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北清河县探访世界最古老的大运河邢台段,6个码头保存完好

绵绵细雨中,我在邢台清河县油坊古镇,探访了世界最古老的大运河邢台段。京杭大运河是当今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眼下仍在使用。

清河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留下了众多的运河遗存,鲧堤、险工、码头、贝州古城,记载着运河的重要和昔时的辉煌。

历史上的大运河有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条,隋唐大运河始于隋炀帝大业年间,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元代世祖至元年间,两条大运河都流经清河。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建成了历史上的隋唐大运河。

元朝,国都变迁到北京,忽必烈下令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去弯取直,由江苏淮安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大大缩短了距离,由2700多公里缩短到1790多公里,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卫运河,是清河与山东夏津县的界河。大运河经油坊镇北上。境内长度18.9公里,宽度660—1200米,途径12个村,由油坊镇二哥营村入境,北至渡口驿村出境。

清河因运河而兴。唐代诗人王维诗里描述清河城: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油坊古镇因有油 坊码头,迅速发展,明清时成为大运河沿岸著名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据油坊镇北王庄《王氏家谱》记载,明建文四年(1402年),山东寿光县大王庄人王守中、王充德、王明德三人迁居广平府清河县王家庄(今油坊镇北王庄),永乐时,王充德在村南开设榨油坊,再后李姓迁此定居,逐渐发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明朝中期后,随着大运河航运发展,油坊因处于水陆要道,商贾云集而称为油坊集。清朝中期油坊集改称油坊镇。往来商船把煤炭、食盐、日杂百货运到油坊,把粮食棉花农副产品运往南北各地。

南通北达的油坊码头。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漕粮都经大运河输送到北京,油坊码头成为漕船经过和休息地,油坊码头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明末后兴盛,南达洛阳及江淮,西到长安,北通幽燕。是大运河上较有名气的水陆码头和物资的集散交流中心,是河北清河、威县南宫故城以及山东高唐夏津武城等地的商品集散地。

油坊码头分布在油坊镇东部、运河西岸,全部青砖砌筑,由北向南分别是:煤炭码头、百货果品码头、渡口码头、粮食码头、运盐码头等。6个码头的总长为933.8米,高10.2米,保存完好。码头全部由青砖砌筑,分布于油坊镇东部、运河西岸。油坊镇是当时的货物的集散地,客商云集,商家林立,众多“老字号”声名远扬。

现运河上保存的油坊码头遗迹,为明后修建,创建年代无考,据现存遗址并结合史料分析应为清代中期后建,油坊码头驳岸、护岸均用青砖砌筑,不仅使码头坚固耐用,而且大大提高 堤防抗击洪水的能力。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运设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物证,对研究运河历史、水运史也有重要价值。

油坊码头益庆和盐店是大运河旁有名的盐业批发零售集散地,清道光年间由山西蒲州商人置地建造。盐店东靠大运河码头,西临南北大街,占地近10亩,20余间仓库经常装满食盐,散盐垛还堆放在院子里,日销量3万余斤。每天各地来购盐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威县、南宫、平乡广宗邱县曲周等各地均有。

盐店遗址今存道光年间盐店账房5间,清代建筑风格,距今已有近200的历史。还有山西会馆、盐砣、压船石等物。

清河县东临京杭大运河,北依黄河故道清凉江,曾为郡、国、州治所,为一方繁盛之地。各地名吃相继在此落户,经过融合传承,形成了许多清河特色的名吃。

这些诞生于码头的特色美食,以菜豆腐、八大碗、空心挂面、武氏烧饼为代表,“八大碗”包括鸡、鱼、猪肉、牛肉羊肉、藕夹、豆腐夹、鹅脖、红烧丸子、水氽丸子、素丸子、假菜、木耳、鸡蛋、海带丝、面筋等十五种菜,荤素搭配,融入清河饮食文化精髓,成为流传至今的地方特色菜肴。

武氏烧饼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名“炊饼”,又名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油而不腻,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鲜香可口。清河以及油坊美食独具南北交汇融合之美,形成了油坊特色的码头饮食文化

Hash:429998dbafec866e5bb6b21a26a464461e37bf80

声明:此文由 声宏紫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