“三代宗亲”挂在北墙上,父亲说我们的真正家堂在文革时被红卫兵小将给破四旧了。上面横写供奉二字,中间竖写三代宗亲之位,两侧竖写祖宗积德佑后代,晚辈行善耀先人。八仙桌摆着美酒佳肴,三双筷子(三人为众),明烛焚香,少不了父亲做的开花大馒 和属相馒头,特别庄严隆重。我们不时的看上一眼,但心里又很忐忑,就像是真的有神灵的存在。

摆完以后,由长辈领着晚辈提着小灯笼走出村外,向埋着祖坟的方向磕头,燃香祷告,默默地念着已故亲人的名字,恭请家族中逝去的亲人回家“赴宴”过年。

我和父亲参加过几次,神神秘秘的,回来的路上,就感觉后真的边跟着很多人。后来侄儿大了,父亲就领着侄儿去请“家堂”。请回来后全家人顶礼膜拜,三拜九叩。自此刻起,桌旁必有一人时时端茶沏水,续燃香火。这是阴间阳间大团圆的日子,也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在这浓浓的年味里,让后人知道自己是从那里来,不能忘本。

祭祀仪式结束,除夕夜的“守岁”开始了。点上蜡烛或油灯,全家人坐在炕上或围坐炉旁闲聊。困了就吃上一个北方独有的冻梨或冻柿子,立刻让你精神百倍,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旧岁已近暮,新岁将登场。零点的钟声敲响了,一片欢腾,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时刻,我们当地的习俗叫“发纸”,洗手洗脸精精神神开始敬天神。有天就有地,既然把地下的先人都请回来了也必须敬请天神。

在农家的小院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照的满院通红。再燃一堆篝火,寓意主要是驱赶千百年来传下来的看不见的叫“年”的这种怪物。火光照亮了温馨的、祥和的、充满年味的农家小院。摆上几样贡品,焚香祈请各路神仙,以保家人平安。

烧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边念着神仙的名字,一边给他们分纸钱,从最高级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再到掌管风调雨顺的东海龙王,掌管生育的送子观音,掌管财富的财神老爷,掌管健康的寿星老爷,等等。当然也忘不了职位最小的土地爷。烧完纸以后,再燃放上一挂两万头的“十响一咕咚”大地红鞭炮,真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温暖的春风又送来了崭新的一年。

雄鸡一唱天下白。大年初一,一夜都没有合眼或只睡了一小觉的人们又纷纷走上街头,“拜年”开始了。男一帮、女一帮,穿着体面时新的衣裳,都想赶在最前头向族里的长辈拜年。进的屋来,首先对“家谱”已故先人尊敬的叩拜,然后再向长辈叩拜。父母盘腿端坐在炕上,接受者晚辈的最高礼仪。然后父母掏出压岁钱分给孩子们,并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记得我的叔伯嫂嫂在给父母磕头拜年时,都有一段至今都没有忘记的美好回忆。几位嫂嫂在磕头时都被姐姐突然扯了后腿,导致一次次的磕不了头,逗得满屋人哄堂大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在那声声祝福中,增加了一年中少有的喜庆气氛和浓浓的亲情。

千百年来,过年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节日。离开故乡多年,但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这几年年味越来越淡了,更没有了小时候盼年 的感觉。但我的家乡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的过年习俗。

而今中国的春节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在习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脱贫攻坚,砥砺前行。春风十里,旧貌换新颜,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家乡的年味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更加浓烈更加香甜了。

Hash:91c2f514576ee72e12caa23d8497952bc8ab620f

声明:此文由 追梦异乡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