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冬天最爱吃的涮羊肉,真的是成吉思汗发明的吗?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这样的“名言警句”只适合夏天,到了冬天,能解决一切烦恼的只能是“火锅”!
不过,在中国的北方,西北、北京一带,人们在冬天更爱“涮羊肉”
和西南火锅不同,涮羊肉不讲究锅底,优劣完全取决于羊肉的好坏!
因此北京涮肉的羊肉必须是口外的羊。口外指的就是张家口以西、以北的地区。尤其以内蒙古的羊肉为最佳,至今很多北京的老字号涮羊肉馆,还是只从内蒙古买羊肉。
内蒙草原上散养的绵羊更多的使用多汁牧草而非干草料,游牧生活也让羊的运动更加充分,给口外羊带来了独特的口感,经清水煮过之后香味更加浓郁。
北京涮羊肉的代表——东来顺,东来顺用的羊肉,就是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羊肉。
涮羊肉,羊肉是先切片成薄薄的羊肉卷,这样有助于受热,让羊肉可以迅速变熟。
传统涮羊肉都是清水锅,水里放上少许葱段、姜片、枸杞、桂圆等,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为了在煮沸的时候能将羊肉本身的香气引出来,而非给铜锅里下的食材附加一些其他的味道。
简单的底汤,羊肉的鲜味才不会被抢了风头。
涮羊肉是有顺序的,先涮的不是羊肉,而是羊尾巴油,老话叫肥锅。让羊油中的风味物质融入到汤汁中,后面再涮比较瘦的肉,就更香。
除了食材本身的品质之外,酱料也是决定一顿涮羊肉味道的重要指标。北方涮羊肉的酱料一般是由芝麻酱、韭花酱和腐乳组成,在吃之前将三者调匀,按个人口味放入少许盐、糖、蚝油等佐料。
其中韭花酱可谓是点睛之笔,韭花酱来源于野韭菜花,制作方法是将野韭菜花碾碎,破坏细胞壁,让其中的含硫化合物尽情释放出来,带来辛辣的口感。
涮羊肉从何而来?
一般传说喜欢把涮羊肉的起源和成吉思汗或者忽必烈联系在一起,这就像很多小吃喜欢把自己写到乾隆下江南以及慈禧西逃的故事中去一样。逻辑链条基本是这样的:涮羊肉——蒙古族喜欢吃羊肉——蒙古族中最著名的人物——成吉思汗或者忽必烈。
但其实,这是没有史料或文字记录的,都是商家为了营销编撰出来的。
涮羊肉有据可靠的直接来源,是清代的宫廷——千叟宴。千叟宴创始于康熙年间,而到了乾隆年间,规模达到最高。乾隆有一次在紫禁城的乾清门前小广场举办千叟艳,而这时恰逢正月,天气寒冷,还是露天。
所以为了保证参加宴会的长者都吃到热乎的,厨师就发明了用碳火涮肉的吃法。后来嘉庆元年,为庆祝新皇帝登记,也办过一次千叟宴,据记载,当时全席共上涮锅子1550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了史上第一次大型火锅盛宴。后来,这种吃法逐渐从宫廷传到了北京的普通百姓家,这就是涮羊肉的来源。
当然,在清朝之前,也有类似涮羊肉的食物,比如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辽墓壁画烹饪图、翁牛特旗出土的辽代草原宴饮图、敖汉旗康营子辽墓甬道两壁绘画的备食图等都出现了类似火锅的器具和煮食方法。
不过,肉却是被切成细条放在一旁,并不是现在这样切成肉卷。吃法也更像现在内蒙古比较流行的冰煮羊比较相似。
冰煮羊同时期的宋朝,也出现了类似的“涮肉”,记载在南宋的一本叫《山家清供》的书上。
书的作者林洪去武夷山拜访一位叫“止止师”的隐士,不巧遇到大雪。
这位止止师便抓了一只兔子,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用酒、酱、花椒腌制入味,之后再风炉上烧了一锅水,每个人用筷子“自夹入汤,摆熟啖之”。这就是典型的涮肉,只不过涮的不是羊肉。
Hash:a2e062fd8137d93d14fae57836f5adf926826150
声明:此文由 三纯内蒙古零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